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寒假作业检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物理寒假作业检试题,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第2、10、11题为多选,其余均为单选。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1.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和科学假说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等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根据速度定义式 ,当 极小时表示物体在 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B.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C.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2.(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做曲线运动

B.物体在变力作用下有可能做曲线运动

C.物体做曲线运动,沿垂直速度方向的合力一定不为零

D.物体做曲线运动,合力可以不沿垂直速度方向

3、如图1所示,三个质量相同,形状相同的斜面,放在地面上。另有三个质量相同的小物体分别从斜面顶端沿斜面滑下。由于小物体跟斜面间的摩擦不同,第一个小物体匀加速下滑;第二个小物体匀速下滑;第三个小物体以初速v0匀减速下滑。三个斜面都不动。则下滑过程中斜面对地面的压力大小顺序是 ( )

A.N1 = N2 = N3 B.N1 N3 C.N1 N3 D.N1 N2 = N3

4.如图所示,t=0时,质量为0.5 kg的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点后进入水平面(设经过B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最后停在C点.每隔2 s物体的瞬时速度记录在下表中,重力加速度g=10 m/s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t/s 0 2 4 6

v/(ms-1) 0 8 12 8

A.t=3 s的时刻物体恰好经过B点

B.t=10 s的时刻物体恰好停在C点

C.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12 m/s

D.A、B间的距离大于B、C间的距离

5.在军事演习中,某空降兵从飞机上跳下,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在t1时刻,速度达较大值v1时打开降落伞,做减速运动,在t2时刻以较小速度v2着地.他的速度图象如右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空降兵在0~t2或t1~t2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的结论正确的是( D )

A.0~t2;v=v12B.t1~t2;v=v1+v22

C.t1~t2;vv1+v22 D.t1~t2;v

6.如图所示,质量均可忽略的轻绳与轻杆承受弹力的最大值一定, 轻杆A端用铰链固定,滑轮在A点正上方(滑轮大小及摩擦均可不计), 轻杆B端吊一重物G.现将绳的一端拴在杆的B端,用拉力F将B端缓慢上拉(均未断),在AB杆达到竖直前,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绳子越来越容易断 B.绳子越来越不容易断

C.AB杆越来越容易断 D.AB杆越来越不容易断

7.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加速时,物体a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的加速度

B.20秒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

C.60秒时,物体a在物体b的前方

D.40秒时,a、b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200m

8.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物块,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块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2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由此两图线可以求得物块的质量m和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

图2

A.m=1.5 kg,=215 B.m=0.5 kg,=0.4

C.m=0.5 kg,=0.2 D.m=1 kg,=0.2

9.如图3所示,汽车车厢顶部悬挂一个轻质弹簧,弹簧下端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当汽车以某一速率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时弹簧长度为L1;当汽车以同样大小的速率通过一个桥面为圆弧形凸形桥的最高点时,弹簧长度为L2,下列答案中正确的是()

A.L1=L2 B.L1L2

C.L1

10.(多选)如图所示,长为L的细绳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给小球一个合适的初速度,小球便可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圆锥摆,设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受重力、细绳的拉力和向心力作用

B.细绳拉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提供了向心力

C. 越大,小球运动的周期越大

D. 越大,小球运动的线速度越大

11.(多选)一质点在xOy平面内的运动轨迹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若x方向始终匀速,则y方向先加速后减速

B.若x方向始终匀速,则y方向先减速后加速

C.若y方向始终匀速,则x方向先减速后加速

D.若y方向始终匀速,则x方向先加速后减速

12.一水平抛出的小球落到一倾角为的斜面上时,其速度方向与斜面垂直,运动轨迹如图中虚线所示.小球在竖直方向下落的距离与在水平方向通过的距离之比为()

A.tan B.2tan

C.1tan D.12tan

金台区高三一检物理试题

题 号 一 二 三 总 分 总分人

18 19 20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填空与实验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24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3.如图7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中,点A和B分别是两个同轴塔轮上的点,A、B、C分别是三个轮边缘的点,且RA=RC=2RB,则三质点角速度之比为___________线速度之比为___________ (皮带不打滑)

14.如图所示,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的轻弹簧上放着质量为2kg的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若将一个质量为3kg物体B竖直向下轻放在A上的一瞬间,则B对A的压力大小为__________N(g取10m/s2)

15.如图所示,用一根长为 的细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悬挂质量为m的小球A,为使细绳与竖直方向夹300角且绷紧,小球A处于静止,对小球施加的最小力F=___________

16.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请思考探究思路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消除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做法是___________

A.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速运动

B.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加速运动

C.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

D.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加速运动

(2)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得到一条打点的纸带,如图所示,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且间距x1、x2、x3、x4、x5、x6已量出,则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__________;实验中使用的电火花计时器使用电源(填直流或交流),工作电压V.

(3)消除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后,可用钩码总重力代替小车所受的拉力,此时钩码m与小车总质量M之间应满足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

(4)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桶中砝码的质量,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与合力F图线如图,该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试分析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的原因.

答: .

17.如图所示,为一小球做平抛运动的闪光照片的一部分。图中背影方格的边长均为5cm,如果g取10m/s2,那么:

(1)小球平抛的初速度大小是 m/s;

(2)小球经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是 m/s。

三、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28分. 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得分 评卷人

18、(8分)A、B两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当B车在A车前84 m处时,B车速度为4 m/s,且正以2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B车加速度突然变为零.A车一直以20 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12 s后两车相遇.问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

19. (8分) 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1kg的物体置于倾角为=37的固定斜面上(斜面足够长),对物体施加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恒力F,作用时间t1=1s时撤去拉力,物体运动的部分vt图像如图乙所示,取g=10m/s2,试求:

(1)拉力F的大小和斜面的动摩擦因数;

(2)t=4s时物体的速度v.

20.(12分)如图所示,BC为半径等于252m竖直放置的光滑细圆管,O为细圆管的圆心,在圆管的末端C连接倾斜角为45、动摩擦因数=0.6的足够长粗糙斜面,一质量为m=0.5kg的小球从O点正上方某处A点以v0水平抛出,恰好能垂直OB从B点进入细圆管,小球从进入圆管开始受到始终竖直向上的力F=5N的作用,当小球运动到圆管的末端C时作用力F立即消失,小球能平滑地冲上粗糙斜面.(g=10m/s2)求:

(1)小球从O点的正上方某处A点水平抛出的初速度v0为多少?

(2)小球在圆管中运动时对圆管的压力是多少?

(3)小球在CD斜面上运动的最大位移是多少?

本文就是物理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物理寒假作业检试题,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不断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957574.html

相关阅读:山东省济南一中等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题(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