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三历史第Ⅰ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答案必须涂在答题卡上。1.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A. ?B.C.D.A.宋代科举取士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B.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D.宋代科举取士条件相对放宽3.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理发。有人在附近玩球,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伤了奴隶的耳朵。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广场理发是错误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A.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B.保障平民利益,实现社会公平C.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4.从下表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权力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统一联邦宪法,全国范围适用;国际交往主体不能任命、监督、考核州官员或其施政行为有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本州宪法、法律,与联邦宪法相抵触时无效。不干涉联邦事务A.美国的国家结构是邦联制B.美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C.涉及全国性事务的权力都赋予联邦政府D.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分享的政治权力相当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成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6.“议会采一院制或两院制,行政权由总统或内阁掌握,当日所写之宪法与下面一大群农村组织之关系极微,因为乡民的识字率一般认为只5%,农民只能集体指挥传统的管制办法着重男人优于女人,年长的优于年幼,读书明理的优于目不识丁,这和全民投票的原则以及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经济之机会不仅不相衔接,而且大相径庭。A. ?B.C. D.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促进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C.推翻了腐朽的封建制度 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8.毛泽东曾说“农民在乡里造反……乃是广大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角。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A. B.C. D.据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江苏南京的浦口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A.B.C.D.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11.1964年中共中央在有关决定中指出“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注:按今天的区域来划分,三线地区基本上就是不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的中国中西部内地。)这说明当时 A.B.C. D.《史记?货值列传》云:“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表明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A.产品投放面向社会市场 B.建立起股份制企业管理制度C.注重降低成本以追求利润 D.吸纳了部分民间资本16.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展海令,解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民间商船来航通商。材料说明A.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点没有依据 B.外贸政策调整与清朝政局变化密切相关C.清朝解除“海禁”,但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17.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了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A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C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科技人才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些抵制作用30年的时间里,就修建了近万公里的铁路,把各个主要城市连接起来了。这个现象说明:A.人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修建铁路 B.实现了“要致富先修路”的目标C.广阔的市场是交通发展的驱动力 D.激烈的市场竞争驱使财阀投资19.“两个世纪前,10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一个世纪以前,5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穿袜子,现在10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引自1831年《机械的成绩》),这段通俗的话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B.工业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C.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购买力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0.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发现,那些应该穿皂农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这现象表明 A.宋代经济繁荣人民富庶 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 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钱乘旦教授指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表述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为:“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边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汽车进入上海后,工部局于1906年又颁发一则布告:“租界车辆,不下千万;各走马路,靠近左边;切莫乱走,小心为先;十字路口,不要随便;左右前后,看清;照此走法,碰撞可免;尚有不遵,重罚银钱。”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中国的近代交通业滞后于西方C.近代中国的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23.廷寄是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其有关告诫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封面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19世纪末“廷寄”开始逐渐被废除,其主要原因是A.电话在中国普遍使用B.清朝统治被推翻C.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D.电报的广泛使用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 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 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25.1960年,美国举行总统选举,候选人辩论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年轻有为,整洁干练,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比对手更好的印象,而收音机听众却感觉其对手尼克松表现更佳。由此我们可以认为 A.影视对国家的政治走向起决定作用 B.现代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竞争力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时间事件或条约影响1842年《南京条约》“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1901年《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1928年“改订新约”的运动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1943年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取消英美两个国家在华治外法权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同时取消1901年9月7日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签订的议定书(即《辛丑条约》)。1943年中英美签署《开罗宣言》关于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中美双方同意: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 材料二 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的变化趋势,并概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对待不平等条约的主要特点(4分)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阅读下列材料(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至明清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905327.html
相关阅读: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重点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