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三校(宜昌一中、公安一中、沙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湖北省三校(宜昌一中、公安一中、沙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每题2分,共50分)1.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2.南朝宋约曾有这样的论述,“周汉之道,以智役愚;台隶参差,用成等级。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以贵役贱”指的是:A.世袭贵族力量强大,士族和庶族界限鲜明B.从世卿世禄到举荐制,政权的开放性增强C.九品中正制造成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D.官僚特权现象严重3.“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4.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5.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罗马法)存在明显的缺陷。”解决这一“缺陷”的关键是:A.习惯法的使用 B.《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C.万民法的实施 D.《民法大全》的通行6.近代以来某学者写道:“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政体特征与材料所述比较接近的近代国家是:A.中华民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7.1693年,英王威廉三世选用了4位宠臣担任了政府要职,到1698年又重新任命了新的政府成员。材料说明:A.英王仍实行专制统治 B.英王仍有很大的权力C.英国政局长期动荡 D.王权还没有收到限制8.汉密尔顿解释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使政府能够“推行正当之措施”,应该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其主张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主要是考虑到 : A.地方与中央争权影响美国政局的稳定B.行政与立法机构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 C.“权力制衡”是美国宪法的基本精神D.参议员专司其事才能提高其专业能力9.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指出: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 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该材料反映的是:A.代议制民主 B.总统制政体 C.两党制特色 D.联邦制机制10.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该事件应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11.“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2.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人曾经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的最初形式是:A.占为殖民地 B.设立租界 C.建立伪政府 D.划分势力范围13.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C.孙中山同意与中共合作 D.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4.1927~193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益成熟的十年。这种“成熟”表现在:①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②妥善处理了党内矛盾和分歧 ③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④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A.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C.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16.列宁在向彼得格勒苏维埃会议发表一次讲话时说:“在国内,农民中很大一部分人都说:‘我们不再跟资本家打交道了,我们要同工人一道干’。我们只要颁布一项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法令,就可以赢得农民的信任,农民会懂得,只有同工人结成联盟,他们才能得救。”基于此,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的措施是:A.颁布《土地法令》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建立集体农庄.17.“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18.建国初,周恩来在参与某次国际活动时说:“如今……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有几个兄弟国家参加,要配合,要有板有眼,都要合拍。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材料中的“正规戏、舞台戏”反映了新中国哪一外交成就:A.访问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参加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D.参加亚非会议,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外交策略19.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将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C.注重行政区划管理 D.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21.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A.参加日内瓦会议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实行无敌国外交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3.1992年7月31日,台湾当局颁布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条例第一条指出,“国家统一前,为确保台湾地区安全与民众福祉,规范台湾地区与大陆人民之往来,并处理衍生之法律事件,特制定本条例。”这反映出:A.台湾当局力图阻碍两岸人民的交往 B.台湾当局认同两岸是一个国家C.随着两岸交往台湾对大陆敌意增加 D.两岸人民交往面临着严峻考验24.20世纪70年代初,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由过去的“无知”“好战”“狡诈”“危险”等变为了“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C.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D.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25.肯尼斯?沃兹是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领军人物,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荣誉教授,他于1963年撰写了《两极世界的稳定》一文,其文中有可能涉及的史实有:①欧共体成立 ②北约、华约的成立 ③古巴导弹危机 ④柏林墙修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26题16分、27题12分、28题22分)26. (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时间事件或条约内容或影响1842年《南京条约》“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1901年《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1928年“改订新约”的运动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湖北省三校(宜昌一中、公安一中、沙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21934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