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兮。舒忧受兮,劳心?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下列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班固和何休提出了诗经起源的采诗说,但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
B.关于《诗经》,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虽然学术界对《诗经》各抒己见,但这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想要驳斥班固和何休的观点,但是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说法。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的美感比不上《陈风月出》的美感。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是献诗说,但这种说法只有《国语》中的一个孤证。
B.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曾提出过理据充分的质疑,但学术界少有反响。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得过且过是因为这种疑问不影响我们喜爱《诗经》。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4~7。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A.王甚任之 任:信任
B.乃令张仪佯去秦 去:离开
C.仪与王约六里 约:大约
D.欲与怀王会 会:会面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成行。
7.把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5分)
⑵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8.请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此句有何作用?(5分)
9.请赏析竟晓月空明一句中空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⑴屈原在《离骚》一诗中表示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两句诗是:
▲ , ▲ ?
⑵《诗经氓》一诗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诗是 ▲ , ▲ 。
⑶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一片生机勃勃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出感慨: ▲ , ▲ ,谁主沉浮?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
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副其实的称号。不过,我想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的脊梁。
像季羡林这样六岁以前还在地里拾麦穗,割草喂牛,与文字无缘的人,日后能成为学术大师的,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寥若晨星的。例如,比季羡林大三十岁的鲁迅先生,虽然幼年时家道中落,从小康而坠入困顿,却仍然能够在三味书屋中得到寿镜吾老先生的开蒙教育;比如比季羡林大一岁的钱钟书先生,出身于无锡有名的书香世家,四岁识字,五岁入私塾读《毛诗》,每天上学都有家中人接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季羡林的蒙学却等于零。像季羡林这样家庭出身的人,若无特殊的机遇和过人的聪明与勤奋,要想日后在中国学坛独树一帜,并且成为世界知名学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季羡林常说:我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这完全是他发自肺腑的实话。
高中三年级,虽然已经没有经学课程,国文课也以白话为主,但是季羡林没有放松对中国古籍的钻研。他阅读的范围仍然很广。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陆游、姜夔等诗人、词人的作品,他读了很多。这对他以后的研究和写作,无不影响深远。
1930年夏天,季羡林随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班毕业的八十多位举子, 联合进京赶考。他只报了北大、清华两所大学。他说:我一辈子考试的次数成百上千,从小学一直到最高学位;但我的考试运气好!从来没有失败过。这当然不是运气好,而是有实力与自信。但是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非北大、清华不上,这多少有点狂妄。由此也可看出,青年季羡林的心气有多高。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从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是季羡淋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功成名就,誉满天下。
如果用百米赛跑来比喻季羡林一生的学术历程的话,那么,可以说六十七岁以前,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和干扰,只跑了二三十米。而在最后的七八十米中,从1992年至2002年的十年,则是他最后的冲刺阶段。所以他说:我的学术研究冲刺起点是在八十岁以后。在这最后十年中,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部学术著作:《糖史》、《吐火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和《中国佛教史鬼兹与焉耆的佛教》。
他预言:21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在世界上首领风骚。他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充满希望,从不悲观。他对人和万物充满爱心,这种爱心发自内心深处,却包容整个世界和宇宙。
不知道哪位哲人曾经说过:伟大来自平凡。季羡林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修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是一个真字。怀真情,讲实话,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人,都是这样的。
在这两年中,季羡林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健康,也忘记了燕园的风光。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漫长的,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20世纪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百年中,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由贫弱走向小康,由混乱走向统一,由任人宰割走向独立自主,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充满着失望、迷罔、混乱与幻想。同时,也充满着希望、激情、梦想与信心。
(选自《世界名人的成功之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有删改)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季羡林是中国的脊梁,是因为他为发扬和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B.季羡林的阅读范围很广,他高中对中国古籍的钻研热情就高,这对他以后的研究和写作影响深远。
C.季羡林当年只报了北大、清华两所大学,这是对自己实力的自信,但从中也可看出季羡林的狂妄。
D.文中指出成大事者,皆有癖,季羡林的癖好就是指他潜心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以及碑铭。
E.最后一段表明季先生的一生见证了中国百年历史巨变,同时这一巨变也影响和成就了先生的辉煌。
⑵作者在第二段中提到鲁迅和钱钟书,有什么用意?(6分)
⑶结合文本,概括季羡林终成国学大师的原因。(6分)
⑷当今社会,旅游之风盛行,而季羡林留德十年,却没有旅游,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中国女排队伍团结、作风顽强、进步明显,已经拥有一些挑战王者的底蕴。然而,一传不稳这个致命的弱点仍十分刺眼,郎平 的指挥调度也难以彻底弥补。
②《阅兵》系列作品共有四幅,每幅的尺寸达到了130180厘米,展现了四代领导人阅兵实况,构图独具匠心,色彩浑厚清新,画面上四位领导人 。
③袁春强可以 地模仿毛主席说话,令节目增色不少,孙晓彤主持精彩机灵,晶晶主持沉稳同时还奉献了专业水准的孔雀舞。
A.栩栩如生 出神入化 惟妙惟肖 B.出神入化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C.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出神入化 D.出神入化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不仅韩剧有爱情的美好,也有诚实守信、礼让谦恭、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而且充满时尚文化元素,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2019年秋季,国家建设局房屋改革司将加大财政投入,完成贫困地区的棚户区改造目标,将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生活。
C.各地公安机关将推进户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完善人口登记制度,切实提高户籍管理服务的质量和工作进度。
D.俄罗斯外交部认为,联合国大会在前一天通过的确认克里米亚公投无效的决议无效,并呼吁国际社会共同稳定乌克兰局势。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 。 , 。 , ,且更能赢得成功的青睐。
①它发自内心,不出尔反尔,不虚伪矫饰,自然而为,率真而作
②有着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那样的风度与气质
③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尊重
④真正好的品德就应是一种没有雕饰的习惯
⑤这样的人,举止大气,修养有度,内心高洁
⑥可谓是人前不做作,人后不懈怠
A.④①②⑤⑥③ B.④①⑥②⑤③
C.⑥②⑤①④③ D.⑥⑤③①④②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沙尘暴是一种强烽扬起地面的尘沙使空气浑浊的风沙现象。大气中的沙尘含量升高会影响行车和飞机起落,甚至影响精密仪器使用和生产,削弱太阳辐射地球水循环的速度, ① ,使干旱加剧。然而,客观地讲, ② ;比如尘埃落定的天空是最洁净、最晴朗的,有利于中和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过滤空气,有效地减少酸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抑制因大气温室效应增强所造成的全球变暖现象。因此,我们必须考虑的是, ③ 。
16.下面是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介绍梁启超的一段话:
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试分析倒不是也不是实在是连用,在此句中表达效果上的妙处。(5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颗陨石穿过充满迷雾的大气层,陨落在布满珍宝的大山中,成为山路上一颗普通的石子。一场暴风雨过后,山上的钻石和翡翠都发出了绚丽的光芒。
钻石看着身边的陨石,洋洋得意地说:你这颗丑石,永远也发不出像我这样绚丽的光芒。
翡翠说:是呀,它也不会像我这样拥有迷人的光泽,成为人们喜爱的饰品。
陨石沉默不语,继续为路人提供出行方便。
若干年后,一位老人和他的儿子来到这里,发现了这颗陨石,儿子说:它经历了许多痛苦却陨落在这里,真不值得。
老人感慨地说:它划破天际的那一刻,已经在天空中留下了自己最美的身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C(肯定了《诗经》的艺术价值,并不能说有关研究《诗经》的学术成果是推测而来,不能作为依据)
2.D(A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作者并没有比较之意,个人喜好而已;C无关紧要之说过于绝对)
3.C(得过且过主要针对的是《诗经》的作者,不是所有疑问;原因归结也不对)
4.C(约:约定)
5.B(原文标点: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6.B(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应为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
7.⑴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亡内之竟各1分,句意1分)
⑵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戮力河北然意状语后置各1分)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面。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令尹子兰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了。
8.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漂泊之情,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贫困交加的无奈之情,诗人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喜好喝酒,却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无奈;③时光易逝的感伤之情,暮春时节花自飘零,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思念朋友的孤独之情,故人远行天际,不能相见,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每点1分)作用:统领全诗。(1分)
9.本句意为: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2分)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一个空字含蓄地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4分)
10.⑴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⑵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⑶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11.⑴答E得3分,答B得2分,答C得1分;答A、D不得分。(C表述不准确,但从中也可看出季羡林的狂妄与原文作者的这多少有点狂妄相比,语气过重。A强拉因果。D缩小范围。就是指他潜心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以及碑铭错,原文表述是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
⑵鲁迅和钱钟书是世界著名的大文豪和大学者,作者把他们和季羡林相提并论,可以突出季羡林先生的伟大成就;(3分)同时通过比较说明了季羡林学习的客观条件比较差,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取得的,因为显得更加难能可贵。(3分)
⑶示例:①勤奋、博学。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古籍的钻研,广泛涉猎,为他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②兴趣。季羡林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情有独钟,乐此不疲。③自信。他对自己信心十足,非清华、北大不报。④专注、甘于寂寞。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物我两忘。⑤天资和机遇。蒙学等于零,而成为大学问家,这里有天资聪颖的成分;20世纪90年代中华文化的复兴成就了季先生的辉煌。(每点2分,抓住其中三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给满分)
⑷示例一:季羡林先生心无旁骛,专注学术的精神令人敬佩,(1分)他沉醉于在别人看来及其枯燥乏味的事情,并乐在其中,终有所成,在他看来,这是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最后十年中,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部学术著作,可谓厚积薄发。(4分)反观当下,世风浮躁,旅游成了时尚,节假日出行,旅游景点人山人海,旅游很难使人舒畅身心,增长见识。所以,季先生耐住寂寞,专注学术的精神犹如一股清流,可以清洗掉人心的浮躁。(3分)
示例二:季羡林一味沉迷于书本的做法有失偏执。读书和旅游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1分)就他所研究的学术领域而言,是关于古代文化的,旅游可以开阔视野,近距离接触民风民情,还可以开阔心胸,是对于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4分)当今社会,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唯有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将书读活。(3分)
12.B(栩栩如生:指形象生动逼真,跟活的一样。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美妙、非常逼真。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高超绝妙的境界)
13.D(A语序不当。应将不仅移到韩剧后。B成分残缺。在生活后加问题。C搭配不当。提高与工作进度搭配不当)
14.B(这个语段围绕好品德是习惯而言,先谈它的特点,再谈实质,最后讲实效。同时注意照应词和代词、关联词语的搭配)
15.①从而导致地球降水量减少 ②沙尘暴给人类带来的也不都是危害(或它也有一些积极的作用) ③利用好沙尘暴造福人类
16.⑴看似否定,实为肯定,充实了梁启超的形象,语言连贯且内涵丰富。⑵既全面介绍了梁启超在近代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角色,更突出了他思想启蒙上的功绩,鲜明地表达出作者景仰的理由。
17.[写作提示]
①做人应活出绚丽的自我,平凡不等于平庸。
②在平凡的岗位也会实现人生价值。
③做人各有所长。
④让苦难变得有意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1175196.html
相关阅读:高一年暑假乐园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