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上学期阶段性测验高一语文试题测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2013年10月第Ⅰ卷(共18分)一、选择题(每个答案选项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攀缘干瘪 自怨自艾光宗耀祖B. 轻篾消谴汗流夹背按部就班C. 凄厉寂寞锲而舍之再接再励D. 斑谰训诫至高无上风华正茂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成绩暂时较差的同学,不应该胡乱地妄自菲薄,甘居下游,而应奋起直追。B.“繁”有时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够细致入微。C.牛顿第一定律是物理学家们约定俗成了的,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经常要使用的。D.第一次出任班长,缺乏经验,出现这么一点小失误无可非议,关键是要好好总结,做好今后的工作。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B.从2003年1月1日起,我国关税再次下降,这次降税一方面严格履行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减让,另一方面也对税目、税率结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C.因特网的诱惑无法令现代人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人们难以接受。D.中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要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4.填入下列横线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 ,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我曾数十次拜谒孔子墓。不管是阳光在他的墓前筛下一地的树影, ,我都会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马车的辚辚声和他的弟子们的琅琅诵书声。a. 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被其吮吸着b.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a.还是细雨将孔林连同天地织成一片朦胧,抑或袅娜的雪把古今舞成生动而宏阔的宁谧 b. 还是袅娜的雪把古今舞成生动而宏阔的宁谧,抑或细雨将孔林连同天地织成一片朦胧A.a ⑵aB.b ⑵bC.b ⑵aD.a ⑵b二、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列5—6题。(6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5.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非能水也(游水)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B.而闻者彰(清楚) 士大夫之族(类)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而绝江河(横渡)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6.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第Ⅱ卷(共42分)7.翻译下列文言句子。(6分)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四、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完成8—9题。(13分)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8.下面是对词的上阕中有关词语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的“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写出了红之广。B.“层林尽染”的“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C.“漫江碧透”的“透”字表现出江水的透明度很好,像天空那样明亮。 D.“百舸争流”的“争”字写活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朽木不折;,。(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吾师道也,?(韩愈《师说》),,如是而已。(韩愈《师说》)五、(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生命的暗示欧阳斌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驶过——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遣弃么?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②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③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 。诚然,有时,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 。这样,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④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⑤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做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 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⑥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10.从全文看,生命隐逸着哪些暗示?请分点概括。(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篇散文用抒情的笔调告诉我们,生命含有许许多多的暗示,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并努力去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B.第一段中“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响起了悠长的钟声”,这里把生命的暗示形象化了,给人们以美感。C.第4段说“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另一把生命长度的量尺。D.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是能最早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让瞬间的生命在永恒中定格,也就实现了生命的价值。E.最后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与第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首尾呼应,进一步阐释了生命的神秘。12.研读本文第③段文字,结合上下文内容,根据自己的见解,在文中划线处补写出符合文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8分)1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借用宋代三位词人的句子来说明成大事业、做大学问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与词原意毫无联系。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境界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40个字)(4分)14. 仿照例句句式,在空格处填写上两个相似的句子。(4分)希望是冷冷冰雪中灿烂开放的梅花,让你在严冬中感觉到春的气息;希望是;希望是七(4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晨曦初露,那山西省涑北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22133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