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一中2015届高三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时量:150分钟分:150分命题人:一、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yì)   (bū)   (liàn)   (fú)B.博弈 (bó) 怪癖(pǐ) 质疑问难(nàn)C.(lài) 攻讦 ()? 湎怀(miǎn)? 灯影幢幢(chuáng)D.渐染(jiān)? 亲昵(nì)? (xiáng)? 余勇可贾(jiǎ)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莫言的获奖,很难改变今天中国文学创作整体良莠不齐的现实,也缓解不了我们的文化焦虑。B.是世界上拥有项目数最多的城市C.。D.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7.26亿(人民币)的高票房完美收官赵薇坐而论道,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抽样调查发现,北上广深四城市室内空气样本中均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和溴化阻燃剂等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大量事实证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教育专家指出,父母不应轻易让还未成年的孩子过早离开自己,否则,过早的离开会使他们的心理、性格受到不良影响。湖南卫视于第四季重磅推出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再掀收视狂潮,节目形式、内容十分活泼,节目中的小朋友也成为了网友们追捧的偶像。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抚仙湖的蓝不在表面,它是透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抚仙湖呢,______________。①长白山天池的水也是深阔而湛蓝②滇池和洱海的水曾经也蓝的碧透青天,空渺灵动③不在一时一域,它是圆满的④但它们都往往是平明阔阔的写意,或者静美或者波涛汹涌⑤天山天池的水遥映着雪线,蓝的有层次感,静处山中,当然也蓝的文静、恬媚⑥它四时有浪,风鼓浪动A.③①④⑥②⑤? B.③①⑤②④⑥C.⑥②③①⑤④ D.⑥②①⑤③④?二、文言文阅读9题。诸葛亮论? 苏轼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 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大患也。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逞其奸逞:实现B.欲信大义于天下信:取信C.曹、刘之不敌敌:实力相当D.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B.因衰乘危 C.乃始治兵振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以绝曹氏之手足 ?作《师说》以贻之.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B.在第二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和曹操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C.第三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都不能用。D.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4分)?(2)宜其屡战而屡却哉!(3分)(3)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3分)三、诗词鉴赏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陇头吟? 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①。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②,节旄落尽海西头。【注释】 ①“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②“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1).这首诗?(分)?(2).简要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   ,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蹑足行伍之间,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贾谊《过秦论》)(3)薄雾浓云愁永昼,   。佳节又重阳,   ,半夜凉初透。 (李清照《醉花阴》)四、现代文阅读郭德纲:今天相声的另一种说法作为起源于北方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相声实际上也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它也有百余年的历史,而且形成了固定有效的表演系统和独到的语言体系,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它本来是从民间生活和低层民众中自然生长出的一种娱乐形式,但也逐渐融入了大量精英文化的内容。比较“国学”,它对近现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草根百姓的作用更为直接一些。它在新世纪焕发出巨大的生机,毫无疑问,相声的这次复兴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和郭德纲的努力和成就有关。在继承方面,郭德纲不仅学习了大量传统相声段子,他还继承了许多传统民俗文化的其他技能。他学习过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擅长文丑和铜锤的角色。掌握了大量的艺术材料,具备了深厚的表演能力。还有,在曲艺之外郭德纲对于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其他内容甚感兴趣并阅习不已。更为难得的是,他阅读了许多古书,在微博和相声中多次提到他读《论语》《史记》《明史》之类的话。平心而论,在相声演员,他对传统文化所下功夫之深是少见的。在创新方面,郭德纲至少在两个方面取得了成就。一是将大量现实生活的时新内容融入了相声。他的相声语言中包含了许多时下最为流行的语言,比如“喜羊羊”、“熟女”、“元芳,你怎么看?”等,他的相声名字叫《元芳江南style》《小萝莉》《?丝青年之男儿当自强》等。他的相声内容中也有许多新鲜的现实生活元素,比如,皮鞋很忙,又做胶囊又做果冻。这些近年来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在他的相声中得到艺术的改造和再现,起到了很好的现场效果。二是创造力独到的郭氏相声特色。郭氏逗乐法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基本上还是相声艺术的传统模式,关键在于量上的差异;较之于前辈演员,郭德纲将更为密集的包袱、更为迅捷的反应能力、更为快速的节奏、更为丰富夸张的语言及极尽其能的铺排推衍运用到其相声中去,因此对观众形成了更大的刺激力和逗笑力。在这个时代,物质的丰富和欲望的放纵已经远远超越以前的时代,人们的神经和感官需要获得更大更频繁的刺激,才能获得较好的满足。而郭氏相声正好符合这个时代相当一部分人这样的需求结构。与之相对比,其前辈甚至同辈演员绝大多数不具备这样强的刺激能力,所以无法更好地赢得市场和观众。而这正好彰显出郭氏相声的独到之处。可以说和是郭德纲相声最为重要的动力因素,二者相反相成地在艺术方面推动郭德纲走向成功。(《博览群书》2015.4)?12.下列对“相声”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相声有固定有效的表演系统和独到的语言体系,并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相声属于近代民俗文化,它和“国学”相比,对近现代生活尤其是草根百姓的作用更为直接一些。C.相声演员在用传统逗乐模式来逗乐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现场效果。一般来说,逗乐的量越大,对观众的刺激力和逗笑力的力度也就越大,现场效果也就越好。D.相声起源于北方民间,是从民间生湖南省岳阳市一中2015届高三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487964.html

相关阅读:宁夏银川一中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