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B(偷换概念,“认识并遵循”的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宇宙图式”。)2.C(因果倒置,应为“在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得“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3.C(扩大范围,应为“彻底去掉‘天’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C(听:听凭,任凭。)5.C(⑤是刘文泰诬陷王恕(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上阕描写了一个因长期漂泊、思念家乡而满怀愁绪的词人形象。帽檐积满了尘土说明其漂泊之久,古塞幽远说明其离家之遥;/烟草苍茫,旅程无尽,每走一程,愁绪就增添一分。/大雁飞过,却没有捎来期盼的家信,思乡之情无以告慰;/孤宿客馆,彻夜难眠,满楼月色更勾起浓重的思乡之情。(5分;其中总述3分,加点的关键词或其近义词各1分;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9.①这两句词人想象(梦见、对写)家中的妻子也常凭栏远眺,思念远方的游子,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含蓄。②河水平静,阑干温暖,烘托了家乡温馨美好的氛围,与塞外的幽远苍凉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羁旅思乡之情。③词人用“徙倚”这一细节写妻子随日影的移动不断变换倚栏位置,直到斜阳西下秋寒袭来,细腻表现了妻子的盼归之情。(6分;答出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1)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2)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1)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C项“表现了城市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生活经验严重匮乏的现实”夸大其词,不合文意,这些幼稚的问题只是他们天真好奇心理的自然流露而已;D项理解不当,警官那样说并非有意欺骗马可瓦多,而是因为他本人也觉得跟随牛群去山上是有福气的事;E项认为马可瓦多对儿子跟随母牛而去的态度是“超然”的,有点绝对,他也是想念儿子,日夜盼望儿子回来的。(2)①米开尔追随牛群离开城市,去跟母牛一起过放牧的生活。②马可瓦多人在城市,心却随着儿子追随牛群而去,跟随母牛神游于自然山水之中。③“与母牛同”游象征着在酷热、污浊的城市里艰辛度日的人们对大自然以及美好自由生活的想象和憧憬。(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3)①一个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工作辛劳,即便在假日也得为了债务、家庭重担及过于微薄的薪水而不能休息;生活贫困,孩子们甚至吃不饱饭。②自伤自怜,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把深夜听到的人迹怀着同病相怜的悲悯之情。③厌恶城市里污浊的环境,不满现实,对自然和美好生活充满想象和憧憬。④关爱、想念孩子,希望他能摆脱贫困饥饿,过上幸福生活,每天晚上听着外面的动静,等待儿子回来。⑤敏感,对深夜中的细微声响有真切的体察和敏锐而感受。⑥好奇,想象力丰富。深夜起来看经过城市的母牛,为儿子想象出一幅幅诗意盎然的生活画面。(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4)主题提示:①以生活在城市底层的马可瓦多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对城市生活的厌恶和想要逃避的渴望,表现普通市民生活的无奈和艰辛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②以母牛的生活对比人的生活,以美丽的自然对比污浊的城市,批判城市文明对环境的破坏,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压抑。③以马可瓦多和米开尔贫穷艰辛的现实生活,揭示压力无处不在,底层民众无望改变生活的现实。④以马可瓦多为儿子米开尔想象的生活与其真实生活的巨大反差,表现人类生存的困境——因人的存在而带来的丑恶无处不在,在现代文明中人无处可逃的处境。[答案示例]主题一:表现普通市民生活的无奈和艰辛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分)搬运小工马可瓦多生活在污浊的城市,过着艰辛贫苦的生活,他的生活就是城市底层劳动者生活的缩影。他厌恶城市的污浊,喜欢带着草料、野花和牛奶的香味的母牛,想象儿子跟着牛群能在美丽的自然山水中过上美好的生活;他的想象和憧憬也是在尘土飞扬的城市里奔波劳作的人们共同的渴望。(2分)主题二:表现人在现代文明中无处可逃的困境。(2分)小说以马可瓦多为儿子米开尔想象的美好生活与米开尔真实生活的巨大反差表现诗意生活图景的虚幻,无论是污浊闷热的城市还是山水清幽的自然,只要有对利润的追逐,有对人的不公正、不尊重,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乐土。(2分)(8分;其中每个“主题”2分,结合文本加以阐释2分;答出任意两个主题、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主题”的解读,言之成理也可)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1)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C项强加因果,当时的美学热并不是李泽厚的著述掀起的;D项李泽厚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在《美学四讲》中;E项不准确,美国权威文论选收录的是《美学四讲》中的部分内容)(2)①大学时开始独立研究,虽走了许多弯路,但其研究成果影响很大。②下放干校劳动时,他克服困难,潜心读书,做了大量笔记,为日后的研究著述奠定了坚实基础。③上世纪70年代,《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李泽厚通过“批判”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紧接着《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引起轰动。④上世纪80年代,《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等美学专著相继出版,为李泽厚赢得了巨大声望,并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3)①高屋建瓴,系统展示文明古国心灵历史,是对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以至于中国哲学的精练概括。②比以往同类著作有创新,给青年人提供更灵活更科学的治学新方法,不仅传授知识,更有利于提升审美能力。③恰逢“美学热”来袭,《美的历程》生逢其时。(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4)观点一:我认为李泽厚的观点正确,导师不能对个人成功起决定作用。 理由:①李泽厚在大学主要靠自学获得真知,他研究哲学史,却没有上过著名教授的哲学课。②关键是自己的行动。李泽厚总结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③而且大学阶段只是人生短暂的一个时期,他后来的辉煌成就都是离开学校离开导师以后才取得的,这更证明导师对一个大家的塑造并不重要。观点二: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导师对成功很重要。理由:①李泽厚上大学的时机不够理想,名家教授还在接受思想改造,他没有受教于名家,没有充分感受到名家教诲的力量,否则,他会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就;②因为没有老师指导,李泽厚走了许多弯路,他自己也认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研究谭嗣同吃亏,投入了过分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有导师教诲在前,他的研究会更加高效。③李泽厚身在北大校园,虽然没有更多直接聆听导师教诲,但大师云集的校园氛围,大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他们渊博的学识和包容的胸襟(用老师的图书证借书,能逃课自由搞研究),使与其交游受其熏陶的李泽厚受益匪浅。导师的力量有时是无形的,这对他以后的发展无疑会起到激励指引作用。观点三:我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师不可缺少,但成功关键取决于学生本身) 理由:①对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自学能力很强的学子来说,导师的作用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意志和能力。②对于更多普通学子来说,导师在治学过程中的引导和纠偏作用不可或缺,他可以指导学生更高效进行研究和学习。③无论对于哪一种人,治学关键环节的指导都可以使他前行的道路更加畅通,都比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要高效得多。导师对于普通人的作用是雪中送炭,对于杰出人物的作用是锦上添花,作用大小是不同的。 (8分;其中“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均应联系文本作答,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C(不合语境,“坐而论道”泛指空谈大道理,含贬义)14.D(A项“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有歧义;B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或“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15.A(注意语句内容的衔接和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16.①调整试卷结构,调整志愿设计及投档方式 ②在规划的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设本科专项招生计划 ③高考语文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④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分值降为100分,一年两考 ⑤文综和理综分值均提高至320分(5分;答出一句给1分,超出规定字数该句无分)17.①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 ②发布的信息往往无法证实 ③而不需要理性的讨论说服人 (6分;答出一句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超出规定字数的,扣1分。)六、写作(60分)18.字宗贯,南阳、荆、襄属拒请托帝恕直言,命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六十余万石应诏二十一三十九倾心不赐!第8页 共14页学优高考网!!2015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 参考答案河南省郑州市2015届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试题_语文_扫描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370494.html
相关阅读:江西省上高二中2014届高三第七次月考 语文 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