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l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彤云( tóng) 庇佑(bì) 涸辙(hé) 云销雨霁(qí) B.岑寂(cén) 尴尬(gān) 泠然(lěng) 钟鸣鼎食(dǐng) C.纯粹( cuì) 朔风(shuò) 拔擢(zhuó) 茕茕孑立(qióng) D.盘桓( héng) 拮据(jié) 逍遥(xiāo) 逸兴遄飞(t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噩梦 胸襟 世外桃源 孤苦伶仃 B.请缨 阴霾 斩钉截铁 锱珠必较 C.窈窕 编撰 深恶痛绝 萍水相逢 D.沧桑 借鉴 陈词滥调 殚精竭虑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山楂树之恋》虽然不是什么大场面、大制作的商业片,但上映以来热度不减。对此片观众反应不一:有人热泪盈眶,有人陷入忧伤,还有人对张艺谋彻底失望了…… B.在《图书漂流》的读书活动中,一些公共场所书架上的图书贴着纸条,纸条上写着 “您可以随意取阅,读完后,请把它放回‘漂流书架’;您如果有想‘放漂’的图书,也可随时上架”。 C.施蛰存说:“孔孟思想,是一种思想,还是两种思想?天下没有两个思想相同的人, 孔孟思想,毕竟还是两家。(施蛰存《闲话孔子》)” D.近几年的名人故里之争,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正如一网友所言,“伏羲东奔西 走,黄帝到处安家,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四处显灵。”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接受香港媒体的采访时,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____了美国情报部门秘密监控世界各国的互联网信息的卑劣行径。②春节期间,漫步街头,只见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凡在本店购货满200元者,本店将热忱______一份精美的礼品。 ③美俄“重启”关系的进程表明,虽然两国都有尽快改善双边关系的愿望,但事实上,彼此对对方的一些____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A.披露 惠赠 偏见 B.泄露 敬赠 成见 C.披露 敬赠 成见 D.泄露 惠赠 偏见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5年2月,在上海召开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举办的“先秦诸子暨《子藏》学术研究会”上,我们提出了“全面复兴诸子学”的运动。 B.由于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一再重复上演,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在享受手机带来便捷的同时,是否过于依赖手机而忽视了现实的人际交往? C.俄罗斯中国文化年活动在莫斯科拉开帷幕,中国代表团的精彩演出赢得全场俄罗斯观众的热烈掌声,对这次中俄文化交流活动给予很高评价。 D.4月1日,“苹果”中国官网发布致中国消费者的道歉信,由于这一天是愚人节,这让不少中国人感到“苹果”选择这个日子进行道歉是不是别有用意。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荑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6.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同文化走向世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丽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7.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偏见。 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C.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繁荣之道。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齐缗王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齐王日:“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①,予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奏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拳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魏之安邑也,此韩聂之所求于王也。”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②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泰王曰:“诺。”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660098.html
相关阅读: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