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暑期学习成果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以人重还是人以文重?罗志田中国古人重立功甚于立言,两者兼具的读书人,或文以人重,或人以文重,却未必是自己的选择。中国古人对历史人物的地位,有一评价次序,主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言。所以《史记》中列传的首篇是《伯夷传》,讲述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的故事。两人反对周武王以方伯的身份领兵攻打其君主商纣王,到周武王灭商而成为君主后,他们遂不食周粟而饿死。这样在事功上没有多少表现之人,仍可因其人格力量体现的意义而纳入历史记载,并领衔《史记》之列传,可知古代的历史意义,不尽取决于事功。历史记忆的重要,体现在《易经》所说的“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不过,“德”既有跨越时空的通达一面,往往又是与时俱进、随地而异的。能历久不衰而长传的道德典范不多,因“立德”而青史留名的例子也很少。加以中国历代皇帝都想要作之君作之师,所以士人自然也多朝立功立言的方向努力。大体上,真能两者兼具的读书人,重立功仍胜于立言。吴稚晖曾论历史人物说,“如以司马迁、司马光为譬,一是全靠一部《史记》,一是全不在乎什么《通鉴》不《通鉴》。又以苏轼、王安石为譬,一则有诗文集大见轻重,一则有同样的诗文集,丝毫在其人是非不加轻重”。简言之,司马迁和苏轼,更多是人以文重;而司马光和王安石,则其事功足以传世,其立言方面的卓绝,便不起决定作用。吴氏一生历经求学、革命、为官、著书,立功亦复立言。观其于历史人物的见解,大致本乎立功、立言次序的古训,揭示出向以反传统自居的他,在安身立命处也深受传统浸润。复因其阅历丰富,老于江湖,故论事论人,眼光老辣,常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与吴稚晖关系不错的胡适,少时不仅有意“立功”,且也有“立言”之意,留学时即拟在诗文上下功夫。而其安徽同乡梅光迪,则希望胡适像韩愈、欧阳修一样不“以文士自居”。梅先生甚至说,“文以人重。文信国、岳忠武诸公,文章皆非至者,而人特重其文”;若事功不足甚至“大节有亏”者,其当世文名虽盛,却难为后人所记忆。故希望胡适“抱定为学之旨,读尽有用之书,而通其意,将来学问经济,必有可观’。只要坚持“以文、岳二公为师,不必求以文传,而文自传”。立功与立言之间那种略带竞争的紧张,虽近代新人物亦不能免。史家蒋廷黻出身教会学校,又是留学生,然“上进”之心不弱。北伐后他曾以清华教授身份晋见外交部长,在办公室外静候数小时,而其兴不衰(若是他的清华同事陈寅恪,必早已拂袖而去)。据毛子水说,蒋氏晚年时李济曾问他:“廷黻,照你看是创造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还是写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 蒋没直接回答,反问李济:“济之,现在到底是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骞的人多?”司马迁和张骞的知名度,在不同的人中间是不同的。也不知道蒋氏心中究竟倾向于何人。或许他自己也是犹疑的,但他的选择是明确的——他不重快乐,而希望知道他的人多。从蒋氏的后半生看,他更多已弃司马迁而就张骞。不过,今日大家记得的蒋廷黻,恰是他或不看重的史作;而他曾向往的事功,则久已淡出我们的历史记忆。一个期望文以人重的人,最后仍不出人以文重之类,或许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吊诡?1.下列关于文中“文”与“人”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既重立功又重立言的读书人,最终会以“文”还是“人”而被世人看重,往往不以他们的选择为转移。B.在王安石身上,“人”足以传世,“文”也堪称卓绝,但他名留青史的原因中,“人”的作用远大于“文”的作用。C.在作者看来,创造历史是为“人”,写历史是为“文”,前者所获得的精神上的快乐当然要比后者多一些。D. “人”和“文”表现出的略带竞争的紧张关系,不仅体现在古人身上,就是那些近代新人物也难以摆脱。2.下列能证明“真能两者兼具的读书人,重立功仍胜于立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史家蒋廷黻出身教会学校,又是留学生,然“上进”之心不弱;他的后半生更是弃司马迁而就张骞。B.吴稚晖评论历史人物认为,司马迁靠一部《史记》,苏轼凭借诗文集而扬名立万,更多的是人以文重。C.吴稚晖一生立功亦复立言,因其阅历丰富,老于江湖,故论事论人,眼光老辣,常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D.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因其人格力量体现的意义而被纳入历史记载,并领衔《史记》之列传。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最终的结果是“文以人重”还是“人以文重”往往取决于当事人“重立功”还是“重立言”的主观愿望,也受制于史学家的解读。B. “德”既有跨越时空的通达一面,往往又是与时俱进、随地而异的,因此能历久不衰而长传的道德典范不多。C.梅光迪认为,若事功不足甚至“大节有亏”者,其当世文名虽盛,却难为后人所记忆。他的观点很好地诠释了“文以人重”的观点。D.蒋廷黻属于那种可以牺牲快乐、期望创造历史的人,与他的清华同事陈寅恪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杜立德,字纯一,直隶宝坻人。顺治元年,以顺天巡抚宋权荐,授中书科中书。二年,考选户科给事中。疏陈:“治平之道有三:一曰敬天。君为天之子,当修省以迓天休。今秦、晋、燕畿水旱风雹,天心示警。凡开诚布公,懋德敦行,皆敬天事也。一曰法古。古者事之鉴,是非定于一时,法则昭于百代。故合经而后能权,遵法而后能创。凡建学明伦,立纲陈纪,皆法古事也。一曰爱人。自大臣以至百姓,宜一视同仁。且无论新旧,悉存弃短取长之心。凡亲贤纳谏,尚德缓刑,皆爱人事也。”上以其有裨治理,深嘉纳之。初,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给事中许作梅,御史吴达、李森先、桑芸等交章劾大学士冯铨奸贪状,疏上旬日,未下廷议。立德请令满、汉大臣集议,以伸公论,鼓直言之气;并及马士英、阮大铖、宋企郊等,在前朝或纳贿招权,或煽恶流毒,今并逋逃,宜急捕诛,以彰法纪。下刑部,以事在赦前,寝其议。世祖亲政,铨既黜,立德因言作梅等前以劾铨为所切齿,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由是开心等俱起用。立德治狱仁恕,上闻其用法平,深嘉之。尝入对,既出,上顾左右曰:“此新授刑部尚书杜立德也!不贪一钱,亦不妄杀一人。”三?事起,立德与李?、冯溥参预机务。从容整暇,中外相安。广东平,所司具正杂赋税之数以闻。立德言:“广东杂税多尚之信所加,为民间大累,非朝廷正额。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上从之。云南平,议颁恩赦,立德告病未与议,遣大臣持诏旨就其家谘询,俟还奏乃下诏。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比退,人讶其不稍引嫌,答曰:“自筮仕以来,惟此心可邀帝鉴。他非所计也。”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谥文端。三十九年,帝南巡,其子恭俊迎驾三河,上问立德葬所,手书“永言惟旧”四字赐之。恭俊官广信知府,好义,善济人急。(选自《清史稿?杜立德传》有删节)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修省以迓天休上以其有裨治理宜急捕诛,以彰法纪以事在赦前,寝其议凡亲贤纳谏,尚德缓刑,皆爱人事也立德请令满、汉大臣集议,以伸公论立德与李?、冯溥参预机务。从容整暇,中外相安遣大臣持诏旨就其家谘询,俟还奏乃下诏自筮仕以来,惟此心可邀帝鉴官广信知府,好义,善济人急A.B.C.D.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10.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11.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12.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14.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1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函梁君臣之首D.序八州而朝同列.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亲河南省陕州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暑期学习成果检测考试(语文)无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251209.html
相关阅读:福建省泉州市某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