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5届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厦门双十中学2013届高三中考试历 史 试 题(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2分。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填涂在答题卡上)1.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如苏轼祖父名序,所以代人作序便改“序”为“叙”,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2.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3.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最主要的考虑是A.增加财税 B.多安置官吏 C.给予地方更多权力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5.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A.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洋务运动之后 D.甲午中日战争之后6.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下图所示的中国近代两次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进行探究学习,得出了下列四个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①两次革命运动都发生于辛亥年②两次革命都属于民主主义革命范畴③两次革命都主张变革封建土地制度④两次革命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以下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②学习西方制度,变法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③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④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8.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9.有人认为:“民国成立后,国家自国家,社会自社会。”这一观点的意思是A.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B.民主思想未对民众产生影响C.传统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 D.各省对共和政体并不认同10.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以下各项反映了材料中说法的是①“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②运动规模从北京扩展到全国③学生、工人、市民广泛参加 ④体现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1.下列物证,可直接用于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12.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A.国民党决定与共产党合作 B.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C.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D.国民党统治中心开始转向农村13.电影往往取材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四部电影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台儿庄战役》 ②《南昌起义》 ③《重庆谈判》 ④《建党伟业》A.④②①③ B.④⑨②① C.④①②⑨ D.②①⑧④14.2015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有人曾用“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等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下列关键词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对应不正确的是A.日出东方——中共一大的召开C.进京赶考——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B.力挽狂澜——八七会议的召开D.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5.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科技人员的内迁B.军工企业的激增C.民营工业的发展D.战时需求的刺激16.反映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走向战略反攻的图片是1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成果有①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②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两次和国民党合作④提出“一国两制”统一祖国方案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8.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19.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该会议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20.下图是国庆节的时候在天安门广场上悬挂的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的巨幅画。国庆节这样悬挂伟人画像主要体现了A.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完全一致B.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规划了新中国的发展方向C.孙中山和毛泽东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D.新中国的成立是对孙中山革命目标的继承和发展21.“我父亲有一同事,因上课时挥舞教鞭用力过猛,戳破了毛主席的画像被打成‘反革命’”。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①这种现象毫无历史根据②据判断,这反映的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现象③说明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④表明当时阶级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22.《青藏高原》唱响全国: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呀拉锁,那可是青藏高原。下列事件跟西藏地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有关的是①《共同纲领》的制定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③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 ④改革开放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23.一首诗: “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①虎门销烟②签订《南京条约》③签订《辛丑条约》 ④香港回归A.①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4.下列四幅图是反映海峡两岸关系的有关图片,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①两岸交流日益频繁②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愿望⑨马英九的胜选表明两岸统一指日可待④国际反华势力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巨大障碍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25.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26.法国学者费奈隆(1651-1715)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的评价时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对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A.全体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 B.民主制的需求促进了雅典雄辩术的发展C.公民在演说诱导下做出的判断未必正确 D.雅典的民主政治促进了智者学派的兴起27.古罗马颁布的《民法大全》中规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这说明A.古罗马人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B.罗马法保证人在各个方面是平等的C.古罗马人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罗马法强调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意识28.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共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根本目的是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平民利益 D.维护帝国统治29.《英国政治制度史》:“1689年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三世立即否决。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案。1692年下院提出《任职法案》,先是被上院否决,次年又被威廉三世否决。”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此时的英国国王拥有立法否决权B.此时的英国国王违反了英国关于限制王权的法律C.此时的英国上院具有立法否决权D.此时的英国下院拥有立法权30.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中,出自德意志国歌的应该是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的国家,勇士的家乡”B.“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C.“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D.“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5届高三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439853.html

相关阅读: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