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生物考点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与分析精讲精析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Ⅰ热点知识简介
1.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思想认为发展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里约宣言》强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当是发展进陧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
②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闹。“可持续性”可以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技术措施和政府于预得以实现。
③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经济发展”的概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更广泛。
④可持续发展承认并要求体现出环境资源的价值。这种阶值不仅体现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价值上,也体现在环境对生命支持系统的存在价值上。
⑤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
(3)生物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已成为人类解决农业、医疗、保健、资源、能源、环境、人口等重要问题的高科技手段。
①利用生物技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一是利用生物技术直接分解工业废弃物,如利用基因工程构建超级细菌,高效吸收和有效分解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废物和毒物,实现排污过程的生物净化;二是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清洁化生产,使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或者使废物直接消灭在生产过程中,由过去的单纯治理转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治理。
②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可再生能源:如将纤维索类物质水解成单糖,并进一步转化生产酒精等清洁液体燃料;利用秸秆生产沼气和氢气,特别是氢气能源,热效率高,无任何污染;用基因工程提高油莱产量,用菜油籽代替石油作燃料等,这些办法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对人体健康无直接危害。
③利用生物技术解决人口问题:利用生物技术改变人类生殖过程的某一环节,最终可望实现有计划的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还可借助生物技术防治流感和艾滋病、癌症等顽疾。
④利用生物技术实现生态农业生产: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改良作物品种,大幅度提高作物的产量与质量,缓解耕地日益减少与粮食儒求增加的矛盾,实现作物生产的高效、高产、高质;利用生物技术最终有望解决生态平衡问题。
2.沙尘暴
(1)什么是扬沙、沙尘暴和浮尘
扬沙与沙尘暴共同特点是能见度明显下降,出现时天空混浊,一片黄色。所不同的是扬沙天气风较大,影响的能见度在 1~10km之间;而沙尘暴风很大,能见度小于1 km。
浮尘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落黄沙”,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能见度小于10km,大致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
(2)沙尘暴的成因
沙尘暴的形成需3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大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二是地面裸露沙尘物质。它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三是不稳定空气。不稳定的空气是沙尘暴形成的热力条件。
(3)沙尘暴的危害
一次强沙尘暴(能见度小于500米),所经之处,往往使交通、通讯、水电设施瘫痪,使房屋倒塌,牧场、农田夷为荒漠,甚至造成人畜死亡、失踪。此外,强沙尘暴还造成大气污染,甚至影响海洋生态环境。例如,1993年初夏的“5.5黑风暴”,造成 85人死亡,264人受伤,31人失踪,每平方千米地表降尘量达 260多吨,沙漠边缘的流动沙丘向前移动多达8 m,埋压丁大面积的农田和草场,直接经济损失达5,6亿元。
(4)沙尘暴的防治
沙尘暴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有关。盲目垦荒、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工业废弃物堆积、破坏及扰动地面结构等人为的因素,都会导致土地沙漠的加剧。在20世纪50到60年代,我国土地沙漠化每年为1 560km2,70至80年代为每年为2100km2,20世纪末为每年2460km2,相当于每年吃掉一个中等规模的县城,这巳成为诱发加剧沙尘暴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14个/“东省的面积。所以防治沙尘暴的根本所在是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并遏制诱发和加强沙尘暴的人为因素。
3.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措施
(1)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
野生生物资源属于再生资源,是组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部分。而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生态环境就越优越,农牧业生产也就越稳定。但由于各种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的作用,使得野生生物资源大幅度衰退。
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成为保护珍贵野生生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有效措施。
(2)防治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不仅能够引起野生生物资源的衰减,而且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因此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需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防止处来物种的入侵,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全化发展,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日趋频繁。由此带来的各种生物原材料及其制品的物流量日益加大,动植物的引种量逐年升高。在此过程中,外来物种的入侵现象日益加剧。微甘菊、豚草、紫茎泽兰、水葫芦、假高粱等外来物种已经对我国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的多样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外来物种入侵我国后,由于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条件适宜,通过过度生殖而快速蔓延;由于占据空生态位,缺少与我国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缺乏天敌、竞争以及病原体的侵染,以致适应能力大大提高。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及其危害的有效措施有:加强海关口岸的检疫,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机会;科学引种动植物,坚决杜绝盲目引种;通过科学研究,使处来物种资源化;科学引入外来有害物种的天敌、病原体等。
Ⅱ新高考探究
国际水产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水产养殖》(Aquaculcture)向世界披露:湖南师大生命科学院与湘东渔场协作,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例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这在脊椎动物中是首例。虽然四倍体色生长快、肉质好、抗病力强,但研究人员并不直接将它投入生产,而是将它与二倍体鱼杂交的后代投入生产。你认为这样做的主要意义是
A.保护自身知识产权 B.避免出现新物种
C.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D.保护物种多样性
答案: C
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上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D.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主要指保护生物基因库的多样性
答案: A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现三大目标,下列不属于“三大目标”的是
A.实现人口数量的“零增长”
B.实现自然资源的“零增长”
C.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的“零增长”
D.实现生态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
答案: B
4 1970年,美国的玉米由于受到一种叶菌病的危害而严重减产。后来在墨西哥发现了对这种病菌有抗性的植株,从而为改良玉米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一事实说明了野生生物基因所表现的
A.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 B.生态效益越来越显著
C.社会效益越来越显著 D.资源效益越来越显著
答案: D
5要使人们认识到,物种一旦灭绝,人类将永远失去
A.一个营养级 B.一个基因库
C.一种原材料 D.一笔财源
答案: B
6在出口口岸,检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检疫,严格禁止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害虫流入境内后,将①相当长一段时间害虫种群呈“J”型增长 ②一般来说是缺少天敌的 ③对境内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④不适应新环境,很快死亡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C
7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造成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B.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而死亡
C.地球气温的逐渐升高而死亡
D.动物自身患病而死亡
答案: A
8下列关于我国环境和资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实施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B.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总体水平较低,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相当严重
C.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也比较高
D.我国资源利用政策是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答案: C
9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A.开垦草原,改牧场为农田
B.禁止狩猎,引入食草动物
C.保护植被,实行适度放牧
D.提高狩猎,扩大放牧数量
答案: C
10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16.5%提高到18,2%。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 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Ⅲ高分热点题预测
1有“植物王国”和“基因宝库”美称的云南,由于一些外来物种的入侵正在引发生生态危机。紫茎泽兰原产美洲,十多年前经东南亚侵入云南,紫茎泽兰的毒素会使牛羊中毒。其种子又多,散落范围大,生命力强,能到处传播,所到之处草木都无法生长。紫茎泽兰生长特别快,正以每年30 km的速度向北蔓延,一直扩展到四川的凉山地区。
高考高考考动向:外来物种的入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高考试题预测: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场生态灾乱,其严重后果是__________。
答案: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
(2)当地人称紫茎泽兰为霸王草,墨西哥人称之为魔草。魔草在墨西哥(原产地)与霸王草在凉山的生存状态是否相同?请作必要描述。
答案:在墨西哥,通过长期自然选择,魔草与其他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和制约,在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而在凉山地区,霸王草失去天敌,大量繁殖,对当地物种造成危害
(3)请你就上述材料,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或有价值的建议。
答案:如何消除这场生态危机、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等问题;研究和开发利用紫茎泽兰、切实搞好动植物检疫、引进的新物种不能占据空生态位(引进的物种需要加入到具有天敌的食物链中)等
2环保家预言,废弃的地膜(塑料产品)将最终成为祸害。武汉大学张俐娜教授提出用甘蔗渣、麦秆、芦浆做原料生产“再生纤维素共混膜”的研究课题,获成功。使用共混膜不但能使农作物增产28%,而且使用寿命一旦终结,其成分30%可被微生物吃掉、剩余部分全在40多天内自动
降解,对土壤无副作用。
高考高考考动向: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高考试题预测: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地膜等塑料废弃物不溶于水,在自然界中难被__________降解,长期留在土壤里,会影响土壤__________,阻碍水分流动和农作物根系发育。
答案:微生物(分解者) 通气和通水能力
(2)有人建议焚烧处理这些普通塑料废弃物。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答案:不行。因为塑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烟尘、氯的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3)张俐娜教授和研究课题有什么积极的环保意义?
答案:既能进加土壤的肥力,又能减少地膜对土壤的污染。
3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固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活动
高考高考考动向:西部大开发战略与环境保护。
高考试题预测: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
答案:水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__________。
答案:自动调节能力 森林
(3)近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的“沙尘暴”和“泥雨”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__________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答案:防风固沙、调节气候
(4)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
答案: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
(5)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一是用__________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采用__________工程的手段将__________转入农作物,形成新的抗虫作物品种。
答案:控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使能量流向农作物 生物杀虫剂 转基因 抗虫基因
4阅读下列新闻材料。
新闻材料一:“黄龙”再降西安据新华社讯:3月27日,西安市区黄尘弥漫,这是继3月22日西安一场泥雨后,“黄龙”再次降临西安。
新闻材料二:黑土地土壤严重恶化
据《华北信息报》1月27日报道,黑龙江省一些专家、学者日前根据新近的调查结果发出警告:黑土地已严重恶化。分布在松嫩平原的10.8万平方千米的东北黑土地,是世界著名的高产土壤。然而这片黑土地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土壤生产能力正呈下降趋势。黑土层已由50年前平均厚度40100cm,下降到如今的2040cm,有的地方已经裸露出有机质含量极低的泛黄母质层。专家们的调查显示:东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3以上,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新闻材料三:我国西部174个县在2 000年先行退耕34.33万公顷。
新闻材料四:我国将实施6大林业重点工程①天然林保护 ②“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的建设③退耕还林、还苹 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 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⑥速生丰产材林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
高考高考考动向:森林的作用及其利用。
高考试题预测: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因素分析,导致“黄龙”再降西安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西北地区__________;引起“黄龙”再降的人为因素可以归纳为: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破坏,地表裸露等 不合理开垦、过度砍伐、过度放牧
(2)黑土地土壤流失严重,说明森林具有__________的作用。
答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科学家研究认为,沙尘暴的发生必须具有风和沙源两个条件,退耕还林、还草是西部生态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从治理沙尘暴的角度思考,“还林”的作用是,“还草”的作用是__________。
答案:防风 固沙
(4)从根本上说,我国实施六大林业工程的目标就是要提高__________,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答案:森林覆盖率
5酸雨是英国化学家R?A?Smith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一般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雾等大气降水,是大气污染的表现,酸雨被称作“空中死神”。
据某市区1998年环境状况公报记载,市区酸雨频率为41.3%,比上年上升了5.5个百分点。降水pH年平均为4.87,降水酸性污染较严重,表现为煤烟型污染的特征。
某地一场较大范围的酸雨,植物叶面遭腐蚀;产生大量斑点和坏死,导致西瓜大面积绝产,损失惨重。酸雨使植物阳离子从叶面析出,使钙、镁、铁等离予迅速从土壤中损失,土壤营养状况降低,还使光合作用受抑制,影响植物生长。铝对生物来说是有害元素,在土壤中以氧化铝存在,pH为5.6时几乎不溶解,当pH为4.6时,铝的溶解度增加100倍,并转化成硫酸铝造成树林死亡,四川某林场,华山松死亡率达96%,就是酸雨使土壤中硫酸铝浓度增高,危及华山松。
某校科技小组同学采集酸雨样品,每隔一段时间测定 pH,得到数据如下
时间开始8h16h24h40h48h
Ph5.04.54.54.24.04.0
高考高考考动向: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防治
高考高考考动向: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和防治措施
高考试题预测:请依据材料回答:
(1)酸雨的形成是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矿物燃料的使用,使空气中___________气体较多,与降水结合产生。
答案: S22和氮氧化物
(2)酸雨对高等植物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答案: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影响植物的矿质代谢 有害元素毒害植物
(3)大气污染一方面影响动、植物生长,另一方面对人类__________,系统危害最大,常见疾病有(列举两种) ___________。
答案:呼吸咳嗽、哮喘、肺气肿、咽炎、支气管炎等
(4)请根据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对某市的酸雨防治提出合理建议(至少三条)。
答案:控制污染源;寻找洁净能源;改革工艺流程;大力开展绿化,适当栽种柳杉;使用无铅汽油,逐步淘汰燃油助力车;微生物脱碱;加强环境管理等。
6阅读下列三个事例: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履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35%,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的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物种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界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化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高考高考考动向: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
高考试题预测:依据上述事例,回答下列问题:
(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生存环境的改变或破坏
(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对自然资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开发利用造成的。
答案:滥捕乱猎和滥采乱伐 掠夺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65499.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生物考点基因的突变精讲精析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