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语文社科文复习测试题(有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社科文
金牌考点与对策
社科类文章,一般是指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属议论文性质类文章放在第一卷中去考查,是一个新的变化。从近几年高考试题选文来看,偏重于文艺科学方面的作品,学生对这方面知识欠缺,理解起来有难度。
1.在词的理解上,要注意词的多义问题。如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就出
现了三个“内容”,有着不同的内涵。这就需要明确三个“内容”所在的语境,根据语境来理解它们的确切内涵。
2.在句意的理解上,要注意抽象含蓄的句子。这些句子大多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题中有3题都是比喻性的。理解比喻性的句子,要从上下文的联系中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来理解本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有的题目要求对具体的内容进行概括,这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概括是突出具体内容的潜在的思想,而要把这潜在的思想抓住,就要善于抓住主干,排除枝叶,选出最核心的内容。
3.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这是达到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所谓重要信息,它是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社科类文章的论点和论据都是重要的信息,文章为了论证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论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其根据是看信息与观点的关系,是正面证明还是反面抵消,是直接支撑还是间接扶持。如果信息本身比较复杂,由多处组合,还要看选项对信息本身是全面把握还是断章取义。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也是社科类文章考查的重点之一。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但更多的则是分散在多处,寓于议论之中,这要我们加以辨别和筛选。如何解决?首先要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其次要把握关键句的意思,如标题,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文章的提示语、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有助于正确地分析概括。
名题示例
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
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曰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色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秦本纪》云:—色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椒真训》高诱注:—色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1.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纭。
B.“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128
C.“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D.“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2.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3.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
C.铜奔马足下有一乌,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
D.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答案与精析
1.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为B项。在本文第一段中,第2旬反映A项,第3句反映c项,第二段末句反映D项,B项未有反映。
2.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c项。A项《三才图会》一书的评价为《四库提要》作者所下结论,B项可在第三段中第8句直接反映,D项第三段末句直接体现D项。
3.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为D项。A项中应为古诗文中才有比喻良马快步如飞燕。B项“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c项中铜奔马足下有一鸟,应理解为马的奔跑速度相当于飞燕飞行的速度。
4.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为c项。文中第三段第10句可以反映出汉代画像并非完全写实,有神化故事的影子。
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 卷)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
第一次接触香格里拉(Shangri—la)这个词还是八十年代中期.在一本简易英语课外读物中,“香格里拉”即世外桃源。但事实上,香格里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它就在中国滇西北一带。纳西话叫香格里;拉,只是词的后缀,中甸一带康巴藏民称它香巴拉。它开始被世人关注,是缘于一位俄国导演1937年拍的电影《被遗忘的王国》。影片中这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有高原雪山、蓝月亮峡谷、森林牧场牛羊,还有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民风。它激起了世人寻梦的热情,人们这才发现了一个名字: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者?洛克。
洛克1884年出生于维也纳,1905年去美国求学。1922年他以植物学教授的身份到云南丽江采集植物标本。这一方水土立刻迷住了他,从此他把灵魂融入了这方水土,一住就是二十年,从事纳西族民风、民俗、文化、宗教研究。和以往一些西方探险家不同,洛克对他的考察对象不只是充满好奇,更没有白种人的偏见和野心,而是充满感情。他有过“与我的纳西族朋友共存亡”的诺言,并带着偏爱称纳西人是“纯朴的大自然之子”。
洛克无疑是可敬的。但是香格里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存在,洛克到来之前,纳西就有了自己的学者和文化人。换一个角度讲,正是香格里拉的一方水土,改变了一个西方学者的命运,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洛克,为什么不能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呢?我看就像他评价他的纳西兄弟一样,称他是“大自然之子”更平等一些,更合适一些。由此,我们得到一种启示: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自己。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这是套用一个现成句式。拉美的乌拉圭作家加莱亚诺写过一篇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他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在哥伦布的船队到达美洲之前,那片大陆就自然地存在着,后来者占有了“发现”的专利权。“从此以后,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为终身有罪”,遭到灭绝性的杀掠。所以他说“1492年,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而美洲的希望则是在它“自己发现自己的时候”。同样,“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也是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而不是被动面向世界的客体。因而,对于香格里拉来说,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它是不是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这也许是“自己发现自己”的含义。
人们通常把美好的地方都比做世外桃源,可见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抱有怀疑。人们说世外桃源,就是说世上没有,这说法本身就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世外”,可以理解成人类还没有实现的思想,若说哪里是世外桃源,就是说哪里已接近或实现了理想的蓝图,那它其实就是世上的桃源了。一旦回到世上,就是人类的势力范围了。那么世上桃源还可以叫做世外桃源吗?或者说世上可能有真正的世外桃源吗?
129
如今的香格里拉是行进在通往理想境界的路上。什么时候,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做到和那里的自然风光一样美丽,“恢复人和大自然之间和谐一致的关系”了,什么时候可以说它真是,或接近香格里拉了。
到那时香格里拉的词义应该发生变化,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可以把它译做世上桃源。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证明香格里拉就在云南丽江。
B.洛克是为了“把灵魂融入了这方水土”而来到丽江的。
C.对“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的观点,本文作者是赞同的。
D.本文认为,“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但香格里拉的确又是被洛克第一个发现的。
E.香格里拉在汉语中的意思并非是“世外桃源”。
2.作者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自己。”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问题。
(1)“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的含义是什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格里拉“发现自己”的含义是什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加莱亚诺的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请根据文意写出“偏见”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散文中,(1)为什么作者认为“世外桃源”的说法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2)什么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境界?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精析
1.c、E。本题考查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能级为c。A项理解错误,本文的写作目的不是为了证明香格里拉在哪里,而是像文末点示的那样,恢复人和大自然和谐一致的关系;B项之错显然,洛克来到丽江,最初是为了“采集植物标本”;D项之错在“但”以后的判断,香格里拉不是“被洛克第一个发现的”,文中说,“香格里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存在”,洛克来到之前,纳西就有了自己的学者和文化人。c、E正确,文中有直接依据。
2.(1)香格里拉改变了洛克的命运(或:香格里拉塑造了全新的洛克)。(2)①认清自己是否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②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
本题考查理解并解释重要句子的能力,能级为B。在文中“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自己”是第三、四段之间的过渡句,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具有概括力。依据这样的认识,找到本题的答案的语言材料是不困难的。第三段说,“正是香格里拉的一方水土,改变了一个西方学者的命运,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洛克”;第四段说,“同样……也是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而不是被动面向世界的客体”“对于香格里拉来说,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它是不是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找到这些语言材料,作适当提炼概括就成了。
3.①把对美洲的占领看成“发现”;②把印第安人视为罪人。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能级为B。第四段在“他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之后,紧接着就作阐述。依据这阐述和“他说”的话,就可以形成这样的答案:把对美洲的占领看成“发现”;把印第安人视为罪人。
4.(1)世外桃源的美好引发了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方的怀疑。或:世外桃源的存在映射出现实的缺陷。(2)人和大自然之间具有和谐一致的关系。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概括能力,能级为C。对于第(1)小题,应分析第五段前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前句是因,后句是果。对于第(2)小题,文章倒数第二段作了回答。文中说,“如今的香格里拉是行进在通往理想境界的路上”,该句便给何谓理想境界以启发。接下来直接陈述作者的理想境界。据此就可以形成本小题的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65360.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河南十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