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A
2012届高三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试卷一
语
答案
适用地区:新标地区
第I卷 题
甲 必考题
一、(2011•黄冈五月模拟)现代(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字,完成1~3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 “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 “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 “被代表” “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这与现今社会的传播媒介无关。
C.“打酱油” “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2.下列理解,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在网上能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相关问题最终得到彻底解决,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的社会关怀,主要自个人直觉和判断,其舆论价值容易因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内容的一项是(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说明人心深处仍存社会良知,但其讽刺意味削弱了反映社会“杯具”现实的力量。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流行有着中国特色,是网络政治化的具体体现,可能会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
二、古代诗阅读(36分)[]
(一)(2011•西安模拟十三)言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言,完成4~7题。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人也。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
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大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缣,出自机杼。”遵闻而有惭色。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会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乏,丹率宗族上表二千斛。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后征为太子少傅。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丹曰:“君房①有是言,丹未之许也。”
丹子有同门生丧亲,家在中,白丹欲往奔慰。结侣将行,丹怒而挞之,令寄缣以祠焉。或问其故,丹曰:“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②;故知全之者鲜矣。”时人服其言。
客初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客惭惧自绝,而丹终无所言。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其后逊位,卒于家。
(《后汉书•卷二十七》)
【注】①君房:侯霸的字。②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王吉、贡禹均为后汉昭宣时琅邪人,二人志同道合。张耳、陈余,两人初为刎颈之交,后兵戎相见。萧育、朱博,初萧育举荐朱博,后有隙,不能相终。
6.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丹家道殷实,钱财富足,他隐居乡里修身养性,乐善好施。在他的资助和督促下,乡
民们竞相互作表率,勤勉劳作,日子富裕起。
B.王丹济勤不济懒,那些懒惰的人为此深感羞愧,于是加倍努力自我激励。王丹长期乐善
好施,全乡邑受其影响,民风极为纯朴。
C.王丹正直高洁,厌恶豪强。和他同郡的河南太守陈遵自以为名气大,想和王丹交朋友、
王丹拒不答应。对大司徒侯霸,王丹也是如此。
D.王丹的儿子有位同学家在中,父亲去世,儿子要去吊唁,王丹为此打他。王丹认为,朋友不宜走得太近,太近了最终不会有好结果。
7.把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5分)
(2)“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5分)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题目的中心内涵的?(6分)
9.此诗表达了作者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2011•广东六校三模)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3小题)
⑴不以物喜,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⑵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 。(《诗经•氓》)
⑶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 。(李白《蜀道难》)
⑷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渐歇。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三、学类本阅读(25分)
11. (2011•银川一中三模)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4)题。(25分)
永恒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了。却不见他回家。
即刻有消息传: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脉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力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又沉了下去。原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 作品的标题“永恒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能够理解为许多人的心灵之门。“永恒”,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永远地被隔断开,也可理解为作品更深刻的含义——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可以打开,也可以封闭的隔阂。
B. 本是以小院人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的:起头,热烈恳切盼愿郑、潘二人能发生感情;接着,对二人的缺乏温情暗示缺憾与同情;最后,许多人看见隔墙上的门,为郑潘二人黑暗“私下勾结”而倍感愤激。
C. 小说结尾以“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戛然而止。从写法上可见其简约含蓄之妙,从主题上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虚伪感情的强烈讽刺。
D. 有艺评论家说:“在一部诗剧中,要是咱们看见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肯定是会在后面的戏剧的情节入耳到这支枪响”。《永恒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即是如许一支“枪”。
E. 小说最后写许多人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插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傲然怒放。我们根据作品内容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这是潘雪娥迟的表白。作品结局安排这样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于有情人的祝愿。
(2)联系全,简要说明小说开篇的环境的作用。(6分)
(3)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归纳。(6分)
(4)小说以“永恒的门”为标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2011•辽宁高考卷)实用类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5~18题。(25分)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4)“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字运用(20分)
13.(2011•江南十校二模冲刺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黄昏时分,浩瀚无际的天水之际,两个太阳不即不离地跳跃了几下,很快就融合到了一起。
B.信息时代发展迅速,信息更新飞快,如不抓住时机,及时见报,这则消息将成为明日黄花。
C.北大“方正”享誉中国后,其商标图案也颇受厂商“青睐”,雷同的品牌和商标俯拾即是。
D.领导干部,对小问题也要采取积极负责的态度,否则,滴水穿石,小问题也会变为大问题。
14.(2011•广东六校三模)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2011年4月25日上午,自五大洲的五名大学生在清华大学采集了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圣火。代表亚洲大学生的采火使者是自深圳大学的学生栗璐雅。
B.在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等不断挑战民众“抗毒”能力的诸多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之后,一场打击违法食品添加剂为主题的餐桌安全“整风运动”在政策密集加码中强势拉开。
C.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近期已公布,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个人所得税的调整涉及到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不仅需要民众充分地公开讨论乃至观点交锋,更需要政府部门以及专家的声音。
D.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化体制创新和特色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广东特色的化产品。
15.(2011•海口三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 的一组是(3分)( )
内心里拥有善, , ,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 , 。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③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着
⑤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⑥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A.④①②③⑤⑥ B.②①③④⑥⑤ C.②③①⑤⑥④ D.④②③①⑥⑤
16.(2011•东北三省大联考)请根据下列字概括出“锦里古街”的主要特点,不超过45字。(5分)
走进锦里大门,右侧第一家就是大名鼎鼎的“三顾园”。“三顾园”的正对面,就是“三国茶园”,在这里与朋友相聚,仿佛是现代版的“茶园”三结义。漫步古色古香的锦里古街,一个个三国英雄纷至沓,令人沉醉。锦里的建筑色彩总体上以青黑、灰白、木黄为主,带有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顺着古朴的青石街巷,蜀绣、蜀锦、竹帘、画、剪纸、泥塑等川西传统手工制品一一映入眼帘;赶庙会、贴门神、黄包车等远去的老成都场景再现古街……鳞次栉比的店铺,随风飘动的招幌,茶楼酒肆的喧嚣热闹,明月映照下的歌舞升平,呈现出一种闲适、从容的生活状态。锦里,已经成为外地游客和成都市民流连之所。
17.(2011•广东六校三模)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选择合适的句式,补写下面句子。(6分)
人的情趣和性格似乎与游走在他们笔下的物有了一种微妙的牵系。
庄子笔下有蝶,李白笔下有猿,鲁迅笔下有狼,郭沫若笔下有凤,臧克家笔下有马,钱钟书笔下有猫,齐白石笔下有虾,金庸笔下有鹿……几千年行走的路上, ① ,也同时隐没着老虎、狮子般的狂枉和戾气。
屈原笔下的香草,刘禹锡笔下的陋室, ② ,史铁生笔下的地坛,舒婷的笔下的橡树……几千年寻觅的途中,中国的人在那些神性的物体上隐忍着自己心酸的诉求和寄望,也同时消磨着铁屋子里的悲愤和怨气。
① (2分)
② (4分)
六、(60分)
18.请以“简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体自选。
【审题指导】
1.这是一个形容词的题目。我们审题时要思考什么很简单?如何看待这种简单?怎样才能获得这种简单?此外,还要考虑简单的积极、消极意义,简单背后的含义。要很好地考虑题的思辨性,针对现代中学生看问题偏激、片面的现状,要求我们全面地、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以便我们形成正确的认识论。“简单”有“结构单纯;头绪少;容易理解、使用和处理”的意思;也有“平凡”的意思。
简单虽然表面上简单,但蕴含的道理深刻,需要你准确阐释。早在1980年全国高考作就要求以“读《画蛋》有感”为题写一篇议论。画蛋是一个简单而枯燥的工作,它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和坚持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成功,成就一番事业。只有审题准确,才不会跑题。我们应该透过事物的表象,去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很好地感悟事物。
浮躁、功利的社会现实必然会促使人们进行理性的思考,“简单”的回归就成为一种必然。简单这个题目已引起各地命题者的注意,像“其实很简单”“简单也美丽”“简单和精彩”等作题频频出现在各地模拟试题中。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会忽视简单的事物,认为简单就是单纯而不屑一顾。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有很多时候恰恰是简单让我们悟出了自身的价值,迸发出许多睿智的见解,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深刻的洗礼,让我们领略人生的无限精彩。
2.简单不是糊涂,而是智慧;简单不是平庸,而是深邃。简单就是一本泛着墨香的书,一杯冒着热气的绿茶,一把缓缓摇摆的躺椅,一个温馨的家,一种心灵上的宁静与满足!
简单实质上是一种面对纷杂喧嚣的清醒,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的闲适,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简单需要“梧桐更兼细雨”的细腻,需要“虚怀若谷” “物我两忘”的博大,需要“高月小” “风清云淡”的超脱。 简单是一种对事物经过分析判断后的彻悟,认真咀嚼生活的每一片叶子,那朴素的叶脉自然会伸展到心灵深处,简单就是一本泛着墨香的书。于是,一杯白开水也能品成醇香的咖啡,平淡的生活也能化为隽永的图画。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殊不知,简单中蕴含着复杂,复杂中也有简单,二者是辩证的。重视复杂,复杂就变成了简单;忽视简单,简单就变成了复杂。所以我们在做事时既要重视复杂,也要重视简单,这样才会走向成功。
我们可以考虑简单与复杂、简单与精彩等话题的立意。
自然界中,一星一月,一虫一鸟,一草一木,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穷的奥秘。需要我们慎重对待。学习和生活中,也有许多看似简单,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有的忽略了也许无关大局,但有的忽略了就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
可以从书法中“一字最难写”的道理说开去,辩证论述简单与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根木棍子,横着放,便成了“一”。然而在书法家的眼里,这个“一”字奥妙无穷,只此一笔,起、承、转、接的笔法尽在其内;只此一笔,书法家的喜、怒、哀、乐,皆在其中。这个“一”或许就连贯整篇书法的气势,体现通篇的风格。因此李苦禅由衷感叹:“一”字最难写。
可以阐述简单是一种美,是人生中的一种境界。古代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生活可谓简单,“人不堪其忧”,颜回却以之为乐,孔子赞之曰“贤”。当代学术界泰斗季羡林先生衣食简单,也是以之为乐。他们都是洞察人生的智者。
当然,我们还可以反向联想。如揭露官僚作风,互相推诿、扯皮,把原本简单不过的事情无端复杂化了。
●议论写作:
①能扣住“简单”内涵,作个性化的解读,认识独到、深刻,观点与材料统一且分析透彻,论证有层次感,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或者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语言智慧、幽默、犀利,可视为一类卷赋分,特别优秀的可至满分。
②能扣住“简单”,提出有意义的中心观点,并能扣住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举例恰当,论据分析能扣上论点,综合运用论证方法,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富有概括力,可视为二类卷赋分。
③能抓住“简单”确定中心论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写成常规式的议论,但无明显的突出之处,可视为三类卷赋分。
④虽然观点正确,但议论写作的基本能力明显有弱项,比如观点与材料内在联系不紧密,只列举而不作有逻辑的分析;或者,虽是中规中矩的议论,但的观点属于人云亦云的套话或论据材料也没有新意等;可视为四类卷赋分。
⑤形式上是一篇关于“简单”的议论,但或者没有自己的中心观点,或者观点闪烁不明,或者缺少论证等,可视为五类卷赋分。
⑥对认识浅薄、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结构混乱、随意组合不成章法的,可视为六类卷赋分。
●记叙写作:
①从一个小且巧的角度切入,叙写自己或他人“简单”的经历或过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且构思精巧,语言富有意蕴;或者以独到的故事情节(或话题)为开篇,简洁而传神地描写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简单”的图景画卷,引发自己对“简单”的体验和感悟,且构思新颖,语言生动形象,均可按一类卷赋分,特别优秀的可至满分。
②以“简单”为主体,故事情节生动,叙议得当,但主旨重在表达作者对生活状态的体验或感悟,可按二类卷赋分。
③主体叙述的是与“简单”相关的故事,且有一定的情节,引发的感悟为大家共知,且构思无明显新意,语言表达一般,可按三类卷赋分。
④有故事情节但无引人之处,有叙述和描写但无精彩之笔,立意主旨无新意,整体上语言平淡,表达上没有明显特色,可按四类卷赋分。
⑤所写故事情节明显“贴标签”,而引发的体验或感悟又与“简单”若即若离,且语言表达有明显毛病,可按五类卷赋分。
⑥故事情节明显低幼化,语言表达粗俗,前言不搭后语,主题不明,可按六类卷赋分。
一(A)语答案和解析
1. 【答案】B
【解析】网络是使热词产生的重要工具。
2.【答案】B
【解析】参照第三段“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的说法,A项 “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的说法曲解原意,变或然为必然。B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C项和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六段,C项“相关问题最终得到彻底解决”无中生有,D项“主要自”说法与原不符,原说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受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的影响。
6.【答案】D
【解析】王丹认为“全之者鲜矣”,能够交到底的好朋友很少,而并非好朋友走得太近了最终不会有好结果。
7.【答案】(1)那些轻浮狡猾,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害乡里的人,王丹就告诫他们的父兄,要对他们严加责罚。(共5分,译出大意得2分,“其” “晓” “黜责”三处,每对一处得1分)(2)“你自己跟我断绝交往,为什么把我想得那么薄情呀?”不给他安排饭菜处罚他,仍然像过去那样对待他。(共5分,译出大意得2分,“自绝” “薄” “相”一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解析】关键词“轻黠游荡废业”“ 晓”“ 黜责”“ 量”“ 设食”“ 如旧”根据上下意义关联翻译准确。最后一句是状语后置句,要提到谓语前翻译。
【参考译】
王丹,字仲回,是京兆下?人。汉哀帝、汉平帝时在州郡做官。王莽篡政时期,接连征召都不去。家里积存了很多钱,隐居家中修养心志,乐善好施。每年农忙时就把酒菜用车拉到田间,等着劳作的人经过就慰劳他们。那些懒惰的人因为得不到王丹的赏赐而感到羞耻,都加倍努力自我发奋。于是整个城邑大家都相互效仿,以至变得很富裕。那些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害乡里的人,王丹经常晓谕他们的父兄,让他们处罚他。对死去的人王丹就提供丧事所需的财物,并且亲自操办。那些家里死人的,就都等着王丹办,乡邻们都习惯了。这样做了十几年,这个地方的风化极为和谐,风俗也变得诚笃了。
王丹天性正直纯洁,非常厌恶豪强恶人。当时,和王丹同郡的河南太守陈遵是关西有名的豪杰。他的友人死了亲人,陈遵为他办理丧事,提供了很多财物。王丹拿着一匹缣,放在主人面前,说:“这一匹缣,是我用机杼织出的!”陈遵听了露出惭愧的神色。自认为名气很大,就想和王丹成为好朋友,王丹拒绝不答应。正巧前将军邓禹去关中西征,缺乏军粮,王丹率领宗族献上了二千斛。邓禹上表举荐王丹任左冯翊,王丹以有病为理由不到职工作,被罢免官职回家。后被征聘为太子少傅。当时大司徒侯霸想跟王丹交朋友,等到王丹被征入朝时,派儿子侯昱在路上迎候。侯昱在车下迎接下拜,王丹下车答谢。侯昱说:“家父想跟您结交,你为什么拜谢我?”王丹说:“君房说过这话,但我没有答应他呀。”
王丹的儿子有一位同学死了父亲,他家住在中,王丹的儿子跟王丹说要去吊唁。找了伴儿正要出发,王丹生气地打了他,让他寄些缣帛表示吊唁之意。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王丹说:“交朋友的难处,不容易讲清楚啊!世人都称说管仲、鲍叔牙,其次则是王吉、贡禹。但张耳、陈余最后兵刃相见,萧育、朱博后也反目为仇,因此知道有始有终的好朋友实在不多见啊!”当时的人都信服他的话。
起初有门客向王丹推荐了一位士人,王丹就向朝廷举荐,后被举荐者犯了罪,王丹受牵连获罪被免去官职。那位门客又羞惭又害怕地跟王丹断绝了关系,而王丹一直没说什么。不久王丹又被征入朝为太子太傅。他把门客叫对他说:“你自己跟我断绝关系,为什么把我王丹看得那么薄情呀?”以不给他安排饭菜作为处罚,然后就跟原一样对待他。王丹后就辞官了,死于家中。
8.【答案】首联开篇点题,直接点明别离,描叙了兄弟间的别离之情。(2分)颈联情景交融,渲染和对照了彼此境遇,表现了自己处境险恶,也遥想行人所去之地,川阻隔,相见甚难。(2分)尾联说此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表达了无尽的离别之苦。(2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除了要解说诗歌内容和题目的联系外,还要说明使用了什么手法,如何使用的。最后还要点明基本的思想情感。
9.【答案】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1分)一、三、四联表达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2分)第二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被贬谪的愤懑愁苦之情。(2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既然是复杂的,也就说是多方面的,往往是身世遭遇与离别之情的合体,二者相互渗透,互为一体。
10.【答案】(1)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3)枯松倒挂倚绝壁 ?崖转石万壑雷;(4)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
11.(1)【答案】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B项线索未说完整,C项“对于人与人之间虚伪感情的强烈讽刺”错解意,E项也可有其他推断。
(2)【答案】“古镇” “水井” “古老的平屋” “格式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思维方式处于一种过时的定势,成为一种难于转变的积淀;“平凡的小杂院”“平凡人家”暗示人群的普遍性。(3分)这恰是小说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客观环境,也是后情节发展的必要铺垫,更是小说悲剧主题的有力烘托。(3分) ( 意思对就给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本的表达技巧。回答时,要说出哪些环境表现了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对主人公对下对主题具有什么作用,这些都是得分点。
(3)【答案】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①都是平凡的人,社会地位不高;②都是规矩的人,生活有规律;③都是孤独的人,没有生活伴侣;④都是外表平静,内心充满强烈的爱情愿望的人;⑤都是受传统束缚,不敢大胆追求的人。 (答3点即可给满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人物形象的概括首先要说出哪些内容能表现出哪些特点,当然,本题只需概括共同点即可。要注意作品中人物的细节描写,特别是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
(4)【答案】观点与分析:
标题与主题思想的关系,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①作品的标题“永恒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能够理解为许多人的心灵之门;②“永恒”,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永远地被隔断开;③也可理解为作品更深刻的含义——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可以打开,也可以封闭的隔阂。
标题与人物塑造的关系,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抓住门相隔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心理界限,主人公强烈的感情愿望既无法实现,又无法消除的窘境;②抓住门封闭的特点,表现主人公情感世界所受到的传统守旧观念的束缚;③抓住门可开启的特点,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悲苦,突出这种人生遗憾的典型性。
标题与情节结构的关系,观点三:使结构更加紧凑、巧妙 。①门是情节的着眼点,人们一直希望主人公之间建立沟通情感的门径;②门是情节的转折点,众人情绪的剧变,仿佛男女主人公之间关系的真相大白;③门是情节的落脚点,门永远不能开启,又永远不能关闭,戛然而止,给人不尽的启发。
意义:(4分)当然,作者在满怀失落的同时,还表达了对往昔强烈的怀念和向往之情。(2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从本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所发掘的作品丰富意蕴的探究能力。题干提供了三个角度,可以从作品中找到根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2.(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中信息的能力,兼及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涉及传记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等内容。A项符合意,完全正确。B项基本正确,只是在“善于把握进退时机”中,中没有“进”的时机的具体表述事例。C项表述“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原不同,他们两人在大会上作的报告,有可能是“最新研究成果”,也有可能不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且王元是代表自己和华罗庚作的报告。D项“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曲解意。原只是说他每到一个地方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目的是希望得到帮助和指教。E项对内容的归纳与概括不正确。首先本仅是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事例,根本没有“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的内容;其次是全通过独到的思想认识、语言论述,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在数学研究上的独到见解。
【答案】 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D、E不给分。
(2)【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先提取精要,再将第2段中对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的叙述进行整理、归纳、概括,可从华罗庚的数论研究现状,改行后的选择范围和数学生命的发展前景方面表述。
【答案】 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中信息、理解意并归纳概括的能力。信息点全部在第3段,但要进行语言转化,变成简洁的语言表述。例如,将“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转化成“华罗庚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再依次类推后面的两个方面。
【答案】 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解析】 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探究本中的语言含义,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考生必须先亮出观点,然后进行分析,再从中找出论据论证。其实华罗庚的改动翻新有着他个人当时特定的情境,然而从语言学方面看却是对这些经典语言的误解。
【答案】 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也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13.【答案】B
【解析】“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符合语境,不可作“昨日黄花”。A“不即不离”应该是“若即若离”。“不即不离”表示保持着相当距离;“若即若离”,表示虽有一定距离,但似乎又很靠近,“若”有推测的意思,词义远没有“不即不离”深。C“俯拾即是”指多得非常容易得到,应改为“比比皆是”,即到处都是,错在望生义。D“滴水穿石”指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会成功,应改为“堤溃蚁穴”。属感情色彩失误。
14.【答案】A
【解析】B.成分残缺。在“打击”前面加“以”。C.不合逻辑。“不仅,更”表示递进关系,改为“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以及专家的声音,更需要民众充分地公开讨论乃至观点交锋”,这样才能与前一句呼应,强调民众的作用。D.搭配不当,应为“推进化体制创新和挖掘特色化内涵”。
15.【答案】B
【解析】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②句应接在首句后,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
形成递进关系,所以①③应接在②后,④与“循环”相应,⑤⑥句是递进关系,应排在句末。
16.【答案】呈现三国化特色,具有明清建筑风格,展现川西民俗化,体现闲适、从容的生活状态。
【解析】这道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前三个句号讲的是三国化,第四个句号说的是建筑风格,省略号前讲的是川西化,最后一部分有中心句,依次概括。
17.【答案】①中国的人在那些灵性的动物上寄予着自我婉约的中庸和超脱。或:中国的人在那些灵性的动物上寄予着自我内敛的宽容和修为。(2分。结构1分,内容1分。)
②欧阳修笔下的亭,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老舍笔下的茶馆,沈从笔下的古城,冰心笔下的小橘灯,许地笔下的落花生,海子笔下的麦地。(4分。每句1分。若某句句式不对,或内容不对,则该句均不得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仿写能力和连贯能力。这两组句子虽然内容不同,但句式完全一致,所以这两处要写什么,写多少,都可互为参考。第一处主要是改动寄托对象及所寄托的情怀;第二处主要是举例,按照第一句的个数,必须补足四个,还要注意前后语意的连贯。
18. 【优秀作】
简单
刘老汉家本有四亩地,可自从村里了筑路队,便有一部分土地被无条件地划了出去。刘老汉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去讨个说法。
他到村支部。微微发胖的村支部书记听过刘老汉的倾诉后立刻答复:“这事儿简单,不出一个星期,我一定把土地还给你。”刘老汉一听这话,心里乐了,便满怀欣喜地回了家。
等呀等,一个星期过去了,两个星期过去了,可还是看不见什么动静。
刘老汉心里纳闷,便再次到村支部,但是得到的答复却是:“书记不在,有事去乡里找张乡长。”
刘老汉只得到乡镇府。可门卫告诉老汉,乡长刚下乡去督促秋收工作。刘老汉没法子,只能坐在传达室里等待。大半天后,满脸通红、一身酒气的乡长回了。刘老汉连忙迎了上去。张乡长洗了把脸,然后眯着眼睛倾听刘老汉的遭遇。听完叙述后,张乡长马上一脸严肃,肯定地说:“你放心,这事儿简单。我一定尽快帮你解决。”刘老汉得到如此肯定的承诺,满心欢喜地回去了。
等呀等,一个星期过去了,两个星期过去了,转眼第三个星期也将过去了,可依然还是杳无音信。
刘老汉急了,又匆忙赶到了乡镇府,可门卫告诉他乡长因公出差,要一个月后才能回。
百般无奈之下,刘老汉只得搭上了去县城的班车。在县委大院前,他犹豫了片刻,可还是进去了。门卫将他带到了接待室。不一会儿,一个腆着大肚子,笑眯眯的中年男子走了进。这就是县委李副书记,他亲切地和刘老汉握手,并询问刘老汉的详细情况。这使得刘老汉有点受宠若惊。他急巴巴地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李书记。李副书记顿时收起了笑容,一拍桌子:“岂有此理,这些人当官不为民做主,我一定要严肃批评。老乡您放心,你这事简单,用不了多久,我就帮你解决问题。”刘老汉听了,心里想:这下可遇到好官了。于是便再一次满怀希望地回家等待。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但筑路队依然占着那片土地。
老汉茫然了……
简单?!
【佳作点评】
所写的情节非常集中:事件,只写一件事——为承包地被占而找领导交涉;人物——只一个主要人物刘老汉,三个次要人物,即村、乡、县领导,且三个次要人物都与主人公接触,且都为同一件事,此外绝无枝蔓。情节曲折有致,波澜起伏:为了一件很简单的事,刘老汉竟然从村支书一直找到乡长,直至县委副书记,历时数月,明明各级领导都给了肯定答复,最后都未能解决问题。这实在叫人唏嘘。对当今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存在的互相扯皮的衙门作风的讽刺批评,可谓入木三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45708.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河南十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