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专题四检测试题(含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专题四 近代列强侵华与旧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右面漫画中的“大饼”代表着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中握有匕首的列强,他们迫不及待地对着“大饼”下刀,唯恐落于人后,大饼的主人则只有振臂疾呼,望饼兴叹。漫画中的景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时期是
(  )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期
D.20世纪初期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考生读图的能力和迁移知识的能力。漫画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联合侵略。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是最好的证明。
答案:C
2.(精选考题•南宁模拟)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最可能是指(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提取信息:这个条约使中国打破了和外国在通商方面的习惯,特别是行商的作用削弱,所以应该是《南京条约》,出现五口通商,使行商的作用削弱。
答案:A
3.右图所示是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纪念馆,里面的旅游景点不可能有(  )
A.(水师)提督署
B.丁汝昌寓所
C.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
D.林则徐雕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日战争中发生的英雄和人物。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与日寇激战于黄海。提督丁汝昌和舰长邓世昌英勇奋战,最后壮烈殉国。同样,北洋海军将士也为了保卫祖国奋力战斗,还有很多人壮烈殉国。因此,在这个纪念馆里可能会有A、B、C三项景点。D项应该在林则徐纪念馆里。
答案:D
4.初高中衔接教育期间,一中学为高一学生制定了一份有关历史的调查问卷,“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台湾)丘逢甲《往事》),要求回答让诗人“夜夜梦台湾”的不平等条约。如果你收到这份问卷并填写此项时,你应该选择(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此题容易把几个条约混淆起,而《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受到台湾军民强烈反抗,作者参与了反割台斗争满怀悲愤。
答案:C
5.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的后果(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图片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C
6.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其中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策略的条约应该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本题利用图示线索法可迅速解答。


由上面图示可知,答案应该为D项。
答案:D
7.目前全国共有翼王纪念亭台五座,分布于广西、四川、江西、重庆等省市。位于广西贵港市的翼王亭,亭上有石达开所作的对联“忍令上国衣冠沦诸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后,李宗仁为该亭题写了“还我河”的横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还我河”充分表现了石达开的英雄气魄
B.石达开把推翻清王朝统治作为其主要奋斗目标
C.抗击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是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动机
D.石达开的民族意识是狭隘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忍令上国衣冠沦诸夷狄”其中的“夷狄”主要指的是满洲贵族,而非外国侵略者,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是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动机。
答案:C
8.“他(孙中)进校以后,天天谈革命……常常谈起洪秀全,称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惜他没有成功”。(《兴中会革命史要》)孙中崇拜洪秀全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A.将暴力斗争矛头直指满洲贵族统治
B.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
D.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民主主义的目标,这里的鞑虏指满洲贵族,与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所以孙中崇拜洪秀全。
答案:A
9.史学家认为:“魏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据这种观点判断,太平天国运动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  )
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B.提出《资政新篇》
C.创立拜上帝教 D.永安封王建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析的能力。从中“十分可贵”,“能上道”等信息可知这个方向是正确的,结合“太平天国运动”这一信息,只有B项是正确的。A项具有空想性,排除;C、D两项具有封建落后性和愚昧性,排除。
答案:B
10.“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保路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斗争主要矛头对准外国侵略者,而且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指的是一次反帝的农 *** 动。
答案:B
11.(精选考题•武汉模拟)据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宁、穗等地,而京、沪两地又占1/2以上。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B.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主权利
解析:从材料中时间可判断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前后,尤其《临时约法》规定国民有集会、结社等自由后出现了政治团体成立高潮。故选D项。
答案:D
12.(精选考题•上海高考)“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
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二次革命,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由“杀宋教仁”“确是袁世凯”等信息可知,该挽联揭露的是袁世凯制造的“宋案”,D正确;护国运动反对的是袁世凯复辟,A不符合题意;B、C与题意显然不符,可以排除。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近百年中国国歌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11年10月清政府“谕旨颁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该歌由严复作词,皇室成员溥侗谱曲。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喻指恩泽),民物欣凫藻(喻指喜悦),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喻指怡然自得),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材料2:1912年1月3日,孙中在南京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国歌《五旗共和歌》。该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歌词是: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明,世界和平永葆。
材料3:1913年4月8日,北洋军阀政府的国会决定将《卿云歌》作为国歌,歌词为《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国会议员汪荣宝(原大清民政部左参议)在最后加上“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请侨居北京的法籍比利时音乐家约翰•哈士东谱曲。
材料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议通过了美术大师徐悲鸿的提议,以1935年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即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2009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建议将原的“奏国歌”改为“唱国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及所学知识,分析《巩金瓯》和《五旗共和歌》所宣扬的政治倾向的不同之处。结合史实说明其各自的意图是否得以实现。(8分)
(2)材料3中“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写入国歌说明了什么?(2分)
(3)根据材料4及所学知识,分析《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6分)
(4)根据材料4,分析新中国自诞生以一直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意义。(4分)
解析:本题以近代以中国国歌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政治的演变。第(1)问要根据《巩金瓯》和《五旗共和歌》颁布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内容作答。第(2)问根据辛亥革命的结果分析作答即可。第(3)问要抓住“1935年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这一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第(4)问根据《义勇军进行曲》内容,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1)《巩金瓯》宣扬皇恩浩荡,为清王朝歌功颂德,但最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五旗共和歌》宣扬民主共和,世界和平,但后辛亥革命的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在践踏我国东北三省后,又在华北大地上肆意横行,中华民族已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作者为唤起“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奋起抗日而作。
(4)激励人民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自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后,中国业已醒。
——《中国先睡后醒论》
材料2: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喻”。此时距离鸦片战争已过去20年,清王朝丧失了20年革新突变的宝贵时间。但这毕竟是古老中国发出的寻求自强的声音。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3:自鸦片战争以,中国人中间实际上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
——何怀宏《中西化的相遇与冲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指出近代中国为“寻求自强”而采取的重要实践活动。(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实践活动没有使中国“醒”的原因。(8分)
(2)材料3中所述中国人的“西方梦”具有什么特点?(4分)
(3)你对材料3中所述的具有“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这一特征的历史事件有何认识?(6分)
解析:该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第(1)问的第一小问要注意材料的时间信息“1860年”,这可联系到洋务运动;第二小问需要从洋务运动的特点和目的进行分析。第(2)问考查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结合材料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要准确理解“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即指新化运动,而对新化运动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
答案:(1)实践活动:洋务运动。原因:清政府内部顽固派的阻挠与破坏;洋务派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核心;洋务派只是单纯地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没有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有政治制度的保证。
(2)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船炮到近代工业、制度、思想化的过程。
(3)新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但全面否定中国传统化及全面肯定西方化的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1.(精选考题•通辽模拟)据载19世纪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经常装载90%的贵金属,有时高达98%是贵金属,只有极少的货物。此现象直接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生产力水平较英国发达
B.中英两国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C.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
D.中国自然经济体系下的商品贸易活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鸦片战争前,中国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加之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外国商品很难进入中国市场,而西方国家却需要中国的茶叶、瓷器等物品,因此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的地位。
答案:C
2.(精选考题•宁波模拟)1906年《纽约时报》的一篇写道:“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这一情况的最初依据是 (  )
A.《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史实的能力。抓住材料中的“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这一信息,再现所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规定,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即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A
3.(精选考题•南师附中模拟)历史上,吴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题,下列关于“列强的侵略”分析正确的是 (  )
①由沿海深入内地 ②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③由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经济侵略为主 ④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④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经深入内地,故①错误;列强对中国侵略是军事侵略与经济侵略相结合,故③错误。《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内地设厂,标志列强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化为资本输出为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故②④正确。
答案:C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具有相一致的方面。对此,正确的表述是(  )
A.都反对封建主义压迫
B.都成为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C.都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D.都是从未实施的空想
解析:《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故C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虽然都未真正实行过,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空想性,而《资政新篇》缺乏社会条件,故D项错误。
答案:A
5.(精选考题•汕头模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解析:责任内阁制设立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约束袁世凯,防止其专制独裁,根本目的是维护共和政体。而袁世凯将之改成总统制,目的是要独裁专制。这一变化说明民主政治实现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需要与专制进行激烈的斗争。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2: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孙中《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年)
材料3:温家宝总理在精选考题年春节团拜会上的中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的特点。其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2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民生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下,关注和改善民生尤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请举例说明国外历史上的成功经验。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材料进行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思想的既有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又有西方的民主思想。第(2)问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可结合罗斯福新政或联邦德国相应的福利措施回答。
答案:(1)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思想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也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2)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或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解决社会福利问题;提出了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答出其中3点即可)
(3)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实行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任举一例即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43222.html

相关阅读:福建省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