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高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第六次月考理科综合试卷命题人:理综备课组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所采用的相对原子质量:Fe—56 Al—27 Mg—24 O—16第Ⅰ卷 (选择题 共120分)一、选择题(本题17小题,每小题6分,共10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错选或不选的均得0分 ) 1.科学家在研究线粒体组分时,首先将线粒体放在低渗溶液中获得涨破的外膜,经离心后将外膜与线粒体内膜包裹的基质分开。再用超声波破坏线粒体内膜,破裂的内膜自动闭合成小泡,然后用尿素处理这些小泡,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颗粒物是ATP合成酶,其结构由突出于膜外的疏水头部和嵌入膜内的亲水尾部组成 B.将线粒体放入低渗溶液中,外膜涨破的原理是渗透作用 C.用离心方法能将外膜与线粒体内膜包裹的基质分开,原因仅是两个结构的大小不同 D.线粒体基质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有水、丙酮酸、葡萄糖、ATP、核苷酸、氨基酸 2.细胞代谢中某种酶1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 B.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C.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 D.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A3.科学家将离体叶绿体浸泡在pH=4的酸性溶液中不能产生ATP(见图1),当叶绿体基质和类囊体均达到pH=4时(见图2),将其转移到pH=8的碱性溶液中(见图3)发现ATP合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光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是该实验进行的必要条件 B.该实验中叶绿体完整,保证反应过程高效、有序地进行 C.产生ATP的条件是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高于叶绿体基质 D.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依靠水的光解产生类似于图3的条件 4.研究人员把噬菌体和细菌按1?10混合,然后除去游离的噬菌体,在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稀释涂布在连片生长的细菌平面(菌苔)上,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后24min内取样涂布,菌苔上产生空斑的数目不变;混合24min后取样,菌苔上空斑数目迅速增加;再过10min取样,菌苔上空斑数稳定。下面的分析和推理不正确的是 A.24min内取样,新复制的噬菌体还未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B.34min时取样,根据空斑数量可推测样液中噬菌体的数量 C.取样液中的噬菌体涂布到菌苔上以后噬菌体不再增殖 D.实验证明病毒是一种生物,其具备在细胞内增殖的特性 5.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随机交配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B.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不仅仅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6.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 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 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PM 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PM 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C.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30.下图是某城市人工湿地示意图,请回答问题:(1)请在图中用恰当的箭头和文字补充完善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2)人工湿地可以净化城市污水,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这一能力是通过 调节机制实现的。(3)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除绿藻(浮游植物)外,还有芦苇(挺水植物)和黑藻(沉水植物)等,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4)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1.藜是一种耐旱且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耐旱性可变的植物,为了研究干旱对藜干旱诱导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材料用具 若干抗旱的藜种子,培养液,一定量的浓度分别为5%、10%、20%(m/v)PEG(无毒性聚乙二醇),石英砂和塑料盒等。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若干抗旱的藜种子,消毒、洗净后放入盛有培养液和石英砂的塑料盒中,在室温下培养至藜幼苗长出3-4叶。第二步,选取数量相等且长势相同的藜幼苗分别放入含有等量的5%、10%、20%(m/v)PEG的培养液继续培养(不考虑培养过程中培养液浓度变化)。第三步,在第0、1、3、5、7天分别取相同部位、大小相同且数量相等的叶片,洗净、吸干,测量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产生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中用含有等量5%、10%、20%(m/v)PEG的培养液来替代不同干旱程度的土壤来做实验,其优点是 。(2)实验步骤 设计不合理,理由是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前5天不同浓度的PEG是通过影响 而导致可溶性蛋白产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帮助藜抵抗干旱环境的作用可能是 ,增强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4)在浓度为20%的PEG条件下,第5天后可溶性蛋白产生量下降,其原因可能是藜处于高浓度的PEG溶液时间过长,植物体内 受抑制,影响细胞代谢。32.斑马鱼的酶D由17号染色体上的D基因编码。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整合到斑马鱼17号染色体上,带有G基因的胚胎能够发出绿色荧光。具有纯合突变基因(dd)的斑马鱼胚胎会发出红色荧光。未整合G基因的染色体的对应位点表示为g。图1和图2所示分别为实验所用的质粒上相关酶切位点以及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的外源DNA片段上具有的相关酶切位点。(1)将绿色荧光蛋白(G)基因整合到斑马鱼17号染色体上的实验过程中,首先要将G基因与质粒重组,此过程需要的两种工具酶是 。(2)经筛选获得的重组质粒需要经显微注射到斑马鱼的 细胞中加以培养、筛选。如果培养得到的胚胎能 ,说明G基因已经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并且该基因已经得以表达。(3)用图1中的质粒和图2外源DNA构建重组质粒,不能使用 切割,原因是 。如果要防止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自身环化,则应选择下列方法 为好。①只使用EcoR I处理②使用BamH I和Sma I同时处理③使用BamH I和Hind III④使用Sma I和Hind III同时处理(4)现用转基因个体N和个体M进行如下杂交实验得到的子代胚胎表现型如图3所示,推测亲代M的基因型是 。(5)杂交后,出现红?绿荧光(既有红色又有绿色荧光)胚胎的原因是 ,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提示:哪一亲本在什么生理过程中发生什么行为)(6)子代中只发出绿色荧光的胚胎基因型包括 (选填选项前的序号,可多选,①DDGG ②DDGg ③DdGg ④DdGG),并画出其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组成的图解。123456BCACDD30.(1) (2)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或反馈调节)(3)垂直(4)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方向)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 受精卵 (3)SmaⅠ SmaⅠ会破坏质粒的抗性基因和外源DNA中的目的基因 ③(4)Ddgg (5)亲代N的初级精(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换 动物dgDG个体N的17号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组成×NM亲代:(胚胎期绿色荧光)子代胚胎:红色荧光无荧光红?绿荧光图3含G基因的外源DNA片段IHind IIISma IBamH IEcoR I图EcoR IHind IIIBamH ISma I质粒抗生素抗性基因图含F—F1颗粒内膜小泡含F颗粒内膜小泡F1颗粒嵴F—F1颗粒内膜超声波尿素+基质内膜破裂位置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植物大气中CO2呼吸作用DGDgDGdgDgdG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届高三第六次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777602.html
相关阅读:高中生物指导:细胞膜有关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