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 .人体的稳态与免疫
一、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
(1)组成:
(2)作用: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
(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相对稳定的状态。
(2)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
二、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平衡原因=去路产热=散热吸收量=排出量
神经调节下丘脑感知血糖变化并通过神经支配胰岛A(α)细胞、胰岛B(β)细胞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冷(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皮肤血管、汗腺、甲状腺、肾上腺、立毛肌等)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肾小管和集合管);渗透压升高时可在大脑皮层形成渴觉
参与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
共同点反馈调节;神经—体液共同调节;调节的神经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免疫类型
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概念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抗原被相应免疫细胞消灭的过程
作用对象体液中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或异常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效应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2.免疫失调
(1)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做外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2)过敏反应
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②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四、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致病机理:主要攻击 T 淋巴细胞,并寄生在T淋巴细胞内,患者的免疫系统最终完全瘫痪,功能瓦解,使患者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3.HIV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考点二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它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3.神经调节过程
考点三 .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生长素发现实验的相关结论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2)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3)向光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
(4)生长素可穿过琼脂片向下运输。
2.作用特点——两重性
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较高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二、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合成部位生理功能
赤霉素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根尖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植物体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
三、植物激素的应用
1.棉花摘心整枝,果树整形。
2.防止果实和叶片脱落,促进结实。
3.获得无子果实。
4.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考点四 .生物与环境
一、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种群数量的变化
(1)变化趋势:包括数量的增加、减少、波动和平衡等。
(2)增长曲线
项 目“J”型曲线“S”型曲线
前提条环境资无限(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环境资有限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数量连续增加,Nt=N0λt达到环境条允许的最大值后停止增长,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先增大后减小
值的有无无有
二、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的演替
项目内 容
物种组成动物、植物、微生物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演替类型初(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营养结构的特点
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高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②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③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
(1)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3)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
(1)参与循环的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2)循环范围:生物圈内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3)循环特点: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全球性。
3.信息传递
(1)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2)作用
①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
②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41579.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生物考点基因的突变精讲精析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