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4-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屈心而抑志兮, 。(屈原《离骚》)
(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3)越陌度阡, 。 (曹操《短歌行》)
(4) 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5)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6)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 。(李密《陈情表》)
(二)文言文(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夏侯详字叔业,谯郡人也。年十六,遭父艰,居丧哀毁。三年庐于墓,尝有雀三足,飞来集其庐户,众咸异焉。服阕,刺史殷琰召补主簿。
宋泰始初,琰举豫州叛,宋明帝遣辅国将军刘?讨之,攻守连月,人情危惧,将请救于魏。详说琰曰:“今日之举,本效忠节;若社稷有奉,便归身朝廷,何可屈身北面异域。且今魏氏之卒,近在淮次,一军未测去就,惧有异图。今若遣使归款,必厚相慰纳,岂止免罪而已。若谓不然,请充一介。”琰许之。详见?曰:“将军严围峭垒,矢刃如霜,城内愚徒,实同困兽,士庶惧诛,咸欲投魏。仆所以逾城归德,敢布腹心。愿将军弘旷荡之恩,垂霈然之惠,解围退舍,则皆相率而至矣。”?许之。即日琰及众俱出,一州以全。
齐明帝为刺史,雅相器遇。及辅政,招令出都,将大用之。每引详及乡人裴叔业日夜与语,详辄末略不酬。帝以问叔业,叔业告详。详曰:“不为福始,不为祸先。”由此微有忤。出为征虏长史、义阳太守。
建武末,荆州中兵参军刘山阳先在州,山阳副潘绍欲谋作乱,详伪呼绍议事,即于城门斩之,州府乃安。迁司州刺史,辞不之职。
高祖义兵起,详与颖胄同创大举。凡军国大事,颖胄多决于详。及高祖围郢城未下,颖胄遣卫尉席阐文如高祖军。详献议曰:“穷壁易守,攻取势难;顿甲坚城,兵家所忌。诚宜大弘经略,询纳群言。军主以下至于匹夫,皆令献其所见,尽其所怀,择善而从,选能而用,不以人废言,不以多罔寡。又须量我众力,度贼樵粮,窥彼人情,权其形势。”高祖嘉纳焉。
天监二年,抗表致仕,诏解侍中,进特进。三年,迁湘州刺史。详善吏事,在州四载,为百姓所称。州城南临水有峻峰,旧老相传,云“刺史登此山辄被代。”因是历政莫敢至。详于其地起台榭,延僚属,以表损挹之志。六年,病卒,时年七十四。
(节选自《梁书》)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刺史殷琰召补主簿 阕:停止,终了
B.仆所以逾城归德,敢布腹心 腹心:指亲信
C.由此微有忤 忤:违反、不顺从
D.天监二年,抗表致仕 致仕:辞官
3.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夏侯详多谋善断的一项是(3分)
①今若遣使归款,必厚相慰纳 ②不为福始,不为祸先
③详伪呼绍议事,即于城门斩之 ④迁司州刺史,辞不之职
⑤又须量我众力,度贼樵粮 ⑥详于其地起台榭,延僚属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侯详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夏侯详极为伤心,葬了父亲之后,就在父亲的墓旁结庐居住,为父亲守孝,这一住就是三年。
B.宋泰始初年,殷琰举豫州之众反叛,在受到刘?讨伐危急之时,夏侯详去向刘?求和,经过他的努力,刘?最终答应了夏侯详的请求。
C.高祖起义兵之时,夏侯详与萧颖胄一同来抵抗高祖。当时凡是军国大事,萧颖胄多和夏侯详共同商讨,而且大多数由夏侯详来决断。
D.夏侯详胸怀坦荡,在任湘州刺史时,当时传说刺史登临城内一座山将免官去职,历任的刺史们都不敢登这座山,而夏侯详却无所顾忌。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及辅政,招令出都,将大用之。(3分)
译句:
(2)及高祖围郢城未下,颖胄遣卫尉席阐文如高祖军。(3分)
译句: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答题。(6分)
小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请简要赏析诗中首联“动”和“窥”两个字的好处。(3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结合景物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忠顺王府遣人来见贾政,说宝玉私藏了忠顺王爷的戏子,引得贾政大怒,又赶上贾环告状说宝玉逼死了 王夫人的丫环金钏,贾政气急,于是打了宝玉,几乎还要勒死他,后被王夫人拉住,被贾母呵退。(《红楼梦》)
  B.在卡西莫多誓死保护爱斯梅拉达的时候,爱斯梅拉达却被人劫走了。他在教堂里来回地寻找着她,正好碰到弗比斯及其部下也在寻找她。他没有怀疑他们要致人死地的意图,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着。当一无所获时,卡西莫多想到了副主教,将愤恨转化为无限痛苦。(《巴黎圣母院》 )
  C.老太爷在乡下已经是“古老的僵尸”,……僵尸在坟墓里是不会“风化”的。现在既然到了现代大都市的上海,自然立刻就要“风化”
  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吴公馆宾朋满座,成了工商界名流聚会的好场所。(《子夜》)
  D.他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刚要开口,不料到这时一直保持沉默的彼得?盖拉西莫维奇显然被首席陪审员那种唯我独尊的口吻所激怒,突然对他进行反驳,正好说出了聂赫留朵夫想说的话。
  聂赫留朵夫根据法庭审讯情况和他对玛丝洛娃的了解,深信玛丝洛娃没有犯罪,尽管怕被人发现他同她的特殊关系,还是想为玛丝洛娃辩驳。(《复活》)
  E.欧也妮打开钱袋:“我跟你说,这是一个姑娘的私人积蓄,她根本用不着。你收下吧!钱不过是一种工具,不要太看重了。你就跟我的亲兄弟一样,拿去吧! ”查理马上就收下来了,并表示感谢。(《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l00字左右)(5分)
(1)《三国演义》“挥泪斩马谡”这一情节中,诸葛亮“挥泪”的原因是什么?
(2)《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取“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试举小说中的一个事件加以简要的阐述。
第( )题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几章文字,回答问题:( 6 分)
  (陈贾)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然。"
  “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 孟子? 公孙丑下》 )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现在的君子不仅仅将错就错还接着编一套言论文过饰非。
  B.文中孟子认为周公派管叔监督殷国是正确的。
  C.周公并不知道管叔会凭借殷国发动叛乱。
  D.孟子认为古代的君子能够知错就改。
  (2)分析下面选段,联系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与孟子的思想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 (3分)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答:
  
三、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l2题。
iPod、iPhone、iPad……自从上世纪末在盖茨的支持下回归苹果,乔布斯就用他惯常的创新手段,收获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从而使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这样的成功,在离开乔布斯的时代,对苹果而言就是一个奢求。
谈论技术的人总是想从苹果的产品身上挖掘出更多领先技术的表现,虽然偶有收获,但最近的失望却越来越多:Mac机型越来越慢的更新换代、iPad的新瓶旧酒,都表现出苹果的创新乏力。我想请果粉们扪心自问,如果不是乔布斯站在苹果的大柜台后面叫卖,你会对iPad有恁大的热情吗?于是,谈论营销的人又想从营销的角度去探求苹果的经验,总结了苹果掌握有“少数派”和“神秘感”两大营销定律。但实际上,乔布斯不在苹果的那些年,苹果走的同样一条道路,结果却是一败涂地。其实他们不知道,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使是苹果自己。因为苹果精神从核心而言,就是一个偶像崇拜。业界将苹果如今的成功归结为“苹果的精神”: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殊不知并没有这样的苹果精神存在,苹果精神的关键决不在于藐视权威,因为乔布斯自己就是一个权威、一个教主、一尊神。
2008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将全球金融危机比喻为“金融传染病”,这个比喻用在苹果的用户群身上也非常合适。苹果就像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乔布斯的创新确实与众不同,没有章法可循,也没有所谓的创新方法可以复制,就像是病原体的不断变异。一旦将来某一天,离开了乔布斯这个可以不断变异的病原体,“苹果传染病”的感染能力便岌岌可危了。
《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如果一个艺术性的流程很少失败,就说明这一流程已经具有了可预测性,是时候把它转化成科学流程了”。乔布斯对苹果的率领和对苹果迷的吸引显然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经过这么多次这么多年的检验,也确实很少失败;但是很遗憾,这一艺术过程常葆青春的核心力量之一就是不可预测性。于是,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光环变成一顶可以摘下来转手他人的帽子,似乎彻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都能在很多地方引发追捧,中国的北京、上海也不例外,但这一传染力到了成都就势微了,在成都买iPhone、iPad既不抢购也不排队。是成都人不知道苹果吗?肯定不是,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IT中心,苹果同样享受极高的知名度。是成都悠闲的生活态度;成都人深知,小白鼠不是人生的理想模式,“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不需要在对什么东西的追逐和追捧当中得到体现和发泄。
10.下列有关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谈论营销的人从营销的角度去探求苹果的经验,总结出了苹果成功的两大经验,即“少数派”和“神秘感”。
B.由于盖茨的支持,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C.离开乔布斯的苹果,成功很可能是一种奢望,所以乔布斯对苹果而言就是一个权威、一个教主、一尊神。
D.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使是苹果自己;苹果在当下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苹果的精神”: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
11.下列相关推断与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说,苹果就像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B.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光环变成一顶可以摘下来转手他人的帽子,似乎彻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苹果的成功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而非科学流程。
C.中国的北京、上海,对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都热烈地追捧,表明他们还不明白“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这个道理。
D.只有创新,才能使苹果取得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而这一切只有乔布斯才能做到。Ks5u
12.根据文章内容,概述苹果的成功经验。(3分)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考生须从所给甲、乙两类题中任选一类题作答,不能全选。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题。
山那边的景致
茨园
  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于是,在我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令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土为什么要抛家剐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扣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来成行。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这群羊,十多只,一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
  “喂,大爷,怎么称呼?”我迎着他,笑问。
  “随你叫好了。”老人连正眼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
  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蹲在了他一边,拿眼嘌着他看。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
  清漆漆的那种,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
  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了一口。
  “大爷,你喝的是酒吧?”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是吧。”老人说。
  “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字的话。“是吧。”老人却仍是极简洁地答了句。
  看得出老人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我也就不再顾忌什么,问:“大爷,山那边好么?”“好。”老人说。“怎么个好法?”我问。
  老人忽地扭脸看着我。眼睛里,分明是一种嘲笑我问得奇怪的眼神。“就这么个好法。”老人挥手指了指四野,说。
  我下意识地四下望了望,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他蹲着,和他一起看他的羊“咩咩”地叫着吃草,听他不时“?”他的葫芦。
  天黑了,炊烟包裹的山庄里传来唤我回去吃饭的声音。我站起身,看了看仍蹲着的老人,说:“大爷,晚上住俺家吧。”
  “不麻烦了。”老人说一句,却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
  “晚上你怎么住?”我忍不住多了句嘴。
  “羊怎么住,我怎么住。”老人指了指他那些勾头吃草的羊,津津有味地“?”了口葫芦。
  老人住在山庄东边的一个破窑里。住了三五日,我走的那一天,他也走了。
  老人赶着他的羊,和我一起向背山的地方走了。
  坐上车,当车轮轧过钢轨,把我从乡间往城市运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想家里的景致。
  乍然间,隔窗望见那牧羊老人仍在走,我忽然感觉到了一阵从没有过的凄凉。
  这世上难道没有能够留住他的景致吗?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同龄的伙伴不愿与“我”结伴去山那边看看,所以,“我”尽管对山那边充满好奇,但终未前往一探究竟。
  B.山庄与山之间,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富有生机,清新宁谧,洋溢着“我”对故乡浓浓的喜爱之情。
  C.“我”主动与老人搭讪,他不正眼看“我”,嘲笑“我”问得奇怪,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闻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D.标题中的“山那边的景致”,既实指犊牯山那边的景致,又虚指人们曾经有过的一种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
  E.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回答了“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询问:山那边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不值得“我”去探寻。
14. 小说中“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答:
15.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寻根”,有人认为是“漂泊”,有人认为小说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15题。
最近出版的《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周海婴之子周令飞说,在父亲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用艺术批评家朱其的话说,周海婴也拍摄了一些空镜头的景观。有些是非常冷僻的角落,比如音乐堂的门口一个人也没有,或者一个院子的边缘,或者一些水泥墩子叠在一起。他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并且“在大风景和大场景中,角落里通常会有一个人”。
  作为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大半生都扮演着一个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角色,也因此在公众的眼中成为伟大父亲的影子。他似生活在一种家族荣誉的心理负重中。他曾说,“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这固然是荣光的、炫目的、名垂青史的,但也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鲁迅为之取名“海婴”,意即“上海出生的孩子”。1936年鲁迅逝世时,周海婴7岁,实际上对父亲没有什么深刻记忆。他大多数时候是从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认识父亲的。
  他当然也得到了父爱。许广平著的《鲁迅回忆录》中提到一个细节:在上海,他们家雇了一个善良纯朴的老女工,鲁迅要孩子叫她姆妈,不许直呼其名。每逢吃饭,她都来到鲁迅书房做清洁或者带小孩玩耍。“有一次,她和海婴在三楼阳台上一页页吹纸片,说是放鸢。孩子看到纸片上下飞舞,高兴极了。我们不看犹可,一看,却是鲁迅书架内的一本书被撕去大半本……因为她是文盲,不懂得鲁迅嗜书如命的脾气,只图博得小孩子欢喜……但鲁迅并没有责备。”周海婴自己也表示,他从父亲的遗物――如信件,那里面提到他――中感受到父亲对他的喜爱。
  特殊的家庭背景,终使他待人处事如履薄冰。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们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过去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他一直被公众期待“应该怎样怎样”,他的生活牢牢地“被‘人场’控制着”。他有时候会冷不丁自嘲“我就是个道具”。或者摄影本身是他心灵的梦游。其实他的公共角色背后有一个巨大的精神暗室。
  周海婴说自己出生100天便被父亲抱去照相馆照相。“自儿时起我对照相并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在镜头前我收敛调皮变成乖乖儿。我10岁便拿起相机记录人生。”“1936年秋末,父亲过世。母亲身体状况不好。一位姓蔡的阿姨建议母亲去杭州休养。蔡阿姨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机。很快,她看出我对相机的好奇,经不住我左缠右磨,允许我按了几次快门。这一年算是我摄影的开端。”此后70年,周海婴热衷于是。
  但他对这件自己热爱的事总是半信半疑。他一直没有自信将照片示于公众,也不能确认这是艺术。陈丹青说他“斯文谦和,老牌的上海文人脾气,随口说几句自贬的玩笑”,确是活画。
  隐在摄影作品背后的他,却是活泼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的,透着对上海市民阶层的广大的亲切感。在他的镜头里,可以看见上世纪50年代上海殷实人家的私家车库、坐在房顶上反叛的青春女孩、吹哨子的儿童、熟食小贩、修鞋修锁的匠人、街角游荡的乞丐以及1949年上海私人诊所里打针的旗袍女孩。他的视野中,有新式婚礼、点心铺子,有商人、淑女、缝纫的邻人、游黄浦江的活力青年。1950年以后,他所拍摄的画面基本与国家建设、社会风尚相关。如,抖空竹的人、举重的青年、里弄里肌肉结实的健美明星、街头的宣传标语等。他的人像摄影多风格沉郁。他透露了自己:机智而活泛的,敏锐的,对自己多少有些犹疑和不确定,但在自谦中也有明确和肯定。
  他拍摄的动因显然不只是技术原因,他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应。又有谁的艺术动因是源于技术呢?如同文学、建筑与舞蹈一样,它们的好处全在于对生命状态的自觉。如果没有一个形而上的存在时刻观照,那些艺术堆积就是负担或者垃圾。
  有人质疑这些照片的价值。我们狂奔的路上,那路边的树又有什么价值呢?对每一个疾驰在生命路途中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路边那些一晃而过的树。平庸的树会成为被速度拉直的横线条,好的树会留下印记。(摘编自2014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虽然鲁迅先生很爱儿子,但他去世时儿子周海婴很小,所以周海婴对伟大父亲的记忆都是从父亲的遗物和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得来的。
  B.鲁迅先生有嗜书如命的脾气,但因为喜爱自己的儿子和对文盲女工的尊重,所以他对女工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喜而和海婴在阳台上撕书玩未加责备。
  C.在周海婴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这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
  D.文章很少正面周海婴成年之后的生活,而主要是透过他的摄影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揭示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E.本文通过记述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对父亲鲁迅的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以及他充满心理负重的沉重生活,交代了他刻苦学习摄影从而取得的突出成就。
14.文章题目中的“历史暗室”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5.从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来看,全文重在写周海婴,而文章最后一段萄线部分却在评价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你认为这样写有必要吗?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6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仿照下面的示例,以“爱,无处不在”为开头,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句式与示例相同。(3分)
美,无处不在。
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一个多彩的世界,
每一双眼睛都嵌进一幅斑斓的图画,
每一条小溪都倒映一串迷人的风景。
爱,无处不在。
17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10 分)
  材料1 :据《 信息时报》 12月25日报道,为让学生珍惜生命,广东近年来陆续开设死亡教育课程,授课的内容不仅有写遗书、立遗嘱、撰墓志铭,学生还要到殡仪馆、敬老院、临终关怀病区等场所去实地感知、考察或实践,了解死亡面貌。
  材料2 :《齐鲁晚报》11月3日报道,某中学的老师让高一年级的学生集体写遗书,引起轩然大波。在我国,“死亡”无论是讨孩子还是行将就木的老人来说都是避讳的.在家庭中,人们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死亡”,就是为了防止他们由于目睹死亡而引起焦虑、恐惧和不安。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要点。(3分)
  答:
  (2)针对上面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7分)
  答:
六、写作(70分)
18.《现代汉语词典》对”良心”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本指人天生的善良的心地,后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
请以“良心”作为题目,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参考答案
1. (1)忍尤而攘诟(2)吾尝?而望矣(3)枉用相存
(4)幽咽泉流冰下难(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6)不矜名节
2. B(腹心:犹言至诚之心,即衷心)
3.C(②说的是夏侯详的人生态度,④说的是夏侯详辞不就职,⑥说的是夏侯详谦虚退让。三者均与人物的“多谋善断”无关)
4.C(“一同来抵抗高祖”表述错误,应为“两人共同响应”)
5.(1)等到齐明帝辅佐朝廷政务时,招令夏侯详一同出城,准备重用他。(“及辅政”“大用”各1分,语意表达通顺1分)
(2)当高祖率军围攻郢城却久攻不克时,颖胄派遣卫尉席阐文到高祖军中去。(“未下”“如”各1分,语意表达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夏侯详字叔业,谯郡人。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他为父亲守丧因过度悲哀而损伤身体。在服丧的三年时间里,他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曾有三只脚的麻雀飞来停在小屋的门上,大家都感到非常诧异。三年丧满,刺史殷琰征召他补主簿之职。
宋泰始初年,殷琰占据豫州反叛朝廷,宋明帝派遣辅国将军刘?前去讨伐,双方攻守连月,城内叛军人情危惧,军心动摇离散,殷琰打算向北魏求援。夏侯详劝殷琰说:“我们现在的行动,本意是对皇室表示忠节;如果今天朝廷有人主持,就应该归附朝廷,怎么可以屈身投靠北方异族呢。而且现在北魏军队已接近淮河,全军如果难测去就,怕会有反叛的图谋。现在如果就派使者去表白我们的诚意,他们一定会高兴地接纳,岂止是免除死罪呢。如果不信,请让我充任使者。”殷琰同意派他前去。夏侯详见到刘?后说:“将军你严围壁垒,矢刃如霜,我们城中守军,实同困兽。军民害怕将军诛杀,都打算投降北魏。我现在之所以出得城来,向您坦露真诚的心意,只是希望将军您能弘浩荡之恩德,降霈然之恩惠,下令解围退兵,那么我们都会相继前来归降了。”刘?答应了夏侯详的条件。即日殷琰及其部将全都出城投降,全州的百姓得以保全。
齐明帝为刺史的时候,对他极为器重。等到齐明帝辅佐朝廷政务时,招令夏侯详一同出城,准备重用他。明帝常常整日整夜跟夏侯详及同乡裴叔业一起谈话, 夏侯详却表现得漫不经心,不予酬答。明帝就问叔业什么原因,叔业将明帝的疑问告诉夏侯详, 夏侯详回答说:“不为福始,不为祸先。”因此明帝有点不悦。夏侯详出为征虏长史、义阳太守。
齐建武末年,荆州中兵参军刘山阳事先还在荆州,山阳的副将潘绍欲谋反,夏侯详就假装叫潘绍前来议事,在城门口斩了他,荆州各府因此得以安定。夏侯详迁司州刺史,但他却推辞而不去上任。
高祖发兵起义时,夏侯详与萧颖胄协助高祖同创大业。凡是军国大事,颖胄多向夏侯详求教。当高祖率军围攻郢城却久攻不克时,颖胄派遣卫尉席阐文到高祖军中。夏侯详向高祖献计说:“越是处境艰危的壁垒越容易坚守,而想攻取它却很困难;驻兵攻取坚城乃是兵家之大忌。确实应该多加谋划,广泛询问并采纳大家的意见,规定军主以下直至平民百姓,都把他们的见解献上来,尽其所想,择善而从,并且选用能人,不以人废言,不以多罔寡。还需要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以及敌人的粮草储备,窥探敌方的军心民情,权衡双方的形势。”高祖表示赞许并采纳了他的计谋。
天监二年, 夏侯详上表朝廷,请求辞去官职,高祖颁诏解除他侍中之职,晋升为特进。天监三年迁为湘州刺史。夏侯详善于处理政事,在湘州任职的四年时间里,为老百姓所称颂。湘州城南面临水处有座险峻的山峰,古老的传说说“刺史如果登上此山官职就会被取代”。因此历任的官员都不敢到那儿去。夏侯详却命人在山上建造起亭台楼榭,延请僚属,以表达自己谦虚退让的志向。天监六年, 夏侯详生病去世,时年七十四岁。(摘自汉语大辞典出版社《二十四史全译?梁书》)
6.(1)“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窥”字赏析任答一点即可)
(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2分)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2分)
7 .(5分) BE(B也在寻找爱斯梅拉达的是国王的弓手;E 没有马上就收下。当时查理呆住了,半晌不吭一声。欧也妮双腿跪下:“你不肯收?你不收,我就不起来。”这纯真的又使人心醉话,使查理的眼睛模糊了,眼泪扑簇簇地流下来)
8.(5分)
(1)①悔。不听先帝遗言:马谡言过其实,纸上谈兵,不堪重用(1分);②痛。失街亭而使北伐计划失败(1分);③惜。马谡也是人才,是谋士型人才(1分);④悲。诸葛亮对于马谡而言是亦师亦友的关系(1分)。(句子通顺1分)
  (2)① 觉新和梅表妹青梅竹马,但当冯乐山做媒(l 分)。高老太爷做主,让他另有所娶时,他竟无力反抗,违心应允(1 分)。过后,只得凭借梅花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l 分)。然而梅却终被折磨得香消玉殒、“零落成泥”( l 分)。(句子通顺1 分)
  ② 当陈姨太以产妇的血光会使老太爷尸体大出血,引起“血光之灾”为名(1 分),要瑞迁到乡下分娩时(1 分),他也竟屈从于这种鬼话(1 分),把他的又一个亲人送上了绝路(l 分)。(句子通顺1 分)
9.(1)B(孟子没有这么认为)
  (2)一个人犯错,总是难免的,关键是是否能正确面对错误,知道过错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1分)。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允许你犯错,但是不准你知错不改(1分)。(句子通顺1分)
10.C【解析】A.“少数派”和“神秘感”不是苹果成功的经验。B.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是由于乔布斯的创新而非盖茨的功劳。D.原文“殊不知并没有这样的苹果精神存在,苹果精神的关键决不在于藐视权威,”
11.B【解析】A.原文“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将全球金融危机比喻为‘金融传染病’”没有涉及乔布斯。C.原文“成都人深知,‘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并没有说北京、上海人不知道这个道理。D.“只有乔布斯才能做到”说法太绝对。
12.①苹果精神从核心而言,就是一个偶像崇拜;②乔布斯的创新确实与众不同,没有章法可循,也没有所谓的创新方法可以复制;③乔布斯对苹果的率领和对苹果迷的吸引的艺术过程常葆青春的核心力量之一就是不可预测性。
甲(15分)
13.(5分)BD(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A.“终未前往一探究竟”,还有我不惯孤独的原因;C.说“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无中生有。)
14.(4分)①知足自乐:牧羊时笑意挂在嘴边、眼角,很享受地“?”他的葫芦,很悠闲地看羊儿“咩咩”叫着吃草。②不善言谈:“我”主动与他攀谈,他的回答每次都极为简洁。③喜欢漂泊,随遇而安:不断迁徙,羊怎么住,他就怎么住。④喜好自然:觉得辽阔的四野都很好。(答出一点给1分)
15.(6分)
观点一:寻根。①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表现出对故土的依恋与回归。②文章标题是“山那边的景致”,文章的主体部分“我”与老人的对话也是重在写“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探寻。③“我”一直对祖上为什么迁徙感到好奇,想要追寻先人曾经有过的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④“我”离乡进城之后,对故乡一直怀着依恋。
  观点二:漂泊。①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到了山这边,说明人常会久居思变,渴望离开故土,开拓新的生活空间。②牧羊老人不断迁徙,羊走到哪里,他就到哪里,漂泊就是他的生存方式。③“我”从农村走向城市也是一种漂泊。④先祖、牧羊老人、“我”都处在漂泊之中,这说明人的本性就是不安于现状,渴望追求新的“景致”,漂泊实际上就是生存的常态。
  观点三: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①我祖上和我对家族迁徙的态度不同,祖上迁居到新的地方之后,虽不忘故地,死后仍要回归故里,但他们并不打算追寻过去,而我却总有探寻家族过去的渴望。我的爷爷对此不理解,他对我的好奇笑而不答。②“我”从农村迁徙到城市后,依然思念眷恋故园;我站在新的地方,却不一定能感受到它“景致”的美好,因此始终怀念旧地,我对城市与农村的态度始终是矛盾的。③牧羊老人与“我”对迁徙的态度截然相反,他自足快乐,随遇而安。他不理解我站在山这边却想到山那边一探究竟的好奇,我也不理解他永远走下去,不留恋任何美好景致的超然。
  (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乙(15分)
13.(5分)BD(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A.不够全面;C.“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理解不当;E.“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刻苦学习摄影”等语不准确。)
14.(4分)①指周海婴早期摄影集,他用相机记录中国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生活;②指他被父亲的伟大形象遮蔽的大半生,他是公众眼中伟大父亲的影子,是被人场“控制着”的道具,大半生都扮演着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公共角色;③指他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和真实自我。(答出一点给1分,全对给4分,意思对即可。)
15.(6分)
观点一:有必要。①画线部分用巧妙的比喻肯定了周海婴摄影集的价值,而摄影是周海婴真实自我得以表现的重要途径,写摄影集,就是在写周海婴。②含蓄地表达了对周海婴自身价值的肯定,他大半生背负着家族荣誉的沉重负担,活在别人的期待和规定之中,但他也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价值,他终于借助自己的摄影透露了自己,这与标题“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相吻合。③画线部分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人们只关注周海婴头上笼罩着的炫目的荣光,而忽视了他作为个人真实的价值,而结尾告诉我们,不能用太过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好的树会留下印记”,美好的东西自有其价值。
  观点二:没必要。①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周海婴其人及其摄影集,但画线部分却撇开这些内容泛泛地讨论什么有价值什么没价值,游离于主要内容之外。②文章的标题是“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写其摄影集重在突出他走出精神暗室,表现真实自我的艰难,而结尾的评价却更侧重于对其摄影作品的价值判断,偏离文章的主题。③前文的相关内容已经肯定了摄影对于周海婴个人的价值,以及其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画线部分再用比喻不痛不痒地肯定他作品的价值,显得画蛇添足。
  (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16.(3分)示例:每一个微笑都盛开着真诚的花朵,每一次援手都传递着贴心的温情,每一句鼓励都寄托着殷切的期望。(每句1分,酌情给分)
17.(10分)
(1)进行死亡教育人们有不同的看法。(3分)
(2)(7分)
示例1:我认为进行死亡教育很有必要,是教育学生学会怎样保护自己,知道怎样尊重和珍惜生命,从而树立正确、健康的死亡观,同时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为面对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示例2:我认为进行死亡教育可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对现实失去希望。学生们看到的是冰冷的尸体,哀号的生者,是神秘的丧具和繁琐葬仪,通过这些带有悲剧色彩和神秘意味的场景,学生获得的恐怕不仅是珍惜生命的感悟,还有毛骨悚然的惊恐。正视死亡决不是正视尸体那么简单,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火葬场有加剧他们对死亡恐惧的可能。
  (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18.(70分)参考2014年福建省高考评分细则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63425.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三上册语文第一次四校联考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