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华侨中学2016届高一第二次段考 历史科试卷 一、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1、柏拉图建议的理想公民人数是5040人,他特别指出:“共同体的领土应当足以维持一定数量的最有节制的人的生活,但不要再大了,共同体的人口应当能够足以保护自己,反对侵略。”亚里士多德也强调城邦人口不宜太多或太少。他们这种构思的主要依据是() A.雅典生产力水平低下 B.雅典土地与资源匮乏C.殖民扩张会带来灾难 D.政治运作的客观需要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说:“即使每一位雅典公民都是苏格拉底,每一次雅典人大会也仍然会是一堆群氓。”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麦迪逊( )A.反对直接民主 B.反对民主制度 C.主张集权政治 D.否定公民权利“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该观点认为( )A.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 B.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C.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 D.雅典民主导致文明淹没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 )A.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B.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C.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D.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D.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此语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社会变迁 B.阶级分析 C.道德标准 D.文明传承中国对联、西方谚语中,有不少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有价值的资料。下表中对联谚语的内容与反映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有几个?( )谚语或对联反映的相关史实西方谚语:“宁要三个魔鬼打架 不要一个天使掌权”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胜败之所在。”《十二铜表法》灵活实用,重视调解民事纠纷“灌输益部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剩。”横批:“已经过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A.1个 B.2个 C.3个 D.4个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A.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B.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公元前452至前451年,在古罗马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和平民的努力下,由贵族编制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但法表中的一些内容引起平民不满。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形成著名的《十二铜表法》。这一过程最能说明( )A.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B.贵族的利益不再受法律保护C.罗马法学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D.平民取得了罗马法的制定权古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说明古罗马法( )A.注重法律裁判的程序原则B.将是否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唯一依据C.注重诚信而不讲究法律原则D.把诚信作为古罗马法的原则之一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认为,“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对这种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曲折和反复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曾建立的共和国实际上只是夺取胜利的途径D.君主立宪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归宿 “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A.1688年的“光荣革命” B.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C.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 D.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世纪初,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因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1714年以后,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这表明,英国国王()A.逐步放弃行政权 B.征税权受限制C.被迫交出财政权 D.立法权被剥夺钱秉旦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写道:“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而工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他们是国家最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财富和力量的源泉。”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引发的事件是()A.《权利请愿书 》出台 B.《权利法案》颁布C.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D.《议会改革法案》制定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B.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D.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英国学者威廉斯说,“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确定了国王不得违反的某些法规,而对其能够怎样行动却未明确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议会有权倒阁议会制约王权议会拥有绝对权力国王仍保有很大权力A. B. C. D.17、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作者所说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指()A.分权制衡 B.虚位元首 C.议会权力至上 D.责任内阁制2015年12月18日,从英国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右图)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席内阁会议,倾听大臣们的讨论。内容包括更改王室继承顺序相关法律、英国经济的近况等,按照英国的惯例,下列各项推断最有可能成立的是()A.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的时代结束B.英国国王成为中的重要员C.英国国王D.英国国王出席会议但却没发表任何言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A.实行联邦制政体B.确立分权制衡原则C.保持两党制原则D.坚持人民主权原则1787年,华盛顿给友人的信中说:“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覃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体确立了()A.联邦制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权力制衡原则 D.两院制原则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员李步云界定了这样两个概念:“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而言的,法治则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以此推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法制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形态 B.法治只能与民主制度相契合C.法治必须以法制为基础 D.法制侧重静态,法治侧重动态“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 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A.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利 B.天朝上国的观念被迫发生变化C.《天津条约》的不平等性 D.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描述:“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被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他描述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巨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在此以后”的“此”是指()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右图是1909年春刊发在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257155.html
相关阅读:广东省中山市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扫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