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环境保护与自然灾害
一、单选题
.(2012广东卷综1)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暖 B. 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海洋流速
【答案】A
【解析】剧烈的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干扰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受到影响,从而使得卫星导航失效,而对地球上的风力,生活耗能,人口迁移没有影响。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012广东卷综5)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A.泥石流 B.地面沉降 C.陨石坠落 D.滑坡
【答案】A
【解析】仔细看图,可以清楚看到公路一侧体整体移动——滑坡。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地质灾害类型
(2012北京卷综8~9)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A.鼠害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解析】:B
【考点透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危害。
【思路点拨】由图示信息知,地震对建筑物等基础设施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四个选项中只有B符合条件。
.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解析】:D
【考点透析】本题主要考查灾后救灾措施。
【思路点拨】调整产业结构和人口外迁不会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不属于地震灾后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
二、综合题
.(2012东卷综)(10分)【环境保护】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读表回答问题。
(k2)
年份
类型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重度盐渍土153425755
中度盐渍土133219293
轻度盐渍土952801694
合计123814451742
(1)分析该区域1990~2010年土壤盐渍化变化的特点。(6分)
(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
(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少;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越严重。
(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1)从图表中即可读出土壤盐渍化的变化特点,在分析时需要抓住从整体、纵向、横向分别分析其特点;(2)防止土壤盐渍化一般需要从其形成原因入手分析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考点定位】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其土壤盐渍化的防止措施。
.(2012海南卷地理)(10分)【环境保护】城市涝灾(内涝)和城市水资短缺并存,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收集拦蓄雨水为城市所用被称为城市雨水资化。城市雨水资化可同时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短缺的问题。
根据资料,提出实现城市雨水资化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关键是从材料中是提取:“收集”、“拦蓄”、“资化”利用(如转化为地下水、城市“绿色水库”——绿地湿地)等关键词。可从关键词各角度,并结合一般资利用措施(如立法、意识)具体回答。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城市雨水资的利用措施。
【答案】:(10分)建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收集储存雨水;建设蓄洪系统,拦截雨水;将收集和拦蓄的雨水回灌补给地下水或灌溉绿地、喷洒路面等;增加城市地表透水面积,提高雨水入渗量;制定雨水资化的法律法规。(答出一项三分得3分,答出三项即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2012新标全国卷)(10分)【环境保护】
图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地变化的原因。(4分)
(2)提出保护城市水地应采取的措施。(6分)
【答案】
⑴ 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⑵ 控制污染,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管理等。
【评析】2012年高考环境保护部分沿以下几条主线进行:
①结合热点材料分析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发生原因、类型等;
②通过图表数在环境问题分布发生、影响、防治措施等方面设问;
③结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节约型社会的背景在环保措施等人地关系方面思考设问。
如何有效的复习环境保护模块?
①归纳------归纳常考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②应用——高考真题及其模拟试题练习;
③反思——通过反思总结规律,提高做题效率和精准度;
④再应用。
本题(1)关键是从材料中找出上海饮用水主要水地变化的特点,从而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可知,上海饮用水主要水地逐步远离城区,说明原的水地污染越越严重,由苏州河、黄浦江到长江,水地河流流量不断变大,说明上海市需水量不断增加。
(2)由第1问可知城市水地污染严重,保护城市水地采取的措施主要从控制污染、防止水污染、建立应急处理方案、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管理等方面考虑。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水资的利于和保护问题。
.(2012上海卷地理)关于P2.5的资料,回答问题。(18分)
P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 P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2.5监测浓度
采样点采样点环境状况P2.5 (&icro;g/3)
甲学校。东、北、西约1000米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140
乙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000米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160
丙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70
丁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米有一热电厂。170
戊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340
⑴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4分)
⑵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2.5浓度除与污染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6分〉
⑶ 大气中的P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分)
⑷为降低大气P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4分)
【解析】
(1)考查提取图表信息能力,由资料图表看出:煤化工、交通主干线为主要污染和污染途径。
(2)考查P2.5发生的气象因素:风向风速、气温高低、降水量及具体影响,影响要结合相关天气气候知识和大气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整体性回答。
(3)综合考查P2.5污染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相关考查降水原理、气温高低与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关系、空气能见度高低于空气污染关系。
(4)可从加大监管、头整治、技术手段、节能减排、推广新能力、绿化措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角度回答。
【答案】:⑴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⑵大气中P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2.5浓度;反之,P2.5容易积聚。
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2.5不易扩散。
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2.5浓度。
(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⑶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任答两点即可)
⑷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优化能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任答四点即可)
.(2012江苏卷地理)【环境保护】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 、 。 (2分)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 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1分)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 、 (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3分)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4分)
【答案】:(1)c d(2)风力作用 (3)③ ⑤ 土地荒漠化(4)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解析】 结合已学知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即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不属于共同原因,b不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我国西部由于气候相对干旱,外力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侵蚀;防御洪涝灾害在河流中下游主要措施为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①工程所在区域降水较少,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地区;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分别表现为气候较干旱,地形起伏相对较小(植树造林防治荒漠化)、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充足(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2012福建卷综)【环境保护】下图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原因。(9分)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6分)
【解析】
(1)提取扇状统计图表信息、对比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成分构成的差异并结合材料相关回答。
(2)考查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危害,需调动固体废弃物主要危害并结合相关知识整体性回答。
【答案】:(1)地域差异: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
原因: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2012浙江卷自选)【自然灾害与防治12】(10分)
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单选,3分)
A.① 龙卷风 ② 海啸 ③ 飓风 ④ 暴风雪
B.① 海啸 ② 暴风雪 ③ 龙卷风 ④ 飓风
C.① 海啸 ② 飓风 ③ 龙卷风 ④ 暴风雪
D.① 飓风 ② 龙卷风 ③ 暴风雪 ④ 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3分)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4分)
【解析】
(1)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分布及主要类型;
(2)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时间规律;
(3)考查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气候、地形原因。
【答案】:
(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2012上海卷地理)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11分)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
地区旱灾频次水灾频次
三江平原及长白地32219
松辽平原169357
环渤海平原415799
黄淮平原8461407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9492151
⑴ 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4分)
⑵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分)
⑶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4分)
【解析】
(1)考查提取图数表有效信息能力。由表格明显看出水旱灾害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且的南北差异:南多北少;北方以华北最严重。发生频次: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方水旱灾害特点不同:南水灾北旱灾。
(2)注意本题设问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水旱最严重,从发生的气候、地形角度分析。气候抓住降水量大和时间长;地形抓住地势地平新 标 第 一网
(3)回答需抓住河流治理在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和丘陵地区(与上游类似:治理原则是调蓄洪水,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其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考点定位】综合考查我国水旱灾害时空分布、原因和重点地区防治措施。
【答案】:⑴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⑵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
⑶江南丘陵地区: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任答两点即可)
.(2012东卷综)(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4分)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6分)
【答案】
(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解析】(1)注意本题设问是洪水发生的气候条件,所以本题分析原因是主要抓住什么月份降水多即可。
(2)回答需抓住河流治理在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蓄洪水,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其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考点定位】洪灾形成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2012海南卷地理)(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下图示意太平洋西岸某热带海岸剖面。海岸线附近村庄因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而损毁。
根据图资料,推断此地可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种类,并说明理由。
【解析】关键是从沿海海岸地质剖面图分析沿海地区可能的自然灾害种类,珊瑚礁碎屑被搬运到海岸陆地以上,与海洋珊瑚平台之间为平均高潮位,说明可能海啸、风暴潮等海洋地质、气象灾害的可能性最大,这与太平洋西岸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多海洋地震、火而引起海啸;西太平洋是世界热带气旋(台风)影响势力范围,从而引起海洋珊瑚碎屑随风暴潮搬运到沿海陆地。
【考点定位】考查西太平洋沿海自然灾害种类及产生原因。
【答案】:1:海啸灾害。(3分)理由: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易发生地震,引起海啸。(3分)
海啸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4分)
2:风暴潮(台风)灾害。(3分)理由:位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台风)活动区,容易引起风暴潮。(3分)风暴潮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4分)
(以上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即可得分。其中指出灾害种类得3分,理由合理其充分得7分)
.(2012新标全国卷)(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读图,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6分)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
⑴ 甲为地震。(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地。
⑵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解析】 (1)根据图例可知,甲自然灾害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为地震,乙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则为飓风。
(2)结合所学知识,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主要为检测与预报、应急预案、防御设施、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回答,属于较容易题。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御措施。
.(2012福建卷综)【自然灾害与防治】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9分)
(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6分)
【评析】2012年高考自然灾害部分沿以下几条主线进行: ①结合热点材料分析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发生原因、类型等 ②通过图表在灾害发生、影响、措施等方面设问 ③结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节约型社会的背景在防灾和减灾等方面设问。如何有效的复习自然灾害模块? ①归纳------归纳常考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②应用——高考真题及其模拟试题练习 ③反思——通过反思总结规律,提高做题效率 ④再应用
(1)本题注意“红层地貌”、“外力作用”、“自然原因”,结合材料相关回答。(2)注意“红层地貌区”、“简述”、“主要危害”,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答案】:(1)崩塌、滑坡、泥石流。
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45523.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三地理12月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