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政治学案与测评复习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2011年的元旦,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以其别出心裁的方法迎接新年的到来。在德国,很多人会爬到椅子上,待新年的钟声传来,就跳下来跑到椅子背后,以示甩去灾祸。新年打井水则是英国中部乡村流传已久的风俗,据说第一个打到井水的人是一年中的有福之人。这些都说明(  )
①世界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只存在着差异性 ③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④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木槿花是韩国国花,象征着大韩民国历尽磨难而矢志弥坚的民族性格。美国人认为玫瑰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因而将其定为国花。俄罗斯选向日葵为国花,表达了俄罗斯人民向往光明、厌恶黑暗的情感。这反映了(  )
A. 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B. 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C. 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 D. 文化的稳定性与时代性
3. 2010年11月28日,德国驻上海领事馆有关官员一行来到黄山与徽州,文化遗产专家就中外遗产文化进行了交流。我们重视保护文化遗产(  )
①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③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4.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头等重要的节日,无论富有还是贫穷,人们总是早早地就为春节做准备,在外有事的人在除夕总要千方百计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这是因为(  )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 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春节是汉族人的节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2011?滨州模拟)漫画《孔乙己》的变迁,启示是(  )
A. 文化交流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B. 以外来文化改造民族文化
C. 文化交流应认同本民族文化
D.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6. 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展望中国现代艺术的走向时指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令人警醒的著名论断体现了(  )
A. 文化可以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部分
B. 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C. 民族文化都值得发扬光大
D. 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2010年11月26日,一列悬挂中国国徽和“文化交流号”字样的红色列车,从广西南宁开出。这列承载中华文化“走出去”使命的火车,搭载着中国出版代表团一行119人和上万册中国图书,驶往越南首都河内。本次专列在越南、柬埔寨举行了为期10天的2010年“中国图书展销会”。据此回答7~8题。
7. 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体现了(  )
A. 各民族文化之间差异在缩小
B. 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的价值观趋同
C. 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D.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8. 各国文化交流应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说明(  )
A. 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 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终极目标
C.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 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大同社会”
9. 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是相通的,这是因为(  )
A. 文化具有多样性
B. 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C.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D.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10. 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  )
A. 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B. 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
C. 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D. 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
11. (2011?福州模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上海世博为多种“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这启示我们,推动文化交流必须(  )
①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文化 ②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③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④推动中外文化实现融合统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2. (2011?东城模拟)2010年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
化遗产日”,其主题是“非遗保护,人人参与”。之所
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
①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3. 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文化传播模式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使信息成为普遍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这说明(  )
A. 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 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C. 大众传媒的出现导致旧的传媒难以发挥作用
D. 大众传媒只会促进、不会阻碍社会文化的发展
14. (2011?湖南师大附中模拟)2010年9月3日晚,“中国文化节”在莫斯科河畔的“中央美术宫”正式拉开帷幕。在俄罗斯举办中国文化节(  )
①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②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③有利于使中国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5. 当前,网络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速度,扩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面,增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文明价值观的普及力度。网络之所以会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  )
①它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②它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它是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④它能迅速汇集各地的信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 2010年5月21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人们共同致力于倡导和保护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为所有人建设可持续的未来。
(1)分析为什么要维护、尊重文化的多样性。(8分)
(2)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文化交流与合作?(12分)

17. 为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办成一次“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全申城人民都积极投身“迎世博会行动”。
情景一 世博会是当代人类文明的精彩论坛。2002年12月3日蒙特卡洛世博会陈述现场,申博宣传片中通过展示古朴的江南古镇、浦江两岸流光溢彩的夜景、大剧院辉煌的交响乐演奏和街头青年人的劲舞……将上海特有的多元文化、多重色彩尽融其中;中国申博代表团的“形象大使”丁晓军拿着一摞装着一把小梳子的纪念封分送给客人,她说,这种梳子是中国在日内瓦世界博览会上的获奖产品,西方谚云:好主意来自梳子,送梳子给客人寓意吉祥美好。
情景二 公众对世博会的熟悉程度,比不上奥运会;许多人还不明白去世博会究竟干什么、看什么。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上海世博会首次选择了“城市”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不只是看展馆建设、看展出物品,也要看内涵展示。
情景三 浦东金杨社区发出行动倡议书,要求“金杨的青年们更应当在世博举办期间的主旋律中唱响青春的声音”。
(1)上海存在多元文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理解丁晓军送给客人梳子的做法?(6分)


(2)某中学为此举办世博知识的推广活动。请你为他们的推广活动形式提供可行方案。(6分)


(3)如果你是金杨社区青年,你认为自己应该如何“唱响青春的声音”?(8分)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2011?温州模拟)“青水砖墙、乌漆大门、雕花门楣”的朔门古街是瓯越历史文化的缩影。温州市政府在城市规划和改建中保留了朔门古街的古风古韵,使其成为集中展示温州城市历史、民俗和文化的窗口。市政府此举是因为(  )
A. 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源头
B. 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C.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 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积淀
2.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结构体系独特 ②艺术造型优美 ③艺术装饰丰富
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3. 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包括众多诸家思想在内的传统思想体系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发展至今,有其深刻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意义。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思想,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是在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B. 它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 全面继承并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D. 它凝结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4. 到2010年9月,黄梅戏进课堂这项活动在安庆七中开展四年了,深受安庆七中广大师生一致欢迎。对于黄梅戏进课堂,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 有利于全面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B. 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 有利于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D. 有利于抵制流行文化
5. (2011?西城模拟)2010年9月16日,在北京开幕的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旨在通过两岸共同搭建汉字艺术交流平台,繁荣两岸汉字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两岸同胞情意。这说明(  )
①传统思想是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②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认同感、归属感 ③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④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6. (2011?潍坊质检)剪纸作为我国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宝贵遗存。现如今,传统剪纸艺人正用古老的剪纸艺术表达着现代人的生活和情节,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  )
A. 民族性 B. 相对稳定性
C. 多样性 D. 继承性
7. (2011?杭州模拟)为进一步落实“戏曲进高校”的举措,扎扎实实对大学生开展戏曲教育,教育部委托上海大学在2010年暑假期间举办了全国高校《戏曲鉴赏》课程高级研修班。推动戏曲进高校,有利于(  )
①发挥教育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②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做到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 ③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④革除传统文化,实现文化新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文学家、诗人、画家等文艺工作者。这说明(  )
A. 每次社会变革,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文艺工作者
B. 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 社会制度更替时,文化会经历一个新文化形态取代旧文化形态的过程
D. 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9. 2010年7月11日,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与世长辞一周年。季老在生前曾强调:一个国家应该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这是因为(  )
①本民族传统文化是至高无上的,是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的 ②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文化也就不能丰富发展 ③传统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0. 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关于这种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这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 ②传统文化的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③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④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11. 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  )
①取其精华 ②去其糟粕 ③批判继承 ④古为今用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2. (2011?滨州模拟)漫画《取之不尽》启示我们(  )
A. 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B.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 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D. 传统文化都是糟粕
13.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  )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制度 ③科学技术 ④思想运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4.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其中“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是指(  )
A. 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B. 教育能够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C. 教育促进人的思想水平的提高
D. 教育可以浓缩并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
15.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体现了(  )
A. 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
B. 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C. “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
D.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 (原创)2010年6月11日,山东省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网站投票活动正式启动。此次“国珍杯”首届山东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评选活动,旨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现我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做好我省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表彰、促进来自民间的保护、研究、开发力量,保护、提升对民间文化的“守望”热情。本次活动自3月份启动以来,通过各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收到申报材料近百件。
(1)如果你作为主办方成员,请你阐述此次活动举办的意义。(8分)




(2)你认为该怎样做到对民间文化的保护。(12分)




17. 2010年9月安徽省黄山市教育局发文指出:为了能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代,直面经典,获得中华古诗文的熏陶和积累,使之成为他们终生受益的文化准备,配合黄山市中小学校所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决定在全市小学生中开展“读诗诵经”活动。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你对开展学生“读诗诵经”活动的看法。(20分)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前几届世博会的主题分别是:“海洋?未来的财富”;“人类?自然?科技?发展”;“水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世博会的这些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既继承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达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这体现了(  )
①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②世博会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在南京举行的第31届世界戏剧节上,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泛好评。这表明(  )
A. 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
B.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C.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统一
D.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中国演艺品牌《功夫传奇》自出国首演至2010年12月,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英国等国精彩演出近1 000场,宣传、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中国出口商演次数最多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品牌剧目,成功进入西方高端演艺市场。事实证明,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据此回答3~4题。
3. 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认识正确的有 (  )
①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 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 《功夫传奇》是针对外国观众专门设计的,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这一做法体现了(  )
A. 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
B.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 不同民族文化逐渐趋同
D. 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
5. 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的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创造活力,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素材。这表明(  )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 人民群众是文化艺术作品的直接创造者
C.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 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6. 根据图片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 文化创新需要吸收各民族文化
C. 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是繁荣民族文化的前提
D. 实现文化发展和创新需要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7. 山东文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地域文化,更是在多个领域引导着时代新潮流。山东文化要保持这一优势,就必须(  )
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坚持文化创新 ②继承传统,保持地方特色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8.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②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③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 要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必须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
A. 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 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 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 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10. (2011?福州模拟)《印象大红袍》以其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演出方式和现代演艺技术,展现了武夷山的历史、民俗、山水以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印象大红袍》的成功主要在于(  )
A. 广泛运用了大众传媒手段
B. 充分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
C. 大量吸收了民间文化资源
D. 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1. 没有本民族的灵魂又何来创新?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娱乐大片,除了名字与原著相同之外,其他都改得面目全非了,这算是创新吗?当下,最重要的是让中国人都热爱和熟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并非无厘头的创新。网友的观点表明(  )
A. 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B. 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 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 创新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12.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国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中国一些专家学者却在肆意“恶搞”。“恶搞”中国文化给世界带去的是对优秀文化认同秩序的破坏,给中国留下的是国家“软实力”的“硬伤”。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
A.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 摒弃传统文化,积极创新
C.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D. 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
13. “送您一枝鲜花,请把火种留下。”2010年清明节,许多地方的市民以鲜花和植树等文明祭奠方式,取代了上坟烧纸、烧香、烧花圈等陈规陋习。各地政府表示应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这说明(  )
A. 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B. 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C. 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 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4. (2011?杭州模拟)2010年12月13日,2010两岸四地文化传媒发展论坛在澳门举行。探讨以澳门为平台,加强与台湾的文化交流和媒体合作,谋求四地文化互融、媒体交流创新。这启示我们要实现两岸四地的文化发展必须(  )
①重视科学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②加强文化交流,做到博采众长 ③克服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 ④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彻底改造本民族文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5. 2010年5月29日,在“越南第二届国际儿童艺术节”上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推出了儿童舞台剧《十二生肖》,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为核心内容,以国际化的舞台语为表达方式,以环境保护为主题,演绎了国际现代艺术概念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最完美融合。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看,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完全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②大胆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 ③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 (原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让我们走进中华文化,感知我们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
【中华文化走出去】
2010年10月7日,中意建交40周年庆祝活动暨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开幕式在罗马歌剧院隆重举行。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馆,承办了意大利“中国文化年”的多项美术展览,预计2010年至2011年期间将陆续在意大利举办 “超越传统??中国画大师展”、“新中国美术60年展”、“农民展”、“皮影展”、“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展”等多个重要的艺术展。
(1)如果你作为中国美术馆的馆长,你将如何办好这次展览?(8分)



【文化财富的积累】
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2010泰山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至7日在山东省泰安市举行。论坛将举办专题研讨活动,并发布《泰山宣言》。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华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遗产,值得加以挖掘整理,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
(2)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8分)


17. 探究题:网友myhmya在某论坛上将“韩国人发明了汉字”这篇韩国人的英文文章翻译出来后,引起了激烈的反应。 某网站围绕韩国人称“韩国人发明汉字”是“可笑的!”话题进行了网上调查。正方认为:继中韩端午、中医之争后,韩国人又宣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简直是夜郎自大到了无耻不可救药的地步。为韩国人的做法表示可悲,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就是证明,无需争辩。反方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反思和思考!国人对自己文化的重视程度确实不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身边这个国家,开始有计划地篡取我们的文化遗产来证明自己的伟大,从中医到孔子,从端午节到活字印刷,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某校高二(2)班的学生准备结合这一问题,举办一次关于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演讲比赛。
(1)如果让你参加这次演讲,你如何确定演讲的要点?(20分)



(2)为增强演讲的说服力,需要收集相关材料,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去收集材料?(4分)

参考答案
第三课

6. D 【解析】“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理念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A、B、C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
7. D 【解析】中国与其他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交流的事实表明不同的国家能够互相借鉴,互利双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D正确。A、B、C的说法均是错误的。
8.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交流的态度,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C正确。A、B、D的说法均是错误的。
9. D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是相通的,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10. C 【解析】“千城一面”反映了我国城市建筑文化的单一,缺乏创造性和多样性,是对城市建筑传统文化的抛弃,故A、B、D不选。建筑文化应该体现不同传统、地理、功能以及审美的需要,“千城一面”恰恰忽视了人的这种需求,故选C。
11. D 【解析】文化交流必须吸收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排除①。文化交流在于实现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凸显文化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繁荣,排除④。
12. D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排除①。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通过民族文化展示凸显世界文化多样性,故②正确。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见证民族文化发展历程,可见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呈现,故③正确。此题没有凸显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排除④。
13. B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普遍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这就涉及到大众传媒所具有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等功能,故B正确。A强调的是大众传媒的地位,与题意不符合;C、D两项本身都是错误的。
14. D 【解析】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发展本民族文化,凸显世界文化多样性,故排除①。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故排除③。
15. C 【解析】③错在“唯一”,①②④符合要求,应选C。
16. 【解析】第(1)问考查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主要涉及到发展本民族文化和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第(2)问考查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
【答案】(1)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4分)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4分)
(2)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3分)②在对外交流中,要吸收借鉴世界文明的一些成果。(3分)③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3分)④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3分)
17.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第(1)问以上海的多元文化特点考查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以及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第(2)问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第(3)问则引导学生做文化传播的使者、文化生活的主人、文化建设的主体。
【答案】(1)上海地区特有的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决定了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丁晓军送给客人梳子的做法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做法,增进中西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宽容,因而也为申博成功作出了贡献。(6分)
(2)推广世博知识,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辟互动性的世博知识交流频道,可以制作相关影音节目,可以举办演讲会、知识讲座、散发世博知识小册子等。(6分)
(3)要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上海文化建设的主人,既要努力学习西方文化,便于和来参展的外国朋友融洽交流,又要努力学习中华文化,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8分)
第四课

6. B 【解析】用剪纸艺术表达现代生活和情节,可见剪纸的基本特征不变,但是所蕴含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故选B。
7. A 【解析】文化的发展必须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割裂文化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会使文化发展失去根基,故排除④。
8. B 【解析】A是对题目简单的重复;C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社会变革对文化的作用,D强调文化发展的作用,排除D。
9. D 【解析】本题强调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二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据此可知②④符合题意;①③表述错误,应排除。
10. D 【解析】①说法错误,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④说法错误,对人的发展应起着积极作用;②③说法正确。
11. D 【解析】此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由教材不难选出D。
12. B 【解析】漫画主要反映了不能一味地借鉴传统文化,要懂得去发展创新,故答案为B。此题没有凸显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排除A。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故排除C、D。
13. B 【解析】此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教材可知②③④都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不难选出B。
14.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育特定功能的认识,教育的创造文化这一特定功能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创造,所以B观点符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因为它们讲述的是文化的传递功能;C观点表述不科学,也不符合题意。
15. D 【解析】题中强调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故只有D符合题意。A、C表述有误不选;B强调文化在批判中继承,而题目表明继承中发展。
16. 【解析】民间文化守望者评选,实际上是在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所以设问一指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意义。保护传统文化,可以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与民族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三个角度来分析。设问二主要考查了具体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保护传统文化,首先要继承,继承过程中保持其特征和民族性不变,其次要发展。
【答案】(1)①有利于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民族文化发展、创新,奠定基础。(2分)②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展现民族个性,维系民族的生存与发展。(3分)③有利于打造传承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让每个公民都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3分)
(2)①保持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变,同时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给其注入时代内涵。(3分)②保持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不变,保持其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3分)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做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3分)④把握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分)
17. 【解析】开展学生“读诗诵经”活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答案】(1)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代文明不能割裂传统。“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发扬。(5分)
(2)要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不可照单全收。(5分)
(3)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应该注意方式,不要搞一刀切。(5分)
(4)创新与继承是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既要重视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借鉴外来文化。(5分)


化生活》道理。其次,根据信息联系教材中的我国文化的区域性即可回答第(2)问。
【答案】(1)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区文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其精华,也有不足。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交融。不同区域文化影响着区域发展模式。(10分)
(2)①要正确对待本区域和其他区域文化,既要看到各自长处,也要看到各自短处,扬长避短。②要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和谐相处;同时加强相互交流、借鉴、吸收、取长补短。(10分)


第五课

1. A 【解析】②的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④不符合题意。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2. D 【解析】“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充分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D项符合题意。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都可为我所用,A说法太绝对;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B错误;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C错误。
3. A 【解析】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观点错误,用排除法可以选A。
4. B  【解析】C说法错在“趋同”上。A、D说的是文化创新的途径,不符合题意。
5. A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生动实践”,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素材,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
6. D 【解析】此题通过展示亚运会的吉祥物、图标,见证了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又是对亚运精神的融入,做到了博采众长,故答案为D。A脱离题干。文化发展需要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排除B。对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排除C。
7. D  【解析】④错误,现在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 B  【解析】②错误,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社会实践,而不是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9. 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间关系的把握。“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没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都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原则。
10. D 【解析】《印象大红袍》以现代演绎技术,体现了传统的历史、民俗,以及茶文化,可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化的创新,故答案为D。
11.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材料中强调创新要有本民族的灵魂,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A、C、D不合题意。
12. C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时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恶搞”,C符合题意。A、B、D都不对。
13. 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用“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A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正确,但没有反映材料的主要意思。
14. D 【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排除①。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发展本民族文化,而不能彻底改造本民族文化,排除④。
15. C 【解析】①说法本身不对,②③④符合要求,应选C。
16.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办好展览,实际上就是在考查如何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要想让世界接受中华文化,首先必须认同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个性。同时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共性,推出能够为其他民族所接受的中华文化。其次要端正态度,贯彻一律平等的原则。每个公民更要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第(2)问,主要考查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立足继承与发展,明确态度。要想使传统文化成为当代资源,还必须通过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同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更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答案】(1)①首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的个性。(2分)②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共性。(2分)③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2分)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分)
(2)①立足社会实践,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发展创新。(2分)②着眼于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分)③着眼于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2分)④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2分)
17. 【解析】本题是一道新颖的半开放性试题,答案的构成既要灵活又不能偏离教材的内容;材料要求围绕继承与创新这一主题。回答第(1)问一定要根据课本,按照教材原理来确定演讲要点,切不可抛开课本泛泛而谈。回答第(2)问也要切合学生和生活实际,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去收集材料。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69455.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政治罗斯福新政考点解读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