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兵团二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A.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B.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D.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9.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謇朝谇而夕替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B.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C. 亦余心之所善兮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10.对下面各项中句式判断和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在古汉语中,“者……也”表判断,有时“也”也可以单独表判断,如“环滁皆山也”。B.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加点句也是判断句,“是”表判断,如“(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C.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这是一个省略句。完整的表达应该是“采莲于南塘秋,莲花过于人头。”在古汉语中,后置的介词结构常常省去介词“于”,如“白露横(于)江”。D.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加点句是一个被动句。古汉语中,常常用“见……于”“为……所”结构表被动,但也有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如本句即是。1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都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 ?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B. 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肴核既尽,杯盘狼籍C.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D.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12.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氓》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B.《采薇》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回家途中的所见所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C.《离骚》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抨击黑暗现实,表现了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D.《归园田居》是陶渊明怀揣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选择归隐山林的宣言书,流露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皈依田园,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二 阅读语段,完成13-15题(6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14.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15.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三 阅读语段,回答16-18题。(10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6.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 (4分)(1)?月光如流水一般: (2)?(叶子和花)像笼着轻纱的梦: 17.“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这里是打个比方,那么“酣眠”在文中指什么?“小睡”又指什么? (3分)怎样理解“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3分)? 四 名句默写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5) , ,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五 作文 (50分)20.请以《承诺》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B卷(50分)六 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20分) ①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地的香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那天独冲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刘国松,画家不在,画在,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②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未曾向我展开她的灵魂。在那以前,我是纳总塞斯,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那年十月,那朵自恋死了,心田空廓者久之,演成数重沙草,万顷江田。那天,苍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与冷隽。 ③对于一位诗人,发现了一个新意象,等于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中,泛起一闪尚待命名的光辉。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中心的意象而已。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既冷且热。宛在水中央,莲在清凉的琉璃中擎一枝炽烈的红焰。不远不近,不即不离,宛在梦中央。莲有许多小名,许多美的凄楚的联想。对我而言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生的花没有比她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的了。自主艺术,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莲的美是不容否认的。美国画家佛瑞塞有一次对我说:“来台以前,我只听说过莲:现在真见到了,比我想象的更美。”玫瑰的美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它燃烧着西方的爽朗,似乎在说:“look at me!”莲只赧然低语:“Don’t stare, please。”次及爱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对我而言这方面的联想太多了。由于水生,她令人联想巫峡和洛水,联想华清池的“芙蓉如面”,联想来自水乡而终隐于水的西子。青钱千张,香浮波上,嗅之如无,忽焉如有,恍兮愧兮,令人神移,正是东方女孩的含蓄。至于宗教,则莲即是传统:莲径,莲台,莲邦,莲宗,何一非莲?艺术、宗教、爱情,到了顶点,实在只是一种境界,今乃皆备于莲的一身。(选自余光中《莲恋莲》)21.第二自然段开头说:“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这里的“画”指的是什么?(不超过25字)22.第三自然段加点的两个“对我而言”和三个“联想”,在表达上各有什么好处?23.第一自然段中说“第一次看见莲”,次段中又说“我当然早见过莲”,这样写是否是矛盾的?应该怎样正确理解?(40字以内)2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 ) A. 文章首句着一“却”字,以作为江南人对莲本该不生疏却生疏来突出池中莲的神韵美。 B.“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这句让人感悟到,观察事物只要用心专一,仔细琢磨,了解规律,就会流连忘返。 C.“意象”即境界,作者发现的莲的“绰约”意象,就是“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和冷隽。” D.“我的莲既冷且热”,是说诗人笔下的莲,不同于画家画的苹果、向日葵那样冷暖有别,而是华美与冷隽的和谐统一。 E. 文章借助对比,以玫瑰“燃烧着西方的爽朗”来突出莲“赧然低语”,如同东方女孩的含蓄美,褒贬适中,表达得体。七 诗歌鉴赏(12分)2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新疆乌鲁木齐市兵团二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必修二模块)Word有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10315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