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解读】
1.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 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响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4.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 政策实施的背景和评价;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历届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专题讲解】
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3、封建社会:铁器时代。
①西周:铁器开始使用。
②春秋: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铁锄、铁斧)。用木炭做燃料,用皮囊鼓风冶炼生铁。也开始用牛耕。
③战国:农民更多地使用铁农具,牛耕得到推广。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有楚国的宛、赵国的邯郸。
④西汉:普遍应用牛耕和铁农具。牛耕或马耕在北方普及。出现了二牛三人的耦犁法和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冶铁业的规模很大,已经开始用煤作燃料。使用播种工具耧车。
⑤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推拉风箱,鼓风冶铁,制造农具。
⑥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⑦南朝: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先进的生产技术。牛耕在南方得到普及。
⑧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⑨明朝:冶炼金属已经用焦炭作燃料,冶铁中心有河北遵化等地,采矿用火药爆破。
⑩清朝:云南铜矿较多,广东的熔炉一天一炉出铁板最多达六千多斤。
二、古代著名的工程
1、灌溉工程:
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丁程都江堰;
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郑国渠,灌溉田地400万亩;
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凿了六道辅助渠道——六辅渠,又开凿了白渠;
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王
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
2、运河工程:
秦政府为解决运输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化交流;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3、历代治黄工程:
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
西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
4、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
5、建筑工程:
①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②万里长城。从战国到明,历代都修建长城。最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③隋唐长安城。十三朝古都,唐长安城的布局和特点。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
④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城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是古代东方建筑的杰作。
三、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1、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兴起,商业兴盛,但此时城市基本上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业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大商人。
2、西汉前期: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大都会。
3、隋唐时期:封建国家长期统一,政治安定,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商业也呈现繁荣景象。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唐都长安的城市建设表现出极高的水平。
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4、北宋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 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
5、明朝时期: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丁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玉米和甘薯,清代广泛推广;
6、清朝前期: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大批城市产生。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四、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1、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
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
3、两汉: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
4、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5、隋: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
6、唐: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7、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8、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古代,这种不平衡明显地表现为南北经济差距较大。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后,随着历史的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1、奠基: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①春秋战国寸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②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③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④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2、初步开发:三国。①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②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3、大规模开发:东晋。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南朝时期,江南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5、开始南移:隋唐。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继续南移:五代。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7、超过:宋朝。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江南和两广地区都种上了北方作物,“苏湖熟,天下足”。新开了许多茶园,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苏州湖州成为全国重要粮仓,棉花种植扩大,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元朝时,出现南粮北调。
8、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使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特别提醒】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⑥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3、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4、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六、历史上的西部开发
春秋战国到西汉:西部地区的发展程度明显超过东部,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当时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1、战国时期:①秦国经商鞅变法,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②都江堰的修建,为川西平原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
2、秦朝: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
3、西汉:①关中地区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等水利丁程;②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的序幕。③西域都护设置,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④丝绸之路开通。⑤西汉政府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内地同西南的联系。
4、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5、三国时期:①蜀国农业迅速发展;②诸葛亮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6、隋唐时期:①隋炀帝派人去西域;②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着眼于综合开发,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利益,不搞民族歧视。④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同唐朝的联系不断加强;⑤云南西北的南诏,经济化迅速发展;⑥益州的丝织业和造纸业十分出名。
7、宋元时期:①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兴起了西夏王国;②元朝对西域开发治理,实行全方位开发;实行军屯、民屯,促进冶炼业、纺染业的发展;统一货币,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重用少数民族人才。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归人中央版图;③在边远的云南地区建立了行省;④四川地区的丝织业在北宋时期水平最高;⑤宋代特别是南宋以,西北地区由于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经济破坏严重。
8、元明两代:在云南和贵州设立行省,将云贵高原直接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开发有重大的积极作用。明代后关闭嘉峪关,对今新疆地区的控制削弱,对西北地区的发展起了负面作用。
9、明清时期:①成都在明代成为茶叶市场;②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发生长时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摧残。清初实行的“湖广填四川”是中央政府进行恢复性开发的重大措施,对地区经济开发起了积极作用。③平定分裂分子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④重视发展商业,积极发展民间商业,以低关税吸引外商从事贸易,撤关卡,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清代后期在新疆建省,并大量移民实边,对这一地区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⑤云南地区在清代开采铜矿较多;⑥清朝时确立了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⑦清朝在西宁设置办事大臣辖区。
10、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①19世纪70-80年代,云南、西藏、新疆人民抗击英、俄的侵略。②1875-1878年,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复新疆,1881年中国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③1913年,英国策动西藏亲英分子闹“独立”,中英两国就西藏主权问题反复交涉,中国政府强调对西藏不容置疑的主权,并一直拒绝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④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在西部地区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⑤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云、贵、川、甘、陕等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⑦抗日战争时期,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⑧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转移到西南,许多近代企业从华北、华东、华中迁到西南、西北各地,增强了西部的经济实力。
11、新中国时期:①新中国建立后,和平解放云南、西康的广大地区,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沟通了西藏与各地的联系。③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在西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④1958年后,西部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⑤1957-1966年,在西部建成成昆铁路和兰新铁路。⑥1966-1976年,国民经济在动乱中缓慢发展,西部地区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⑦西昌和酒泉成为我国著名的卫星发射中心。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获得较快发展。⑨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特别提醒】
1、导致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①政治中心的东移或南移。②战乱的影响。③自然条的影响。④无节制地开发。⑤近代以,随着与西方国家通商增多,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而西部地区则严重落后,东西部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到解放前,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已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中、西部地区快。⑥改革开放,首先是沿海地区的开放。
2、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题型突破】
题型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例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了我国古代哪种经济现象( )
A.简单协作 B.分工明确 C.商品经济 D.小农经济
【名师点睛】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明显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态,它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生产活动。
【答案】D
【方法技巧】解答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再根据题干所问之核心问题进行解答。
题型2 手工业的发展
【例2】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反映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名师点睛】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材料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且是不同地区的不同手工业部门的发展,未涉及商品经济。
【答案】C
【误区警示】本题旨在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考生易错选A项,因为本上重点介绍了苏州、景德镇等地的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其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不能将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
题型3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例3】明朝后期,浙江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布或纱,清晨入市,易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且复持以易”。从本质上看,这种现象是指( )
A.浙江农村的商品经济 B.棉纺织品交易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特征的认识。材料揭示了商人打入生产领域,采取分散的经营方式,其中蕴含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因此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答案】C
【方法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理解题意,其次是应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
题型4 “海禁”、“重农抑商”和“闭关守国”政策
【例4】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和扶植小农经济,其主要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C.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D.保证政府的财和兵
【名师点睛】重农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政策。保持小农经济的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也便于封建官府按户籍人口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以维护其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D
【方法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重农的目的,统治者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
【高考真题精解精析】
【2011高考】
1.(2011年新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对稳定
【解析】:按明朝“一条鞭法”,政府把田租、赋税、徭役等并入田亩中,主要按田亩
数,征收白银完税。按此政府,官府只能勒令有较多田地的田主(地主)交纳银两,即税收政策的变化。
2.(2011年北京市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有商业贸易往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2011年福建省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
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答案】:D
【解析】:本题所引材料的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因此,A、B、C三项表述都错误,只有D项是对材料意思的准确概括。
5(2011年广东省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解析】:可以运用排除法,A、C两项中的“铁器”、“牛耕”已经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于农业生产,不选;D项“雇佣关系”开始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时,不选。B项说明了“四齿钉耙”这种农业生产工具反映的农业耕作模式,可选。
8(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答案】:C
【解析】:小规模商贩再加政府促进交流与显示国威,这正是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明朝的朝贡贸易。
9(2011年四川省综12)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的是
【答案】:A
11.(2011年天津市综历史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12.(2011年浙江省综13)瓷器是中国古代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答案】:D
【解析】: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结合地图可以得出D项。
13.(2011年浙江省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15.(2011年上海市综8)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某历史兴趣小组开
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图片(见下图)。并制作了如下标签:①商代兽面乳灯纹鼎;②5000~4000年前良渚化玉琮;③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④战国曾侯乙编钟。上述标签与下组图片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
A.②①④③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答案】:B
【解析】:从图片的形制上看,可明确判断标签①“鼎”是第三幅图;标签④“编钟”是第四幅图;剩下的标签③、②分别是“石斧”、“玉琮”更易判断。
16.(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西汉“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答案】:A
【解析】:西汉商业活动的背离性(政府政策的抑制和民间商业的发展)说明了在社会实践中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
17.(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答案】:C
【解析】:抓住两宋都市商业的特征(打破时空限制、夜市早市连接),较易选出C项;A、D两项“市”、“坊”分设主要体现了唐朝都市商业特点;B项实际上是严重限制商业发展,不符合两宋商业特征。
18.(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答案】:D
【解析】:从题中材料可看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把江北地区作为了棉纺织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19.(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答案】:
(1)变化: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4分)
(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3分)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3分)
【解析】:
(1)简要归纳提炼材料一中有关农业人口的流向和农业生产状况的信息。
(2)从农业生产发展角度看多数人进入非农产业的原因;影响即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20.(2011年安徽省综35—(1))
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
【答案】:
(1)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解析】:
(1)首先找出材料中的“推广牛耕”、受灾赈谷反映的农业经济脆弱性,再引申到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特征和中国古代农业耕作特征——精耕细作。
【2010高考】
1、(10年广东卷)13.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 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解析】C 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证明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疑:“庄园”一词,是不是北魏之后出现的?汉代的豪强地主没有庄园么?)
2、(10年新标卷)27.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的能力。通过对图表的解读,故选A。
3、(10年四川卷)农耕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回答16~17题。 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答案】D
【解析】D项错在“基本瓦解”,应为“受到一定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4、(10年四川卷)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
【答案】A
【解析】从于阗往西出国境应是“葱岭”,而玉门关在阳关以北,C、D两项在国外。
5、(10年上海历史卷)13.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A.东晋 B.南朝 C.北宋 D.南宋
解析: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19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榷场在两宋时期都有,此题解题关键在于都城,都城在开封,是北宋。故选C。
6、(10年上海历史卷)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商品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 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 D.波斯、新罗、日本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第2分册第15唐朝中外化的交流。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在中有。 选项中的日本、新罗是不能通过陆路通道过去的,必须走海路,故选A。
7、(10年上海历史卷)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1第1自然段:距今1万年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故选A。
8、(10年浙江卷)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答案】B
9、(10年浙江卷)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解析】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B、C三项。
【答案】D
10、(10年天津卷)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答案:B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分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
11、(10年福建卷)15.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排除D。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启示】牢记论从史出原则,解体时堤防结论的偷换、夸大等陷阱。
12、(10年全国卷2)13.唐高祖废汉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答案】C
【解析】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重一两,每一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故本题答案为C。
13.(09年全国卷二)13. 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答案】.B
【解析】隋唐时期城市中,实行严格的坊市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14.(09年上海卷)15.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
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
【答案】D
【解析】题中所给四个选项均是出自晚清时期的言论,细观图片可以看到一大群清朝武将士手持驱巫盾牌,面对轮车等西方工业明满脸的惊讶状.A.选项是有识之士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抗西方国家侵略,说明提出者已经对西方工业明的进步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B选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进一步发展,C选项是面对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考点定位】清王朝由盛而衰:闭关锁国的政策与工业革命。
15.(09年上海卷)12.12.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年代福建莆田直隶宝坻湖北川汗
康熙十五年(1676)192丁0丁
康熙二十五年(1686)88丁22丁24丁
康熙三十年(1691)58丁10丁14丁
A.三藩之乱 B.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 D.大兴字狱
A.三藩之乱 B. 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 D. 大兴字狱
【试卷总体评价】考查辨认空间中历史发生的位置,难度较大
【答案】A
【解析】三藩之乱是指中国历史上清朝康熙年间,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当时福建是在反叛清廷的靖南王耿精忠的统治之下,所以无法统计。B发生在西北地区,C是在台湾,D是化思想领域
【考点定位】康乾盛世的成就:国家的统一;人口的增长;
16.(09年浙江卷)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7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厢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①说法错误。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不符合史实。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③符合题意。
17.(09年广东卷B)3.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B
【解析】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之一就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是为皇家生产奢侈消费品。不投放市场。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特点的理解。
18.(09年全国卷一)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一一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l4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l0分)
⑶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⑴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⑵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大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⑶认识: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明从传统农业明向现代工业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工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解析】本题围绕中国古今农业税的变革为线索组题设问,时间跨度大,涉及主干知识点有春秋时期的“初税亩”、唐代的两税法、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建国后50年代到60年中期我国农业税征收情况以及2006年我国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等相关史实。材料都为大家熟悉的内容,既体现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也和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社会热点相关联。体现现实问题历史考查,历史问题联系社会现实的命题思想。从设问难度看,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只要学生平时基础知识扎实、认真审题,回答好本题难度并不大。另外,本题要求学生综合能力比较高,能较好的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能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
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特点从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原因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自己做出概括,设问有一定难度,因此今后备考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2)问考查学生根据表格提取信息的能力,变化趋势根据表中数据容易作答;主要原因要注意根据表格提供的时间以及教材知识作答,难度一般。
第(3)问时代感很强,和现实生活和时政热点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同时平时要注意对社会热点、国家时政方针、政策的关注,因此本问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2012高考押题】
1.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水利的工具发展密切相关,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
A.促进了水资的合理利用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D.能够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解析】图1、图2工具分别是春秋时期的灌溉工具秸槔、唐朝发明的灌溉工具筒车。其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利用人力,后者利用水力,把人力解放出。正确答案选C项。
【答案】C
2.先农坛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于明嘉靖年间,
是明清历代皇帝祭祀先农神的地方。图为清朝雍正
皇帝亲祭先农坛的情景。它反映了清朝( )
A.重视对祖先的祭祀
B.推行抑制商业的政策
C.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
D.为天下百姓树立榜样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图片和题干的分析理解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皇帝祭祀先农,意在祈求农业丰收.反映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的思想.
【答案】C
3.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B.中国古代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明
C.中国古代明并非世界领先
D.古代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明的深刻反思
【解析】中国农业明在世界明史上长期处于先进,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也使中国人容易做“天朝上国”的美梦。
【答案】D
4.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解析】A项中的“富裕安逸”与题干“丑妻薄地破棉袄”不合,B、D在题干中都未有体现;“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反映了家庭为单位、拥有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征,所以选C。
【答案】C
5.下列各项中,促进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是( )
①冶铁技术的进步 ②封建政府的重视和扶植
③中外经济的交流 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的民营手工业中,发展异常缓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小,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前提是自然经济的瓦解,即资本主义发展加速小农经济的解体,而非促进其发展,故④的说法是错误的,可以排除。
【答案】B
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民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最高 B.产品仅供国内消费
C.生产形式以大作坊生产为主 D.生产技术主要自实践经验的积累
【解析】我国古代的三种手工业经营方式中以官营手工业工艺水平最高,故A错误;古代手工业除了国内消费外还大量出口,比如著名的丝绸之路,故B的说法不正确;除了官营手工业外,我国古代的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非常狭小,故C错误。
【答案】D
7.下列关于我国使用和冶炼铁器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我国是世界上首先铸铁的国家 B.春秋晚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器
C.南北朝时发明了先进的灌钢法 D.明朝开始开始用焦炭冶铁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古代中国冶铁技术的识记能力.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
【答案】D
8.在我国封建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是( )
A.国有土地所有制 B.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C.地主土地所有制 D.皇帝土地所有制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土地制度是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即是君主所有制,自耕农的土地因兼并而日益减少,均不占主导地位。
【答案】C
9.“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B.其特点是投入少而产出多
C.促进了土地资的开发利用 D.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解析】本题难度中等。精耕细作方式是希望在有限的土地资上提高产量。所以想方设法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并且多投入才会多产出。
【答案】B
10.农业的发展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下列促进唐农业发展的措施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B.曲辕犁的出现第一次将人力解放出
C.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D.兴修水利工程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和比较能力。B曲辕犁不是将人力解放出的第一次,所以选B。
【答案】B
1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主要是指( )
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 B.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
C.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 D.城市向南方发展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对北宋商业发展的特点的分析理解.北宋时商业活动已不象唐朝严格限定在“市”里,而是突破了坊市界限.
【答案】A
1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 D.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解析】这是一道程度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分析理解能力.ABC三项都根于D项.
【答案】D
13.清朝前期,只允许广州一地进行对外贸易,且仅由
十三行负责。清朝统治者之所以这样做,从根本上
说是为了( )
A.保护男耕女织的封建自然经济
B.保持“天朝上国”的崇高尊严
C.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D.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解析】本题以图片资料的形式呈现,旨在考查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清朝闭关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其封建统治.
【答案】D
14.乾隆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引自梁廷楠《粤海关志》)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 )
A.物产丰富 B.中外交流频繁
C.丝瓷茶等为西方所钟爱 D.推行闭关自守政策
【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阅读理解和提取有效信息及对清朝闭关自守政策含义的理解等能力。 乾隆认为清朝朝物产丰富,无需与他国进行贸易。
【答案】D
15.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 )
①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②自然经济依旧占统治地位
③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④西方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明清时期,中国由先进而走向落后的原因自于内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故应排除④。
【答案】A
16.下列关于明清时期朝廷固守重农抑商思想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限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有利于保证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思想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题最具迷惑性的是是②,重农抑商只在一定时期内对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但从长远发展看,这一政策
【答案】C
17.明朝后期,“末富居多,本富居少”的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
A.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B.商品经济日益发达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本业”“末业”的理解能力。古代中国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明朝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富有的商人日益增多。
【答案】B
18.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但是也有新的因素出现。有人说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从经济的角度看,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解析】结合明清时期的经济,可知“近代的前夜”是指资本主义萌芽。而四个选项中,只有“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因此答案为C。
【答案】C
19.对明清两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封关闭疆,一概禁绝外商华贸易 ②长期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其目的在于防范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是其深层原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的理解。该政策只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禁绝,排除包括的①选项。
【答案】D
20.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表现有( )
①重征商税 ②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③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④禁止商业活动在大城市中进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明清时期的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禁止一切对外贸易”,所以②错误。任何朝代也没有禁止商业活动在大城市中进行,所以④错误。
【答案】C
21.右图能告诉我们( )
A.汉朝中国人是如何纺纱的
B.汉朝时期人们纺的是棉纱
C.人们用浸泡、击打、疏理的方法捻线
D.汉朝时期棉纺织业发达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读图、识记、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宋元以前中原地区尚未植棉,汉代无棉可纺,更无棉纺织业。
【答案】A
22.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
①学记载侧面反映 ②考古发掘 ③史书记载 ④民间传说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通过表格分析问题。通过表格的时间、资本的数量企业数量的比较,可以得出A、B、C、都是正确的。只有第四项技术力量的薄弱不能从表格中反映出。
【答案】D
23.清代许多商人、工场主把从事工商业赚的钱用买田置地,发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剥削沉重 B.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购买力低 D.土地经营的利润率高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清代从商的人赚钱后,不是扩大再生产,而是买田置地,主要是因为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打击和压制政策,造成从事工商业风险太大。
【答案】B
24.白居易诗《朱陈村》中“女汲涧中水,男采上薪”的现象反映了( )
A.远古时代的采集方式 B.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落后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分析能力。从诗中可知,朱陈村的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按性别进行简单的分工,其生产主要用于自家消费。
【答案】C
25.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
A.铁农具 B.牛耕C.曲辕犁D.筒车
【解析】本题以形象的图片呈现,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长期以,人们耕作均以人力为动力。春秋时,人们开始以牛力为动力进行耕作。
【答案】B
26.古代民间谚语“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 )
A.封建社会农业产值高 B.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C.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D.封建社会商业兴盛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的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造成经营工商业不如买田置地而有更多收获的是政府的重农抑商、以农为本的政策。
【答案】B
27.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在东汉时期逐渐推广到全国,分析下列提供的几种情形,其中直接有利于推动当时“铁犁牛耕”耕作方式普及的因素有( )
①东汉时,“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被一牛挽犁的耕作方式取代
②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的不断发展
③西汉用煤炭作燃料冶铁和东汉时期冶铁鼓风工具得以改进
④盐铁官营制度的推行,使官营冶铁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解析】本题需要一定的历史常识和思维能力。直接有利于“铁犁牛耕”推广的:一是需要牛,一是需要铁。由“二牛抬杠”式的耦犁到“一牛挽犁”无疑等于提供了更多数量的牛;两汉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无疑提供了更多的铁。而官营的冶铁手工业主要铸造兵器,且产品并不是用于民间。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的发展与牛耕的普及也并无直接关系。所以答案为D.
【答案】D
28.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我织布,我挑水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是一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对小农经济的理解.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即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较低生活水平上的自给自足. ①中的富裕之表述显然与史实不符,故包括①的选项排除.
【答案】B
29.下列农业生产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我国古代农具的发明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出现的时间的识记能力.原始社会我国发明了骨耜,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西汉时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
【答案】C
30.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素称发达的是官营手工业
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D.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
【解析】本题是对基本史实的考查。在铁器出现之前,是青铜器。
【答案】D
3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诗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农耕化的发达
C.旅游业的发展 D.战略位置的重要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丝绸之路的识记能力. 丝绸之路曾是汉唐时期东西方的重要交通线,由于商业贸易的繁盛,在此线上兴起了诸如楼兰等许多古国古城.
【答案】A
32.明朝中后期,在苏州地区出现了不少专门进行丝织业生产手工业部门,工场主被称为“机户”,工人被称为“机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表明( )
A.手工业已超过农业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苏州市明朝主要税 D.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资本主义萌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机房”是早期手工工场,具备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答案】B
33.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说明明代( )
A.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商业较繁荣但是缺乏竞争
C.上海已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 D.政府已调整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明朝晚期,上海棉布贸易十分兴盛,富商巨贾云集上海。
【答案】C
34.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
A.长安城商业发展已经突破两市的范围
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唐朝时,坊为住宅区,市为贸易区。崇仁坊作为住宅区,其商业繁华超过长安城中东西二市,但材料中并不能体现出是政府设立的商业区。
【答案】D
35.右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
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 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 ③是当时
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本题是一道图片材料题,旨在考查考生读图能力。图片上车水马龙的情景反映了东京商业发展已突破唐朝时的坊市界限,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答案】D
36.明朝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同之处是( )
A.禁止中外一切贸易活动 B.禁止民间与各国进行贸易
C.都为防止倭寇的侵扰 D.都长期实行
【解析】可用排除法。A项表述不符和史实,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并未完全禁止,仍留有少量的口岸对外贸易;C项符合明朝而不符合清朝,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主要针对抗清斗争和外国势力;D项符合清朝但不符合明朝,明朝只是在一定时期内实行海禁,并未长期实行。
【答案】B
37.唐代以,中外贸易的重心由陆路交通转向海上交通,与这种转变的相关因素是( )
①北方战乱,商业萧条 ②经济重心的南移
③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 ④陶瓷制作技艺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④只能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又称为“陶瓷之路”的理由,不能说明海上交通发展的原因。
【答案】A
38.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涌现反映了哪一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 )
A.汉代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解析】“两帮”出现在明清时期。
【答案】D
39.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市”“坊”布局上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吸纳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重农抑商的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答案】A
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片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和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概述”作为提示词,要求对材料中反映的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加以概括,即从商人、货物等方面回答;还应结合教材有关扬州商业地位的描述进行概括。第(2)问要求分析唐朝时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首先分析扬州当时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其次应根据材料中有关转运使、保护商业的政策等信息进行概括。既要注意对材料分层提取信息,又要注意从封建社会中商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使答案条理、全面。
【答案】(1)商人云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公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二 (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诸侯人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为客卿)亦议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史记卷八七
请回答:
(1)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与青城一起)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化遗产名录?
(2)历史上,秦开凿了郑国渠水利工程。在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中,秦王作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解析】本题隐性介入了西部农业问题,切中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解答时,应充分理解水利的兴修与农业的发展、国力的增强、社会的进步之间的关系。
【答案】(1)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了先民的勤劳与智慧。
(2)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建议。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土地得到灌溉;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日益强大,最终统一六国。
42.“啊,观赏这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自中华,它的故土。”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盛赞中国的瓷器。请结合史实简要叙述我国制瓷业的发展情况,并指出我国瓷器能在海外广受欢迎的原因。
【答案】发展概况: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时,烧制出了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比较有名的是景德镇瓷窑;元代能烧制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明代中后期,能烧制多种彩瓷,其中的五彩瓷尤为著名;清代发明了珐琅瓷。
原因:①制瓷工艺先进,集内质美.造型美.色泽美于一身。②日用品与艺术品的结合,富有东方民族色彩。
(2)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提高播种功效;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43.材料一 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铁锸 穿有鼻环的牛尊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 图二 两汉时期 图三 隋唐时期
材料二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图四 《清明上河图》中的商运场景 图五 《清明上河图》中的商队
图六 清代嘉庆年间的北京东四牌楼 图七 清代苏州的“全晋会馆”
请回答:(1)促进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其标志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归纳农具进步的表现及意义,并简要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在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3)根据图四、图五分析当时的商运方式有哪些?图七中会馆的出现与图四、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什么关系?
(4)根据材料二中的四幅图归纳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哪些重要信息?商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前三幅图是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后四幅图是反映商业的发展情况;解答的关键是尽可能仔细观察分析图片,获取更多的信息。第(1)问的根本原因一般指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结合图片容易联想到生产工具的改进。第(2)问强调农具进步的表现,注意结合图片反映的类型进行归纳,图一是春秋战国时期,想到铁器的使用,联系到以前的情况,从牛耕想到农用动力的变化;图二是汉代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图三是唐朝发明的曲辕犁,从而联想到播种、灌溉技术等等方面的进步。后两问顺之就比较容易了。第(3)问从对两图的比较,能够联想到图四是水运,图五是陆运;会馆从图七的说明可知是某一省等地经商的商人所建立的地方方便商业贸易的地方。第(4)问是将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即可。
【答案】(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标志:生产工具。
(2)表现:①从材质方面:石、木-青铜、铁;②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③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④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意义: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农业技术的提高,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两汉时期,出现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式,农耕区域扩大,推动农业发展;隋唐时期,创制了新的耕作工具和曲辕犁,农业生产发展加快,奠定了隋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3)水上商运和陆路商运。商运活跃促进了商队的形成,促使了会馆产生;会馆出现推动了都市以及“市”繁荣。
(4)信息:商运活跃,“市”繁荣,都市繁荣,会馆产生。
作用: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经济化的交流,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44.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洪武)二十七年春二月,倭寇浙东,命都督杨、刘德、商?巡视两浙。[太祖]下令:“禁民间用番货、番香。”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而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用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摘自《明太祖实录》卷231
材料二:明代倭寇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日本因内战失败而丧失军职的南朝武士,也有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从事私人海上贸易的民间商人和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破产的沿海农民、渔民、盐民等,甚至还有少数名落孙的落魄书生、罢免职务的官吏等。
——摘自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
材料三: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
——摘自唐枢《御倭杂著》
材料四: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海外贸易)为命。……一旦禁止,则利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
——摘自《明神宗实录》卷262
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明朝的对外政策和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
(2)结合有关材料分析这种政策产生的后果。
(3)你如何评价明朝的这种对外政策。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概括和评价能力。明朝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当沿海地区受到倭寇严重骚扰的时候,便实行海禁政策。这一政策更加剧了倭患,特别是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答案】①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商人的对外贸易活动。原因是倭寇骚扰沿海地区,明朝政府企图通过禁绝中外交往,达到安定海防的目的。
②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渔民和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生计,导致他们与倭寇相勾结,反而加剧了倭患。
③明朝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海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大;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朝在对外政策上日益闭塞。明朝的对外政策阻滞了中国经济化的发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41563.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点备考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