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元月调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1.D(A.恤xùn应为xù;B.咤chà应为zhà;C.梓xīn应为zǐ。)2.D(A.哀—唉;B.喧—暄;C.遐—暇。)3.B(“进程”指事物发展变化或进行的过程;“进展”指事情向前发展。“参加”指加入某种组织或活动;“参与”指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等。“抢夺”指用强力把别人的东西夺过来;“争夺”指争着夺取。“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4.C(A.“重建”和“救援”语序不当,应为“救援和重建工作”;B.介词使用不当和词语搭配不当,“妈祖文化”前删掉介词“把”,“打造”“交流的品牌活动”应为“打造”“交流活动的品牌”;D.一面对两面,“中国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应改为“中国能否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5.B(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6.A(“唯有口传心授才能使流派发扬光大”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第⑤段的表述是“而京剧却仍然主要通过传统的口传心授”。)7.C(“流派传承……的目的”张冠李戴,文中所指应是“京剧表演艺术”而非所有流派。另外,流派传承包括“传”与“承”两个方面,“传”是传递,“承”是承续,“传”是针对老师而言的,“承”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原文的意思是说“老师”“只能通过……”来达到“传艺”的目的,而不是达到“承学”的目的,因为 “承学”是针对学生而言的。)8.B(A.从原文第⑤段看,“新技术”“新工具”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必须借助新技术、新工具焕发生机”的说法言过其实;C.观点与例证矛盾,杨宝森是属于“掌握技法后另谋一帜”一类的;D.从文章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况且,当前讲流派传承,带有强烈的抢救性质,有些重要流派后继乏人,就更不可忽视承学的阶段性和多样性了”来看,此项说法有所偏颇。)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9.(3分)C(病:使动用法,使……生病。)10.(3分)D(①表明诚甫精悍;②表明诚甫从容淡定;⑥表明诚甫仕途多舛。)11.(3分)A(“也和其他堂兄弟一样身体健壮”的分析与原文不符。诚甫病了很久,他的妹妹担心他将不久于人世,这说明诚甫的身体并不好。)12.(9分)(1) 博士、众学生都看着他们,认为他们很奇怪,有的上前戏弄侮辱他们,诚甫不为所动(或“诚甫不被他们动摇”)。(“目”、“异”各1分,句意正确、句子通顺1分。)(2)(他)每次到郡中去,跟从他一起游玩的人,大多是文人雅士这类人。(“之”、“率”各1分,省略成分补全、句意正确、句子通顺1分。)(3) 至于谋生之业储存积蓄等事,(他)完全不放在心上。(他能够如此)固然是凭借继承祖上父辈(留下的产业的原因),也是他的本性中有这种品行才使他这样的。(“生产聚畜”、“膺”各1分,省略成分补全、句意正确、句子通顺1分。)【参考译文】 呜呼!我娶了诚甫的妹妹为妻,因而了解诚甫算是深刻的。谁说诚甫的贤能,仅仅是这样的啊!原来是诚甫病得太久了。从我妻子过门起,有时说起她哥哥,就担忧他将不久于人世,以至于潸然落泪。不久我妻子去世,时至今日已有八年,诚甫的三个堂兄弟,都身体强壮健硕,没有疾病,他们都死了,然后诚甫才死,对于诚甫来说也算是幸运了。然而,以诚甫的贤能,老天就不该让他生病,又最终让他死去,真是可悲啊!诚甫名希明,姓魏,世族是苏州人。诚甫为人,早前精明强悍,有所作为,凡是从他心里生出的意愿,就没人能阻挠。他小时候很暴戾、狂妄,没有人能制止他。不久得到伯父的教导,忽然有所感悟,就立志于学,用礼仪匡正自己的言行。这时诚甫做县学秀才,和同辈的四五人,每天早上跑到学舍去。四五人常常结为一群,都宽衣博带,规规矩矩地走路,端端正正地拱手站立。博士、众学生都看着他们,认为他们很奇怪,有的上前戏弄侮辱他们,诚甫不被他们动摇。每次行走市集中,孩童们站在市集两边吵闹喧哗,然而诚甫依然端端正正地拱手站立,神态自若。诚甫生平就没有纨绔子弟的嗜好,唯独购买几千卷书籍,以及古代书法名画,如果想得到它,就不计算费用多少。他乐于行善仰慕正义,常常流露出神情愉悦的神情。因此,郡中名士大多都喜欢与诚甫交往。(他)每次到郡中去,跟从他一起游玩的人,大多是文人雅士这类人。距离他家几里远的地方,有一处地方叫高墟,诚甫喜欢它的幽静及优美,在那里修筑了别墅。祝枝山写了一篇《高墟赋》,用来表明诚甫的志趣。诚甫补录为太学生,多次参加在京城举行的考试都落第了,后来因为生病了,自己中止了应试。他卧病在家,仍然每天收集图史典籍。我常常前往诚甫家住宿,诚甫早晨起来,把书移动放置得很杂乱。我躺在床上看他,笑他不让自己清闲。诚甫也回过头来看着我笑,然而却不停止翻书。虽然生病,和人吃喝说话也如平常一样。有客人来,拿出所藏书籍给客人翻阅,等到客人翻看完离开,不曾有疲倦的容色。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他的爱好。至于谋生之业储存积蓄等事,(他)完全不放在心上。(他能够如此)固然是凭借继承祖上父辈(留下的产业的原因),也是他的本性中有这种品行才使他这样的。诚甫死于嘉靖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年龄三十九岁。13.(3分)乘舆方渡河/虏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汹汹/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每线0.5分,超过6处按0分计算。)【参考译文】 景德年间,河北发生战事,皇上想亲临澶渊,朝廷内外意见不一,唯独寇准赞同皇上的想法。皇上乘坐车驾刚刚渡过黄河,敌人的骑兵就纷纷涌出,到了城下,人们情绪慌乱,喧闹不止。皇上派人暗中察看寇准在做什么,而他正在中书酣睡,鼾声如雷。人们因为寇准当时能够镇定自若、稳定军心,就把他比作谢安。14.(8分)【答案示例】(1)①“新凉” 照应“中秋”,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②“新凉”亦指诗人因“乌台诗案”被系入狱,备受凌辱,后侥幸不死被贬黄州的人生际遇;③“几度新凉”表达了对年华似水的无限惋惜和悲叹;④同时也表达了含冤被贬后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之情。(2分)“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或答“被贬的落寞悲凉”)之情。(2分)(2)示例一: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2分)“夜风鸣廊”,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借眼前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见谤的愤懑之情)。(2分)示例二:主要运用了烘托映衬等表现手法。(2分)“夜来风叶”烘托“眉头鬓上”的孤独。“中秋”烘托“把盏”的凄凉(或“‘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2分)示例三:主要运用了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2分)“明月”用以象征(比喻)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比喻)奸佞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5.(5分)(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孤舟一系故园心;(3)无以至千里;(4)乱花渐欲迷人眼;(5)一蓑烟雨任平生;(6)云无心以出岫;(7)乌鸟私情,愿乞终养;(8)思而不学则殆。(每小题1分,如有错字、别字、漏字、添字等情况,该小题不给分。)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16.(4分)B E(B.第(1)段借篱笆会引起“你”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来表达作者自己对篱笆、对亲人的热爱之情。作者身处篱笆与亲人之中,不能说是“怀念和敬佩”,且此情感也只是主旨的一部分。E.结尾并非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从上文作者对乡村充满热爱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愿与篱笆、乡村相守到老是合乎情理的;不是“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而是作者愿与篱笆、乡村相守到老。)17.(4分)【答案示例】作者在文章的第(1)段采用第二人称手法入题,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揣摩读者心理,在对比中表达了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2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仿佛也感受到了篱笆墙的慈爱与温馨,撩拨起思念亲人的情绪,同时引出了下文对篱笆的叙写。(2分)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8.(4分)【答案示例】因为篱笆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结构上起到串联全文的作用;(1分)是温馨、幸福、质朴的象征(1分);是抒情的载体,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坚守心中的篱笆墙,希望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常在”的主题。(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9.(8分)【答案示例】这两段话在文章中含义非常深刻:①由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打扮乡村、守卫乡村的殷勤联想到自己,让自己也能像篱笆墙一样,在生命中摒弃假恶浊,坚守真善清。(2分)②与篱笆相守,实际上是守住心灵。守住心灵,就是守住内心的宁静、清洁、本真,不要让物欲膨胀了我们的内心,不要让浮躁扰乱了我们的本性。(2分)③与乡村相守,就是守住乡村的文明。守住乡村文明,远离现代城市喧嚣,在淳朴的乡村尽享人情之美、本真之美,是最大的快乐。(2分)其作用不仅点明了主题,照应了前文,还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远离污浊、虚假、丑恶,坚守心灵的宁静,永葆真诚、善良、质朴的思想感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五、语言文字运用(12分)20.(4分)【答案示例】(1)时代是一棵树,真抓实干是汲取营养的根,和谐社会则是那一片硕果。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忘记了真抓实干,就意味着衰败;忘却了科学发展,就意味着倒退。在繁茂的树荫里,我们应该把“真抓实干”作为汲取营养的根,壮大时代这棵树。(2)中国文学迸发出了巨大活力,当代作家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莫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今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影响力提升的体现。他的创作贴近现实湖北省武昌区2013届高三元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扫描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san/9871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