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导学案
一、考点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二、考情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天津文综,4,4分
福建文综,35,4分
安徽文综,9,4分
矛盾、联系
浙江文综,29,4分
矛盾的同一性
广东单科,34,3分
三、知识梳理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含义。
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A.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为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而矛盾的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
C.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关系: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重要提示:正确理解矛盾概念要澄清的几种错误观点。①不能将对立和统一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事物包含两个方面,是指事物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不应称为矛盾,两个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称为矛盾。而“对立”和“统一”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对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②不能把具体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矛盾概念是对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矛盾则是矛盾的具体表现。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③不能把哲学上的斗争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这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④要把哲学上的矛盾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逻辑矛盾相区分。
(3)矛盾的普遍性
①原理内容: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意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的特殊性。
①含义: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一是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二是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也有不同的矛盾,
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
①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第一,要客观地如实地承认矛盾;第二,要全面地分析矛盾;第三,要在运动中把握矛盾;第四,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五,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刀切”和“一风吹”。
(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原理内容: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方法论意义: 学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第二,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时,要遵循从特殊(个别)到普遍(一般),再从普遍(一般)到特殊(个别)的认识秩序,不断地提高和深化认识。
第三,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工作方法。
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①含义: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②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含义: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该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全面,又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①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两点论与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4)如何区分主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区别:
A.含义不同。
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中包含多个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个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这个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反之,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其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反之,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就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B.外延不同:
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矛盾双方相比较而言的。比较的结果,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C.内涵不同:
主次矛盾研究的是同一过程中同时存在的诸多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讲的是这些矛盾的不平衡问题;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则是任何一个矛盾中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讲矛盾的两个方面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D.作用不同:
主要矛盾对复杂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影响着该事物的进程;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E.方法论要求不同:
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做工作要集中力量找出主要矛盾,从而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强调办事情(即“行动”)。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主流和性质,强调看问题(即“心动”)。
F.关键词不同:
“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等说法都可以判断为抓主要矛盾;“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占主体”等词语都可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识别依据。
G.并非一切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事物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对简单事物而言,其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因而无所谓主次。只有复杂事物内部包含两个或两以上的矛盾时,才有主次之分。而对于任何一个矛盾而言,它总是包含着矛盾的双方的,所以任何矛盾的双方都要分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联系
①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而此复杂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②都是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复杂事物的多个矛盾中地位作用不平衡分为主次矛盾,矛盾双方的地位作用不平衡分为主次方面。
③二者的关系都是相互依赖,并且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都体现矛盾的特殊性。
⑤ 共同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真题再现
1、(09江苏27)“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和事物发展的途径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多难”可以“兴邦”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并不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①错误;③正确;在国家兴旺的过程中少不了磨难,故“多难兴邦”也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但并没有体现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故③错误;④正确。
2、(09安徽9)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答案】D
【解析】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 “取类”就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是指在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题干的主旨考查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09福建35)“小岗村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从中同学们可以领悟到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
B.矛盾的普遍性高于特殊中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看出“小岗村的改革”是矛盾的特殊性,“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普遍性,中的改革开放通过小岗村的改革展现出来,“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故B项正确;其余各项均不符合题意。
4、(09天津4)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答案】B
【解析】本题是高考题型中常见的哲学寓意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较难题。首先要对题干蕴含的哲理弄懂,题干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丝瓜”和“南瓜”对话,揭示的是每个人都有优点,应取长补短,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化。对照题肢选项,A项说的是意识反映客观事物的差异性。D项体现的是不能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C项易选错,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错误。和题意稍微有偏差。只有B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论证了人有长处也有短处。对别人,要善于欣赏其长处,但也不能忽略其短处,必须全面地认识一个人;对自己,要珍视自己的长处,做到自尊、自信,又要正视自己的短处,避免狂妄自大。故选B项。
5、(09浙江29)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办事情
1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更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2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
3既要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争性。既要重视局部,又要统筹全局。
A.①② B.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 C
【解析】“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启示我们应该怎样才能避免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局面。1与题意无关;两国出现不战而衰的局面也是发生了质变,而衰败本身是不好的质变,2正好是两国衰败的原因,故不能入选。只有C. ③④ 的做法才是两国正确的做法。
6、(08江苏)右边的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
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7998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