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明朝的建立;专制制度的加强;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了解明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措施的原因、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一方面起到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2.《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是加强是明代强化皇权的另一种表现。
3.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4.明北京城布局合理,建筑壮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中外建筑史上的杰作。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教学难点: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措施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即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
二、专制制度的加强
1.朱元璋调整官制
⑴在中央:
①行政: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军事:太祖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
a.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但无调兵之权;
b.兵部有调兵之权,但无统兵之权。
c.遇有战事,兵部奉旨调兵,由皇帝临时任命将领、总兵,统率军队作战。
⑵在地方: 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
a.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俗称为“省”,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b.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和司法;
c.设立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政。
2.《大明律》的制定
①太祖统治期间制定。
②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加了经济立法;
③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④规定了皇族和贵族大臣的封建特权,但对贪污贿赂罪也严惩不贷。
3.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①目的:为了加强皇权
②设立:
A.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缉捕、刑狱之事,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管辖。
B.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4.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一方面起到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
用,同时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三、八股取士
1.八股取士制度
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②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
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
股、中股、后股和束股),称为“八股文”。
2.消极影响
①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培养出来的人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
②使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
③使科举考试规范化。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化的答卷形式,考官能够有相对固定的评卷
参照。
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靖难之役”
⑴背景:
①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②明太祖死后,孙子建文帝继位。
③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的利益。
⑵过程:
①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反抗挥师南下,号称“靖难之
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夺位之战,史称靖难之役。
②1402年,朱棣攻破京师,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
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
  2.营建、迁都北京
⑴营建北京:
①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
②北京城的布局突出了皇权:
a.城有三重,宫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宫城又称紫禁城。
b.高大的主体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鼓楼、钟楼位
于城北。
c.城内建筑严格保持对称,烘托出宫城庄严的气氛。
d.黄色琉璃瓦屋顶和红墙相配,显得金碧辉煌,充分体现出封建皇帝的威严。
③1421年,全部主体工程建成。
⑵迁都北京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70257.html

相关阅读: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