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当代中国人的美食追求中,鲜是一项极为活跃、极为重要的指标。然而在所有的滋味中,鲜又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的。 关于“鲜”,《辞源》的主要解释是:生鱼,新鲜,野兽,洁、善,古民族名,少。《汉语大词典》的主要解释是:泛指鱼类,活鱼;以鲜鱼做的鱼脍;新宰杀的鸟兽肉;新鲜食物;新鲜;味美。可见“鲜”字在规范的解释中,从未被认为是一种滋味。中国古人对味的归纳是甜、酸、苦、辣、咸。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当然,“鲜”更不是当今人们所附会理解的那种将新鲜的鱼和羊放一起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在严格的概念意义上,“鲜”始终没有进入味的类型之中,充其量也只是对美味或风味的一种泛指,一种只可意会的表述。 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功过并存。对鲜味的确定性追求,既带来了烹饪的发展和人们饮食口味的改善,也使原本众多的美味有被“鲜味化”、同质化的危险。味精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损伤了自然的天生丽质,它所带来的千菜一味共性化倾向,恰恰是烹饪和品味的大忌,审美的大敌。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从符号意义上象征着我们与农业社会的告别。随着用量越来越大,用途被不断扩大和强化,味精对富有个性的千姿百态的美味的颠覆越来越广泛而持久,而这一点却常被现代人所忽视。尽管在当今的都市里正出现一股崇尚农家菜、田园菜的饮食新潮,但在味精家族的遮蔽下,我们再也不可能尝到真正的田园风味了。1.根据文意,属于“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A.“鲜”和“五味”相比,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和只可意会的味型。B.在一些人看来,“鲜”就是将新鲜的鱼和羊一同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C.从“鲜”的定义看,“鲜”最初主要泛指鱼类和新鲜,从未被作为一种味道。D.在中国人的味觉感受中,“鲜”被用来泛指或描述食物所具有的美味或风味。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甜、酸、苦、辣、咸“五味”是中国古人对滋味进行的归纳,而“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 B.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从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的上世纪初起,“鲜”就成为了当代人的美食追求。 C.味精具有增味作用,后来人们就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D.味精在烹调中可起到增味的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使食物原来的味道“鲜味化”,从而成为美味。3.依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五味中不包括“鲜”,反映了农耕时代的中国古人与当代人在美食上的不同追求:崇尚自然,讲究本味。 B.原本只是泛指美味、只可意会的“鲜”成为了一种具体的味型,说明科学技术增强了人们对滋味的感觉能力。 C.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改善了人们的口味,随着其用途的不断扩大和强化,将使众口不再难调。 D.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再一次证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超越和由此而获得的进步,同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二、古代诗文阅读 (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王?字少林,广汉新都人也。?尝诣京师,于空舍中见一书生疾困,愍而视之。书生谓?日:“我当到洛阳,而被病,命在须臾,腰下有金十斤,愿以相赠,死后乞藏骸骨。”未及问姓名而绝。?即鬻金一斤,营其殡葬,余金悉置棺下,人无知者。 仕郡功曹,州治中从事。举茂才。除郡令。到官,至麓亭。亭长曰:“亭有鬼,数杀过客,不可宿也。”?曰:“仁胜凶邪,德除不祥,何鬼之避?”即入亭止宿。夜中闻有女子称冤之声。?咒日:“有何枉状,可前求理乎?”女子日:“无衣,不敢进。”?便投衣与之。女子乃前诉日:“妾夫为涪令,之官过宿此亭,亭长无状,贼杀妾家十余口,埋在楼下,悉取财货。”?问亭长姓名。女子日:“即今门下游徼者也。”?曰:“汝何故数杀过客?”对曰:“妾不得白日自诉,每夜陈冤,客辄眠不见应,不胜感恚,故杀之。”?日:“当为汝理此冤,勿复杀良善也。”因解衣于地,忽然不见。明旦召游徼诘问,具服罪,即收系,及同谋十余人悉伏辜,遣吏送其丧归乡里,于是亭遂清安。(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有删改)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即鬻金一斤,营其殡葬 鬻:卖 B.天以此章卿德耳 章:章程 C.仕郡功曹,州治中从事 仕:做官 D.县署屯大度亭长 署:代理、暂任某官职 5.以下句子能直接表明王?品德高尚的一组是( ) (3分) ①于空舍中见一书生疾困,愍而视之。 ②营其殡葬,余金悉置棺下。③?具说其状,并及绣被。 ④?悉以被马还之。⑤举茂才,除郡令。 ⑥遣吏送其丧归乡里。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品德高尚,乐于助人。有一次他到京城去,在一座空屋子里见到一个生病的书生,书生死后,他料理了书生的丧事。 B.王?不贪慕钱财,书生给他的金子,他只卖掉一斤,料理了书生的丧事,其余全都放到了棺材下面。C.王?任大度亭长时,曾有一匹马跑到他面前,并跟着飘来一床绣被,马把他驮到了马主人那里之后,王?把马和绣被全都归还给了主人,然后离开。D.王?去任郡县县令的路上,在麓亭为被杀的女子一家洗刷了冤情,并派人送女子一家灵柩回到故里。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我当到洛阳,而被病,命在须臾,腰下有金十斤,愿以相赠,死后乞藏骸骨。(5分)(2)明旦召游徼诘问,具服罪,即收系,及同谋十余人悉伏辜。(5分)(二)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题目。(11 分)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李?古庙依青嶂①,行宫枕碧流②。水声山色锁妆楼③。往事思悠悠。云雨朝还暮④,烟花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⑤。【注释】①古庙:指巫山神女之庙。②行宫:古代天子出行时住的宫室。这里指楚王的细腰宫。③妆楼:指宫女的住处。④云雨朝还暮:宋玉《高唐赋》说,楚王梦一神女,自称“妾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⑤行客:指途经巫山之过客。8.赏析上片首句中“依”和“枕”的妙处。(5分)答: 9.对于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有人评价:“极具真情,无理而妙。”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10.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此小年也。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半年后,郑副市长在家中无意间翻到一个获奖证书,打开一看,他的“百竹图”在省里举办的书画赛中获得二等奖呢。(选自《2000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1)下面对小说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A.郑副市长画竹确有水平,但作者通过副市长妻子以老郑作品参赛和作品市场试价两件事,使情节有了波澜,给人留下无穷韵味。B.淑芬告诉老郑,红尘宾馆撤下的那幅迎宾松,是刚退居二线的赵副市长画的。这件事反映了红尘宾馆老板趋炎附势、拍马讨好的丑陋心理,也反映了他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危险认识。C.小说的结尾写郑副市长在家里发现了自己作品的获奖证书,点破了妻子所说的郑副市长画艺不高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使副市长妻子的正直、贤惠、聪颖的形象更加鲜明。D.这篇小说情节清晰紧凑,语言简洁、有意蕴,而又不乏幽默,加之细节描写,人物性格鲜明,主题深刻,是一篇优秀的小小说。E.如果没有妻子的把舵,郑副市长可能要犯错误,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妻子是小说的主人公。(2)这篇小说的结尾写郑副市长在家里发现获奖证书,主要有什么作用?(6分)(3)请谈谈小说塑造郑副市长这一形象在带给读者真善美的启迪方面的价值。(6分)(4)这篇小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邰筐记忆下的莫言:那些最美好的品质邰筐 在某宿舍楼卫生间昏黄的灯光下,一个年轻人在水龙头下的洗手盆上垫了一块木板,双腿斜蹬着地面,用左臂支撑着前倾的身子,上身趴在木板上,忘我地写着东西,以至有人上厕所从身边经过他都浑然不觉……每晚熄灯铃响过以后,他都会准时出现在那里。 这一幕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解放军艺术学院。这个人就是刚刚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而他27年前在卫生间写下的,就是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这个故事,文坛知道的人并不多,曾经执教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黄宪国在1990年秋天的一次文学讲习班上作为励志的例子给学员讲述了这个细节,而我就曾是那届学员中的一个。 我至今还记得当年读莫老师的中篇《透明的红萝卜》时那种奇妙的感觉,第一次从文字中产生强烈的共鸣,犹如醍醐灌顶。他的语言那么神秘和轻盈,似乎写下的每一个汉字随时都能从纸上飞翔起来。一颗孤独的少年之心第一次在文学中得到了呼应,从此我迷上了莫老师的小说,这些年读完了能买到或搜罗到的他所有的作品。许多年以后,当我第一次站在莫老师面前,说句实话,他完全颠覆了我心目中文学大师的形象。 一袭布衣的他那么平易,憨态可掬,像个老小孩。我丝毫也没感觉到是第一次见他,仿佛好多年前早就熟悉了。他呵呵笑着说辽宁省庄河市第六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558353.html
相关阅读: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