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词类活用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精讲精练复习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六、(2009江西卷)阅读下面的言,完成1—5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结,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已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于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群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 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 立:订立
【答案】D
【解析】A、C两项的“数”和“捐”(如“细大不捐”)应该较为熟悉。B项中的“侪”可以确定词性为名词,把注释代入进去,完全合理。D项的“立”,如果作为“订立”讲,缺乏语境支持,这里要表达的意思应为“立即”。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如果选项中的实词教材中出现过,可以运用联想推断法,如果较为生僻,可以用代入法。
2.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忧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客偿博所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若中心愿之乎 非曰能之,愿学焉
D.至夜分,乃散去 良乃人,具告沛公
【答案】D
【解析】A项两个“为”都是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可译为“呢”;B项的两个“所”都是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C项的两个“之”都是代词,代上提到的事;D项两者都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前者可译为“才”,后者可译为“于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虚词往往只在句子中起衔接作用,是“软组织”。 虚词的数量少,复习备考时应有类型意识,不妨进行同义归类、同用归类、词性归类,以便确定新语境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时,要根据句子结构或语意关系,判断出虚词的词性,即是介词,还是连词,语气词,副词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①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②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④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尽取所偿负还之。
⑥置酒,招所买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 B. ②⑤⑥ C.①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②为聚饮者。④为寄宿之客。⑥不甚明确。排除法即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对提供的几个句子,要作以下分析:①主体(多为人物)与原是否一致,有无张冠李戴现象;②与题干的要求是否相符。然后采用排除法,排除不合题意的句子,确定答案。
4.下列对原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答案】B
【解析】根据原信息,B项“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表明事情还没有发生,卖酒者慷慨解囊及时遏制事情像坏的方向发展。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整体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C。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原有一个较正确全面的理解;其次,要读懂各选项并仔细与原进行对照,看表述是否在原中有依据。
5.把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气非常寒冷,所以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2)卖酒的人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木更换服装等待死亡。(3)卖酒的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解析】⑴句中“甚”是程度副词“很”“非常”的意思,翻译应注意语序,“寒冷得很”或“非常寒冷”;“不…不…”双重否定句要翻出;“?”应猜出“吃”的意思。⑵句注意“沐”的用法的情境猜测。⑶句注意通假字“匪”的用法,以及“抑”可作连词,如“抑或”,进而根据语境猜出“而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翻译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根据近几年高考评分标准,言翻译应注意以下事项:①重点实词的含义;②特殊句式;③译语句的通顺。
附:参考译
万安县有位卖酒的人,凭借擅长酿酒发家致富。从不欺骗人,有人打发小童婢女去买酒,他一定会问:“你会喝酒吗?”有人跌倒摔破装酒的瓶缶,他就从家里拿酒瓶,又灌上酒,让他拿着回家。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誉他为性情长厚之人。
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起饮酒商议事情却不能决断,相对叹息。卖酒的人问他们说:“诸君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却相互叹息呢?”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这些人为甲做担保向乙借本金,甲超过期限不肯偿还,将要打一场官司,如果打官司就会破产,事情必将牵连我辈,几家人不得安宁矣!”卖酒者说:“数目有多少?”对方回答:“利息和本金一共四百金。”卖酒人说:“忧虑什么呢?”立即拿出四百金偿还,也不求取借据。
有个外乡人用袋子装着很重的财物在路上行走,雪下得很大,不能前行。听闻卖酒者是个长者,前往寄宿。雪一连下了几日,卖酒者每天喊外乡人一起博弈,用赢的钱买酒肉一起吃喝。外乡人大多是输,私下里心中不快,说:“卖酒者竟不是个性情长厚的人吗?既然我已经输了,姑且大吃大喝,抵偿我的钱。”雪后天晴,外乡人兑现了博弈所输的钱,要上路了。卖酒者笑着说:“主人竟然会拿客人的钱买酒肉吗?天气非常寒冷,如果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于是把偿还博弈所输的钱全部还给他。
有个懂道术的人用五行之术给他测算命运,判定卖酒者的死期将至。将要到了那个限期,他置备了酒宴,召集自己所购买田宅的主人全部到,对他们说:“吾从前买你的田宅,你心中愿意吗?价格上没有吃亏吧?”想要赎回者按契据上同价收回,价钱亏了的人,补偿现金。然后又召集各借贷的人说:“你们借入现钱多少,利息和本金加起是多少了。”能够还上的舍弃利息,贫困的立即把借据还给他。并且说:“不能让我的子孙将困扰你们啊!”等到期限到了,卖酒的人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木更换服装等待死亡。卖酒者脸色像平时一样鲜明红润,亲戚朋友守候观察他至半夜,才离散。此后,卖酒者又活了七年。
魏子说:我听闻卖酒者喜欢博弈,闲着没事就和三个儿子整天对局,大声争吵没有一家人应有的礼节。有人问他,就说:“儿子们好游戏玩乐,不这样的话,他们会与他人家博弈,败我家产啊。”唉!卖酒的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七、(2009四川卷)阅读下面的言,完成1—3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句、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立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赵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句、字而已 :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1)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
B.(1)未及为而去 (2)人非生而知之者
C.(1)即因民钱作孔子庙 (2)相如因持璧却立
D.(1)无真产淫货以四方游贩之民(2)问征夫以前路
【答案】B
【解析】A项均为连词,但分别译作“才”“却”。B项均为连词,都译作“就”。C项均为介词,分别译作“凭借”“趁机”。D项一句为连词,译作“以便”,二句为介词,译作“拿,把”。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言实词虚词在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3.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答案】B
【解析】B项“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一说有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全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者。(6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概用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2)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告诉后的人。
【解析】⑴句中要注意“大抵”(大概) “所以……者”(用……的人)“不复”(不再)“出”(产生)(各占1分),译出大意,语句通顺1分;⑵句中应注意“且”(将要)“幸”(庆幸)“不吾继”(不能继承我)“本”(推究)(4词各1分),译出大意,语句通顺占2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言句子的能力。根据近几年高考评分标准,言翻译应注意以下事项:①重点实词的含义;②特殊句式;③译语句的通顺。
附:参考译
国家一天都不能没有刑赏与教化,所以学校一天都不能不存在于天下。古代在天下的田地中划定井田,举办党庠、遂序、国学等各级学校的法律也在其中建立。那么学生士子每天的所见所闻无不是用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他们习熟武艺一定符合仁义的要求,所学一定都能尽其才能。日后某一天被选取为公卿大夫官员的后备人选,那么他的才能品行都是平素已经具有的了。备选的学生士子他们能施展的才能也都是平时的所见所闻,不需要等待训练演习之后才能做事。
后的朝代没有了划定井田的法律,学校也就有的还在,有的停办了。大概用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而且求学的士人,或群居,或聚族相处,居老师、弟子之位的人,只讲节、句读,讲授、学习一点字罢了。到了国运衰落很久之后,各地的学校也停办了,就在天下修建庙宇祭祀孔子。大概庙宇之兴盛,是因为学校之衰败,这是近世之法造成的。
如今的天子即位多年,大力整治法纪,改变了前几代在学校教育方面做得不正确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逐渐在天下建立起。但还是规定:一个州的学生士子达到二百人,才能开办学校。在这种情况下,慈溪的学生士子不能有自己的县学,修建的孔庙还是原的样子。后孔庙损坏了无法修理,县令刘报告州官,让百姓出钱,将要修建孔庙,(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及修建就离去了。后林肇到任。就说:“过去用兴办学校的方式我没能看见,但是一个州的学生士子达到二百人,才能开办县学的法律我不能不遵循。虽然这样,我的百姓在这里不能没有教育啊。”马上依靠筹集百姓的钱修建孔子庙,整理孔庙的四周,在其中建起了学舍讲堂,带领全县的年轻后生,起用杜醇作老师,开始兴办学校。
林肇本是一个贤能的县令,而慈溪这样的小县,没有财宝、奢侈工巧的物品招致各地的经商之人。慈溪有很好的农业,能够自给自足,没有水灾旱灾的忧虑。没有经商之民,所以这里的社会风气统一而不混杂;能够自给自足,所以官府用刑审慎而容易治理。我所见到的慈溪的学生士子,也多有隽美博洽的才能,很容易培养成才的。杜醇是越地的隐士,他的学问品行适宜做老师。因为慈溪这个小县遇到了一个好的县令,又得到了一个适宜做老师的人作县学的老师,又因为修治纯正、易管理的社会风气,进荐了隽美博洽易于培养的人材,虽然被法律和时势所限,不能够全部像古代的学校那样做,但我坚定的相信林肇的教化将得到推行、希望的社会风气得以出现。教化可以使社会风气更美好,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一定有好的结果。但现在在任的官员,不可能在慈溪做很久的官。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告诉后的人。
八、(2009重庆卷)阅读下,完成第1—4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共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受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诚。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凯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故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禄秩优厚 秩:品级
C. 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 事觉自死 觉:败露
【答案】A
【解析】A项中的“博”根据句意应该讲为“博取”或“博得”。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对言常见实词的正确理解,能力层级为B。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从全体看①中的“其身亦殒”、②中的“禄秩削夺”、 ③中的“蜀国遂亡”、⑤中的“使子孙每怀愧耻”都表现出了“贪鄙”的恶果,而④中的“多财”并非“贪鄙”,⑥并非专谈“贪鄙”。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常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3.下列对原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杀身之祸。
B.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用斜线(/)给第三大题言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流语。
(1)用斜线(/)断句:
若 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 中 心 岂 不 常 惧
【答案】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解析】 “若……非……”为是一个假设复句的格式,在其分句间应该有所停顿,而“止坏公法”与“损百性”同为“非”的宾语,中间应该停顿,“纵……/……”又是一个假设句,分句间仍需停顿。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考生能对浅显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2)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陷其身害,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②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解析】①句很简单,只是不要将其中的“为”不能理解为“为了”,而是动词“做”;②句也不难,其中的“身”不能理解为“身体”,而是“自身”,“陷”是个使动词,要理解为“使……陷”,“夫”是选指代词“那”。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对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

【2012高考押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常以身翼蔽沛公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都门帐饮无绪
解析:C项为名词的意动用法。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则群聚而笑之
B.吾得兄事之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解析:A项中的“群”、B项中的“兄”及C项中的“日”都属名词作状语,只有D项中的“渔樵”为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可译为“打鱼砍柴”。
答案:D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凌万顷之茫然
A.知不可乎骤得      B.渺渺兮予怀
C.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解析:例句是定语后置句,为倒装句,B项是主谓倒装句。A、C、D三项都是正常语序。
答案:B
4.指出以下特殊句式的类型。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    )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
答案:①定语后置 ②状语后置 ③宾语前置
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和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会于会稽阴之兰亭 B.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C.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不能喻之于怀
解析:C项是被动句。A、B、D三项均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答案:C
6.下列句子没有介宾短语后置的一项是 (  )
A.忠义暴于朝廷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足下何以待之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C
7.下列各句中没有成分省略的一项是 (  )
A.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
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C.遂相与一抱而别
D.所以敢先汝而死
解析:A项,“请命”后省略介词“于”;C项,省略主语;D项,省略主语。
答案:B
8.用斜线(/)给下面言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观 足 下 所 为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 而 尚 仁 义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苟”“则”的作用先断开两处,再依据结构,确定“篇”“辞句”“不已”后,“古者”前应断开。
答案:观足下所为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9.用“/”给下列段断句。
李 迪 贤 相 也 方 仁 宗 初 立 献 临 朝 颇 挟 其 才 将 有 专 制 之患 迪 正 色 危 言 能 使 宦 官 近 习 不 敢 窥 觎 而 仁 宗 君 德 日 就 献 亦 全 令 名 古 人 所 谓 社 稷 臣 于 斯 见 之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断句时要注意标志词,如本题当中的“也”“而”。还要从内容上加以区分,相对完整的内容可作为断句的重要依据。
答案: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10.用斜线“/”给下面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 朱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 美 者 贱 杨 子 问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解析:断句时应整体理解句意,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如句中的“曰”“也”。
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11.用斜线(/)给下面的言断句。
政 姊 荣 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 其 名 姓 暴 其尸 而 县 之 千 金 乃 於 邑 曰 其 是 吾 弟 与 嗟 乎 严 仲 子 知 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市 而 死 者 果 政 也
(《史记•刺客列传》)
解析:给言小段断句:第一要悟大意,这是基础;第二要抓标志,有对话要抓“曰”字,有语气词的要考虑在它的前后断开;第三要抓关联词,如“而死者果政也”的“而”;第四要抓动词,动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
答案: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12.用斜线“/”给下面言断句。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 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
(《颜氏家训•勉学》)
解析: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作为标志词的句首,句尾词,如中的“纵”;二是句式的对仗,如“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当然,正确的言断句,其根本是能弄通意。
答案: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13.用斜线“/”给下列短画直线的部分断句。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 十 数 自 谓 无以 加 近 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 直。朕 始 寤 向 者 辨 之 未 精 也。朕 以弓 矢 定 四 方 , 识 之 犹 未 能 尽,况 天 下 之 务,其 能 遍 知 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解析:本段通过唐太宗向太子少师萧?叙述自己以弓矢定四方,但不完全了解弓的故事,说明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并不能尽识天下之务的道理。给言小段断句:第一要悟大意,这是基础。第二要抓标志,有对话的段要先抓住标志“曰”字,有语气词要考虑在它的前后断开(因为既有句末语气词又有句首语气词)。第三要抓关联词,如“则脉理皆邪”。第四要抓动词,动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句多是围绕谓语组合而成。如“朕少好弓矢”的“好”。“近以示弓工”的“示”。
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说明:双斜线 (//)处,可断可不断。]
14.用斜线“/”给下面言断句。
(赵围于秦)齐 人、楚 人 救 赵。赵 人 乏 食,请 粟 于 齐,齐 王 弗 许。周 子 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解析:根据意和句末虚词“也”“矣”进行断句。
答案:夫赵之于齐楚/?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15.阅读下面的言,翻译画线的句子。
初,楚子将以商臣为太子,访诸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 黜乃乱也。楚国之举,恒在少者。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弗听。
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商臣闻之而未察,告其师潘崇曰:“若之何 而察之?”潘崇曰:“享江芈而勿敬也。”从之。江芈怒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杀汝而立职也。”告潘崇曰:“信矣。”潘崇曰:“能事诸乎?”曰:“不能。”“能行乎?”曰:“不能。”曰:“能行大事乎?”曰:“能。”
冬十月,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缢。谥之曰“灵”,不瞑;曰“成”,乃瞑。
(选自《左传》)
(1)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之何而察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如(1)题中的“是”“忍”,(2)题中的“察”。②注意句式上的特点。如(1)题中“忍人也”是判断句,(2)题中“若之何”是固定句式,可译为“怎样才能……呢?”
答案:(1)况且(商臣)这个人,眼睛(突出)像胡蜂,声音(尖厉)像豺狼,是个残忍的人,不能立为太子。
(2)怎样才能详查证明这事呢?
参考译:
早年,楚成王准备立商臣为太子,就此事征询令尹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君王的年纪还不大,而且有很多内宠,(如果立了商臣)一旦再加以废黜,就是祸乱(之)。楚国立太子的传统习惯,通常是挑选年轻的。况且(商臣)这个人,眼睛(突出)像胡蜂,声音(尖厉)像豺狼,是个残忍的人,不能立为太子。”楚成王不听劝告。
立了不久,又想改立王子职,而废黜太子商臣。商臣听说这个消息但还不很清楚,告诉他老师潘崇说:“怎样才能详查证明这事呢?”潘崇说:“宴请(你姑母)江芈却故意表示不恭敬。”商臣采纳了这个办法。江芈很气愤,说:“呸!贱东西!难怪君王想杀掉你要立职为太子呢!”商臣告诉潘崇说:“事情确实了。”潘崇说:“你能侍奉王子职吗?”商臣说:“不能。”潘崇说:“能逃亡他国吗?”商臣说:“不能。”潘崇说:“你敢采取一项非常行动吗?”商臣说:“能。”
冬季十月,商臣带领宫中的禁卫军包围成王。成王要求吃了熊掌以后去死,商臣不答应。丁未日,成王悬梁自尽。赠封他谥号为“灵”,他不能瞑目;谥号为“成”,才闭上了眼睛。
16.将下列言语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蕃)仲举言为士则,行为士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1)言为士则,行为士范。
译:  
 
(2)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译:  
 
解析:关键词语:“士”,读书人;“则”“范”,同义词,榜样;“式商容之闾”,“式”通“轼”,名词,指车上的扶手板,“商容”,殷代的贤人,“闾”,里巷的大门,在此指商容住的地方;“席不暇暖”比喻特别忙碌;“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礼敬”。
答案:(1)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
(2)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不及坐暖。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
参考译:
陈仲举的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他一开始做官,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担任豫太守,一到任,就询问徐孺子居住的地方,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众人希望太守先进官署。陈仲举说:“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不及坐暖。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
17.将下面的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
译:  
 
 
 
 
答案: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劝谏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震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进谏。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18.把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①,不如待时。”今时则易
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 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②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上》)
[注] ①?基:锄头。②置邮:驿站。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齐国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夏后、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方圆没有超过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这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
参考译:
齐国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要称
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夏后、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方圆没有超过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这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的时间,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饥饿的人什么都吃而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而不挑拣,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19.将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
之间。今公于此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 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
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选自明•归有光《悠然亭记》)
译: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淀公依凭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数显有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起有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淀公。大概淀公没有被 世人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
参考译:
回忆起我小时候常常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现在淀公对这座一天比一天喜欢,在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桌子、坐席、门窗到处都有。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取陶渊明诗中的“悠然见南”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韵味,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常常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公依凭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数显有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起有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淀公。大概淀公没有被世人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
20.将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中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飧饵之。臣父且死,曰:‘中有事,汝必死之。’故死君也。”中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选自《战国策》)
译:  
 
 
答案: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
参考译:
中国的国君宴请都城里的士大夫,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座。 由于羊羹不够,司马子期没能吃上,他一怒之下,跑到楚国去,并煽动楚王攻打中国,中君逃走。这时,有两个人提着武器,尾随在他的后面,中君回过头问这两人说:“你们为什么跟着我?”两人回答说:“在我们的父亲曾经快要饿死的时候,(多亏)您给了他饭吃,他才没有死。父亲在临死的时候叮嘱我们说:‘一旦中君有急难,你们俩一定要冒死去保护。’所以,我们是保护您,愿为您效死力的。”中君听罢,仰天长叹:“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
21阅读下面的言,回答21~25题。
法正字孝直,扶风?人也。建安初,正入蜀依刘璋,不任用,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注]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黜度,不用其计。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屯守。今策渊、?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自阳平南渡沔水,缘稍前,于定军作营。渊将兵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选自《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有删改)
[注] 左将军:刘备曾被授予左将军之职。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       善:良好
B.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 内:进入
C.今策渊、?才略,不胜国之将帅 胜:击败
D.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 乘:趁着
解析:A项,交好;C项,超过;D项,登上。
答案:B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必为人所教也  B.愿共戴奉,而未有缘而留夏侯渊、张?屯守
C.阴献策于先主以响应于内 D.以将军之英才此盖天以与我
解析:B项,“却”,连词,表转折关系。A项,“对”,介词/“被”,介词,表被动;C项,“向”,介词/“在”,介词;D项,“凭借”,介词/“把”,介词。
答案:B
2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溯江而西,与璋会(于)涪
B.(郑度)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C.举众往讨,则必可克(渊、?)
D.此盖天以(时)与我,时不可失也
解析:法正判断“不能用”的主语是刘璋,不是郑度。
答案:B
24.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法正与张松觉得自己得不到刘璋的重用,很不得意;在对曹操、刘备进行比较权衡后,决定投靠刘备,并暗中进行谋划。
B.法正在初次见到刘备之后,就向刘备献计说,可以趁着刘牧软弱无能,与张松里应外合,夺取益州,然后图谋大业。
C.郑度认为刘备孤军深入,兵力单薄,未得民心,钱粮匮乏,不能持久作战,只要刘璋坚壁清野,就能击退并擒获刘备。
D.法正判断夏侯渊、张?的能力不如蜀国的将领,认为刘备带上黄忠出战,就一定能战胜他们,刘备很认同他的计策。
解析:A项,中只说“正入蜀依刘璋,不任用,志意不得”,并未提及张松不被重用;B项,法正向刘备献策是在第二次见刘备时;D项,法正并没有认为“刘备带上黄忠出战,就一定能战胜他们”。
答案:C
25.断句和翻译。
(1)用“/”为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39220.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语文鉴赏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总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