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本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非);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西汉“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3.扬州古老的东关街剪刀巷2~6号北端墙角嵌着“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是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设置会所的有力见证。对此碑刻解读最有可能不符合史实的是
A.该会馆是西、陕西盐商联络乡谊之情的场所
B.该会馆是陕商帮维护同行和同乡利益的组织
C.该会馆证明扬州也是明清时期商帮聚居地之一
D.该会馆应为陕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4.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5.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市坊融为一体 ②雕版印刷首创
③儒家信仰重建 ④世俗学兴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7.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存在合理性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8.1918年陈独秀曾撰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这两种评判分别体现的价值观是
A.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 B.民主主义与科学主义
C.科学主义与民族主义 D.社会主义与民生主义
9.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10.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11.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2.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年份农业(%)工业
轻工业(%)重工业(%)
第一年26.632.141.3
第二年27.234.338.5
第三年28.836.7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13.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
A.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 B.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14.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15.有学者指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
B.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C.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
D.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艺复兴的影响
16.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1787年美国宪法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7.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8.20世纪90年代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
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俄等力量的制约
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成几个相对封闭的地区
19.下图是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明的重要体现。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 ,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
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
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材料三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4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4分)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8分)
22.(12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学艺术的影响。(3分)
(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2分)
(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地位大幅提高的背景是什么?(4分)
(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3.(12分)宗教是人类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艺复兴时期的人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艺复兴时期的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主义传统》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合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现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艺复兴时期的人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分别怎样对待宗教问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6分)
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9分)
25.(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孙中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列宁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两位伟人虽然未曾见过面,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
阅读下列材料,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因列宁先生想到中先生,我们可以比较地看他们。中先生的人格伟大,无论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敌,都没有不承认的。列宁的人格伟大也无论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敌,都没有不承认的。”……“他们的革命精神,两人也有相同之点,列宁遇到反动不灰心不失望,中先生亲自说过二次革命失败亡命东京的时候,手下人人灰心,先生以为革命党人并没有损失,不必灰心,再干好了!这样,列宁精神就是中精神,就是革命者的精神!”
——“李大钊在列宁逝世两周年纪念大会的演讲”选自《李大钊集》下卷
材料二 1921年12月,马林在桂林多次与孙中会见。……孙中与马林会谈时,多次赞扬苏俄政府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和马林会见,孙中进一步增进了对苏俄的了解,他开始看到“法、美共和国皆旧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他决心“造成一个新式的共和国”。他从“向西方学习”,开始转向“以俄为师”。
——施成《孙中和列宁的友谊》
材料三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孙中《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武装夺取政权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列宁精神是如何体现的?(2分)
(2)分析材料二中孙中转向“以俄为师”的主要原因。为“造成一个新式的共和国”,孙中的革命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3)两位伟人都重视民生,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是如何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十三年”孙中在民生主义方面的主张与早期相比有何新发展?(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列宁和孙中两位伟人能结成深厚友谊的原因。(1分)
扬州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历史质量检测
参考答案 2012.3.18
一、选择题:1-5.CADAC 6-10.ABCDA 11-15.DDACC 16-20.BCCDD
二、非选择题:
21.(16分)
(1)变化: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1分)
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
扩大专制王朝的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化素质。(3分)
(2)理解: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1分)
作用:扩大了民主主体的范围;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3分)
(3)变化不同:前者是专制王朝人才选拨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雅典官员任用的范围。
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者消弱了贵族世袭特权。
前者依据考试成绩选拨官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
前者未改变专制政体;后者促使贵族专制走向公民民主政治。(4分)
观念差异:中国人形成了“重学”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
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
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的发展。(4分)
22.(12分)
(1)主要原因:商品经济发展。(1)
影响:反映市民生活的世俗艺作品大量出现,如《清明上河图》、宋词等。(2分)
(2)原因:明治维新,日本富强;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 (2分)
(3)原因:“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
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 ,政治上觉醒。(2分)
背景: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业化推动。(2分)
(4)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3分)
23.(12分)
(1)艺复兴时期人主义者、艺术家: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
利用基督教,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精神。(2分)
启蒙运动时期的学者:以理性的、历史的态度审视和探讨宗教神学问题;
批判宗教对人性、自由的束缚;要求宗教宽容。(4分)
(2)艺复兴:确立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要求人的解放;
抨击教会腐败,冲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愚昧思想束缚。(2分)
宗教改革:否定教皇权威,破除神权统治。(2分)
启蒙运动:弘扬理性精神,推动思想解放,更彻底地摆脱思想束缚。(2分)
24.(10分)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2分)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3分)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化发展;
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2分)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化给中原明带了鲜活的元素;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明的内涵;
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3分)
25.(10分)
(1)体现:发表《四月提纲》指明革命方向;
敦促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2分)
(2)原因:十月革命的胜利;维护共和斗争的失败;
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和影响;
孙中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任写两点得2分)
变化:对三民主义重新解释,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阶段。(1分)
(3)列宁: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解决群众最关心问题;提出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作重心应由军事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进行和平建设。(2分)
新发展:将民生问题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或以发展经济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2分)
(4)有共同的革命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格。(1分)
j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41746.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三文综历史联考试题(金华十校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