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近几年的全国高考化学试题中,选择题的分数约占总分的40%~50%,可以说解答选择题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份试卷分数的高低。本文以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卷I的选择题为例,探讨了高考化学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关键词:高考化学 选择题 解题策略
在近些年的全国高考理综试卷中,一般在21道选择题中有8道是化学部分的题目,约占化学部分总分的45%,由此可见,选择题在高考试题题型中的重要地位。但每次高考理综考试结束后,总有些同学会为选择题耗时太多,导致后面的主观题没有时间作答而惋惜不已。究其原因,主要是解题方法不当,习惯用常规方法解题,经常是“小题大做”,耗费宝贵的时间。如果能够抓住题型特点,运用合适的解题策略,不仅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也可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下面我们就以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卷I 的选择题(化学部分)为例,归纳几种解题策略供读者参考。
1.筛选法
筛选法,顾名思义就是逐一选项筛选答案,将不符合题意的答案排除掉,留下的即为正确答案,因此,也可叫做排除法。
[例1](2009全国高考理综卷I第I卷第6题)下面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NaOH溶液后加热既有气体放出又有沉淀生成的一组是( )。
A.Ba2+、NO3-、NH4+、Cl- B.Ca2+、HCO3-、NH4+、AlO2-
C.K+、Ba2+、Cl- 、HSO3- D.Mg2+、NH4+、SO42-、K+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侧重对考生是否掌握“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规律”的考查。对于高考考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应该是熟练掌握的知识点,得分较为容易,但是在题干中,出题人设置了3个条件“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NaOH溶液后加热既有气体放出”“又有沉淀生成”来增加题目的难度,如果考生忽略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能造成解题失误。为保证答题的正确性,我们可以用筛选法来逐一排除答案,首先根据“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这一条件就可以排除B选项,因为NH4+ 和AlO2ˉ 发生双水解反应,不能共存;其次根据“加入NaOH溶液后加热既有气体放出又有沉淀生成”排除A、C,因为A、C中的阳离子和OHˉ反应均不能产生沉淀,因此答案选D,我们还可以根据三个条件来验证答案,以求解题准确无误。
[例2](2009全国高考理综卷I第I卷第8题)下列表示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错误的是( )。
A.2Al+2NaOH+2H2O==2NaAlO2+3H2↑
B.2KMnO4+HCOOK+KOH==2K2MnO4+CO2↑+H2O
C.MnO2+4HCl(浓)===MnCl2+Cl2↑+2H2O
D.K2Cr2O7+6FeSO4+7H2SO4==Cr2(SO4)3+3Fe2(SO4)3+K2SO4+7H2O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既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又考查KMnO4在酸、碱条件不同时的氧化产物不同。KMnO4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产物为CO2,在碱性条件下的产物为CO32- 。本题采用筛选法,可以很快将A、C、D排除。
[例3](2009全国高考理综卷I第I卷第12题)有关下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既可以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在光照下与Br2发生取代反应
B.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3molNaOH反应
C.既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特点。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出该化合物具有以下官能团:烷基、苯环、碳碳双键、酚羟基和两个酯基,结合我们所学的有机物的知识,可以逐步筛选答案。有碳碳双键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有烷基可以发生取代反应,A正确;该化合物有一个酚羟基和两个酯基,所以最多可与“3 mol NaOH”发生反应,B正确;有苯环可催化加氢,有碳碳双键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C正确;有酚羟基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但是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的必须是羧基,该化合物结构中不含羧基,因此,D不正确,所以答案选D。
筛选法是解决一般常规选择题的方法,没什么太多的技巧可言,要求考生要仔细认真地看懂、看全题干条件,筛选与题意不符的选项。在高考选择题里比较难解并容易出错的应该是计算型的选择题,这类选择题如果按照常规方法筛选答案,很容易将解题过程复杂化,从而浪费时间,针对这类计算型选择题,也要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化学式变形法
化学式变形即寻找不同化合物之间的相同点,将其化学式变形为不同化合物的通式。这是化学高考题中一类常见的题型,常用于揭示复杂化合物的组成规律,并为与化学式有关的组成计算铺平道路。
[例4](2009全国高考理综卷I第I卷第9题)现有乙酸和两种链状单烯烃混合物,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a,则碳的质量分数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C。
[解析]化学式变形即找出乙酸和单烯烃的相同点。乙酸的化学式为C2H4·O2,链状单烯烃的通式为CnH2n,除“O2”外的碳、氢个数比为1:2,因此,混合物的通式可以写成“CnH2n·O2”,φ(O2)=a;φ(CnH2n)=1-a;φ(C)=(1-a)×12n/14n=6(1-a)/7。
化学式经改写后,题目就变成的简单的计算,不易出错且节省思考时间。一般求混合物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多用这类解题策略。
3.守恒法
守恒法就是巧妙地选择化学式中某两数(如总化合价数、正负电荷总数)始终保持相等,或几个连续的化学方程式前后某种粒子(如原子、电子、离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以它们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样可以避免书写和配平复杂化学方程式,从而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例5](2009全国高考理综卷I第I卷第7题)将15 mL 2 mol?L-1 Na2CO3溶液逐滴加入到40 mL 0.5 mol?L-1 MCln 溶液中,恰好将溶液中的 Mn+ 离子完全沉淀为碳酸盐,则MCln中n值是( )。
A. 4 B. 3 C. 2 D. 1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中题干信息给出“恰好将溶液中的Mn+ 离子完全沉淀为碳酸盐”,根据电荷守恒的观点,溶液中Na+与Cl-的物质的量相等,即n(Na+)=n(Cl-);
15 mL×2 mol?L-1×2=40 mL×0.5 mol?L-1×n;
即n=3。
[例6](2009全国高考理综卷I第I卷第10题)用0.1 mol?L-1的盐酸滴定0.10 mol?L-1的氨水,滴定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 c(NH4+)>c(Cl-),c(OH-)>c(H+) B. c(NH4+)=c(Cl-),c(OH-)=c(H+)
C. c(Cl-)>c(NH4+),c(OH-)>c(H+) D. c(Cl-)>c(NH4+),c(H+)>c(OH-)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看似考查的是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及过程,实际上只是“溶液中呈电中性”的应用,溶液中只存在四种离子,根据溶液中正、负电荷守恒的原理,阴、阳离子的所带电荷应该相等,即有:c(NH4+)+c(H+)=c(Cl-)+c(OH-)。因此,C答案是“不可能出现的”。
运用守恒法解题使题目简单化,但要求考生熟悉守恒法应用的题型,一般来说,有关溶液中粒子个数或浓度的比较、求解都可以应用守恒法来解题。
4.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找出“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相物质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这种差量跟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相应量成比例关系。用差量法解题是先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跟已知差量(实际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求解。
[例7](2009全国高考理综卷I第I卷第11题)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w1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用常规的计算方法来解答会比较繁琐,差量法是解答隐含有差量问题计算的一种求解捷径。 2NaHCO3Na2CO3+CO2↑+H2O △m
2×84 106 62
m1 g (w1-w2)g
φ(Na2CO3)=1-(m1/w1)= 。
5.图像分析法
解化学图像题必须抓住图像特征,分析辨识图中“原点”、“交点”、“转折点”等的意义,并与有关概念、反应规律、物质性质等相结合,综合思考,从中发现条件,确定关系。
[例8](2009全国高考理综卷I第I卷第13题)下图表示反应X(g)?4Y(g)+Z(g),△H?0,在某温度时X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第6min后,反应就终止了
B.X的平衡转化率为85%
C.若升高温度,X的平衡转化率将大于85%
D.若降低温度,v正和v逆将以同样倍数减少
[正确答案]B。
[解析]解图像题的关键是将数学图像与化学原理结合起来,一般来说。图像解析题都与化学平衡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看懂图像可以使解题方法更加简单可行。如例题8,选项A中所述“……,反应就终止了”是错误的,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依据图示到第6min后,反应物浓度始终保持不变,则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而非反应终止了;
X(g)?4Y(g)+Z(g),△H?0
起始: 1.0 0 0
转化: x 4x x
平衡: 0.15 4x x
依据上式,可计算出X的平衡转化率为85%,所以B是正确的;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X的平衡转化率将小于85%,所以C错误;若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v正增大,v逆减少,所以D也是错误的。
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理综试卷化学部分的选择题,要提高解题速度,就要简化数字运算或不用数字计算,要集讨论、分析、判断、推理和计算于一体,加强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训练,强化“综合智力”。2009年的考题相对来说比较基础,有利于调整和稳定考生的考试心理状态,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并合理运用,则更有利于考生在考试中发挥出较好的水平,考出较高的成绩。
作者简介:
王后雄(1962—),男,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学化学课程教学研究以及考试学等方面的研究;
马力(1986—),女,华中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2008级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夏昌伟(1985—),男,湖北潜江人,现为河北省邯郸一中化学教师。联系方式:15103103160。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75132.html
相关阅读:2010年全国高考宁夏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