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历史上册期末调研检测试题(附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高三历史试卷
姓名
一、(每题2分共100分)
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 )
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 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3.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4.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 )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5.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 )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6.从古诗词中可以窥见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与下列诗句依次对应的活动是 ( )
1.弄假如真无比空,吹嘘全在一丝风 2.共骇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3.双枝需组履平地,楚黄州人擅此技 4.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A.放风筝 赛龙舟 踩高跷 踏青 B.荡秋千 游泳 赛跑 踏青
C.荡秋千 游泳 踩高跷 登高 D.放风筝 赛龙舟 赛跑 登高
7.某些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因缺乏考证.有时存在违背史实的错误。下列片段或场景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岳飞说:“身为南宋子民,定当以抗金报国为己任。”
B.汉武帝对卫青说:“此番出兵匈奴,责任重大,愿大胜而归。”
C.顾闳中在画《韩熙载夜宴阁》 D.隋场帝乘龙舟沿大运河巡游
8.①90年前的 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9.某学生要完成一篇有关二战人物的作业,在搜集史料。下列属于第一手材料的是 ( )
A.《斯大林传》 B.《大独裁者》(电影)
C.《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 D.《二次大战三巨头》
10.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A.匈奴、契丹、满族 B.契丹、鲜卑、匈奴
C.女真、鲜卑、匈奴 D.匈奴、鲜卑、契丹
11.右侧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魏国所辖地区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
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
C.公元前6世纪初 D.公元前6世纪末
13.夏朝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这是因为 ( )
A.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
B.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
C.该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的存在 D.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原始材料
14.西亚某地区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6000 ~ 5100年前那里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人工灌溉工程等文明成就,该地区大致位于今天的
( )
A.伊拉克 B.伊朗 C.埃及 D.印度
15,1925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得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
16,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17,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18,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1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中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0,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 )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1,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 ( )
①恢复了周礼 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 ③实行“初税亩” 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宋史》记载:“会元昊请臣,朝廷亦以厌兵,屈意抚纳”。宋朝对夏“屈意抚纳”的内容包括 ( )
①重开边境贸易 ②割让幽云十六州 ③约为兄弟之国 ④封元昊为夏国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24,)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25,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26,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27,乾隆自称有“十全武功”。他的主要“武功”包括
A.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 B.首派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
C.取得雅克萨大捷、签订《尼布楚条约》 D.收复台湾、设立伊犁将军
2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 )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
29,(2014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 )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30,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31,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2,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 )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33,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34,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35,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36,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37,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 D.土地的规模
38,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39,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40,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 )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41,生活中有许多说法抹不去的记忆,在我国供给短缺的年代,人们买粮食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粮票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没有地方粮票
B.纸币票样上的人物形象通过木刻手法表现
C.纸币票样所示的人民币票?采用我国多民族文字
D.粮票同人民币一样在使用,因而是一种货币
42,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
A.1898~1900 B.1901~1911 C.1912~1927 D.1928~1937
4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44,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
45, 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治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46,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47,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 )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
4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49,19世纪上半叶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管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风格应属于 (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50,某中学研究性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礼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华 独领风骚
二、主观题(50分)
51,(20分)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置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 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物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
日本人民业足已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6分)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一、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10分)
(3)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4分)
52,(20分)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以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其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和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委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5分)
53,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10分)
(1)按示例填写表格。(3分)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7分)
2014---2014学年秦岭中学高三历史卷
答案
一,
51,(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64934.html

相关阅读:福建省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