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考试日期:3月21日上午)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后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②千城一面已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我们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已成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城市是因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③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挑战。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④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⑤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近年来,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⑥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如此,城市才可宜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经济发展才可能借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选自杨平《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有删改)1.下列各项表述,不属于“关注城市文化”原因的一项是()(3分)A.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千城一面的现象让人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B.与工业化市场化相伴而生的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等现象已成城镇化的副产品。C.中国虽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未随之确立。D.应对工业化全球化双重挑战将为未来城镇化带来巨大想象空间和更多可能性。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先提出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何作用等问题,接着话题一转地指出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从而引出下文对城市文化的议论。B.第②段承接上文论证更要关注城市文化重要作用的观点,第③段则重点从中国工业化和新工业文明袭来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关注城市文化的现实意义。C.第④段在上文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涵养城市文化的问题,指出政府、市场应与社会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第⑤段则进一步强调政府和市场是关键。D.第⑥段指出城市文化的根本体现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只有如此城市才可适合人居和经济发展,此段论述继续阐明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必要性。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目前还没有发挥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作用。B.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还不很熟悉与新型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C.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文化的建设只是关系着社会构造完整和城市文化多样性。D.社会力量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新命题。?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顾隐君传〔明〕归有光隐君讳启明,字时显,世居昆山之七浦塘,今为太仓人。相传晋司空和之后。散居浦之南者,其族分而为三,故世称其地曰三顾村云。隐君有子曰存仁,举嘉靖十一年进士,选调余姚知县。以最,入为礼科给事中。皇太子生,覃恩近侍,封隐君如其官。隐君为人敦朴,粗率任真,尤不能与俗竞,平生不识官府。会里中有徭役事,隐君为之赋鸿雁之诗,戾止①于吴门。君故生长海上,言语衣服,犹故时海上人也,无纤毫城市?季弟蚤世。先属意隐君子为后,隐君固让其兄子。在余姚,见家人持官物,即槌碎,加诟责焉。虽流离颠沛之际,孜孜以济人为务。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或伪指隐君赚人金,隐君曰:“吾不知金,而金实为我。”卒偿之而不自言。州大夫建绰楔②,使人送其直,送者诡曰:“此吾赎金也,而非其罪。”隐君恻然,遽还之。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比,有某桥道未修,有某死未殓葬,以告,必得所欲。至其所自奉,布衣蔬食而已。濒海多逋税,置役田以恤其里人。尝曰:“海上吾故乡,吾不能一日亡首丘之志。”故自号海隐居士。时时往庐于墓侧,从兄为游,年老兄弟相乐也。竟自海上得疾以归,而卒。初,隐君未六十,为教曰:“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因乞兄书之,勒石于墓。(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改)〔注〕①戾止:流传到达。②绰楔:古时表彰孝义的牌坊或木柱。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天子恩,不得此微:没有B.先属意隐君子为后属:集中C.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比比:对比D.竟自海上得疾以归竟:最终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世居昆山之七浦塘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一饮一食,必以手加额以勇气闻于诸侯C.隐君为之赋鸿雁之诗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D.因乞始兴君书之,勒石于墓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顾隐君的祖籍是昆山七浦塘,相传他是晋朝司空和的后代,他因为进士出身的儿子顾存仁在担任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又恰逢皇太子出生之喜而被朝廷封赏做余姚知县。B.顾隐君为人忠诚老实且率性天真,生平既不喜欢和世俗之人攀比也不喜欢结交官场权贵人物,不染城中人奢侈习气,即使后来做官发达富贵了也仍恪守海边平民本色。C.顾隐君是一个具有浓郁感恩情怀的人,他虽然不曾接受郡太守的乡饮延请,但对给与他官职的天子却始终带着真诚的感激之情,每天除焚香拜阙外还一饮一食常思源。D.顾隐君因经常读书而仰慕书中古人的高风亮节,一生仗义疏财且待人胸无城府,自从被人诬指骗钱而无辜赔偿后开始沉默寡言,但每逢乡里人前来求助他仍慷慨解囊。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译文:(2)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译文:?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春日思归〔唐〕王翰杨柳青青杏花发,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耶①?春日斋中〔宋〕林逋空阶重叠上垣衣②,白昼初长社燕归。落尽海棠人卧病,东风时复动柴扉。〔注〕①若耶:浙江省绍兴市南若耶溪。②垣衣:青苔。8.两首诗所表达的“愁”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答:9.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4分)答: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甲: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①,②。③,④。⑤,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乙:①寄蜉蝣于天地,。(苏轼《赤壁赋》)②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③,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安徽省安庆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965768.html

相关阅读:甘肃省河西五市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