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2.师:在《公冶长》一章对于子路、颜渊及孔子的志向你怎么看待?你认为他们的区别在于哪里?体现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理想?
生:子路,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公有”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胸襟广阔、仗义疏财的品格。颜渊,他的志向其实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既表现了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也表现了他为人比较谦虚谨慎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孔子讲的是以仁治天下,是圣者之事,这自然就更难得了。
师:在第二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章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3.生:在《泰伯》(六)中曾子谈道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托孤”,可以“寄命”,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请老师为我们分析一下。
师:孔子设想的君子人格中,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完善自我,即终生坚持自我道德修养,堂堂正正地做人;另一方面要具有社会义务感、社会责任感,即关心国家是否兴盛,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前者,完善自我是条件的基础;后者为国家,为民族尽心尽责,才是君子道德修养的旨归。曾参体认孔子之意,表达孔子之意。在先王去世之后佐幼主,受托管理国家的重任,面临生死考验而不改变其志向,这是真正的君子人格。培养君子这种人格,不仅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期望,也是他对后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寄予的厚望。
4.师:《泰伯》(七)中说,“任重道远”“死而后已”道出了读书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必须付出的艰辛,也成了历代有志之士的人生鞭策。这段话气势磅礴,一字千钧,令人荡气回肠。历史上许多忠贞有为之士,为国家、民族立千秋功业,永垂史册,正是这种思想影响和鼓舞的结果。大家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知识分子应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实现“天下归仁”为天职,这是一项重大而须长期努力完成的任务。为此,要奋斗终身,死而后已。关键在于努力提高对重任远道的认识程度和不断壮大朝着理想行进的队伍。可以想见,孔子当时把担社会大任作为对他的弟子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心地眼界是很宽的,他的思考是基于民众而达至天下的。
生:历史证明,孔子倡导的承担社会大任,为国为民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并由此孕育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千百年来,为亿万人民群众所共识。
师:第五章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
生:孔子寄希望于青年,勉励青年及时向学,切莫老大徒伤悲。我们说有志不在年高,年轻一代超越前辈,这是必然。其根据有以下两点。(1)这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每一代人都是踩着前人的肩膀向上攀登的,看上去,自然就高于前人。(2)推陈出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知识,每代人都为此付出几乎毕生精力,但当时代进步,上一代人的知识往往老化而不适应,下一代人必然以上一代人所没有的知识而使上一代相形逊色。这样,以一生献身事业的人,一定会为后来者居上而欣慰鼓舞。当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能超越上一代。一个人到四十、五十岁还没有成就,那以后往往难有成就。这也是一般情况。实际上四十、五十岁以后有成就的还是有的,问题在于自己的努力。
5.师:孔子在第六章中强调了人的骨气:一个人一旦立定了志向,任何力量也动摇不得,改变不了。一个真正的仁人志士,他的生命可以被剥夺,他的肉体可以被消灭,但他的信仰不能被改变,他的意志不能被征服。
生:一个人的志向能否被剥夺,决定于自己。由于各种原因而改变志向的事是不少的。有些改变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有些是迫于压力。如果说不同无道者同流合污不容易,那么在危急关头坚持自己志向则更加不容易。一个人假如因外界压力而不断改变志向,其人格就不足称道了。
师:孔子强调越是危急的时候越要捍卫人格,坚守气节。人们常说“士可杀而不可辱”,就是对“匹夫不可夺志”的进一步阐释。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少宁死不屈、为坚守节操而英勇就义的烈士,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英和脊梁,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匹夫不可夺志”的伟大精神。
生:孔子的这种思想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立志图强,勇敢有为,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
生:孔子不是在客观地述说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寓有深刻的哲理;用松柏比喻君子的节操,异于常人。《荀子》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条件许可,谁都可说“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话。可是,身逢逆境,面临得失,是否还能保住气节,不丧初志,是否能经得住精神和肉体的沉重压力,那就是对一个人的人格高低的严峻考验了。越是在国家危难之时,民族阵亡之际,越能显示出英雄不屈不挠、力挽狂澜的本色。孔子赞颂松柏,也可说是赞颂“时穷节乃见”的英雄。从此,松柏成了“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成为中国诗人、画家借以表达高洁情怀的象征物,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景观。
6.师:第八章孔子谈论名望与通达之间的差别,勉励子张实事求是,不尚虚名。“闻”与“达”相似,而本质不同。达重在诚,在务实,自修于内;闻旨在伪,外求虚名,欺世盗名。
生:孔子的思想人格追求是质直好义。质直好义,即做一个正直、遇事讲道理的人。既不屈服于政治压力,也不受某种权钱的诱惑;既不阿富,也不阿贵。孔子强调,正直不阿的品德是人生最宝贵的精神价值。可以说,孔子质直好义的理想人格追求和作为伦理学上的人格理想理论,在现在和未来,都是可以而且应该大力弘扬的。
7.师:第九章是孔子论读书人应该有的胸怀和志向。孔子认为留恋家室,贪图舒适、享乐,是没有出息的。志存高远,发奋求知,艰苦创业,经邦济世才是读书人应有的境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60331.html
相关阅读:君子坦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