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园丁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2Wo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那些已经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再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援。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1、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B.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C.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D. 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所有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3、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二、阅读课文《沁园春 长沙》,完成4-7题。(6+10=16分)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曾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4、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5、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还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并经诗人眼光折射出来的。 B、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与诗人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C、从美学上讲,这首词展示的是一种崇尚美。这种崇尚美既是来自此种所描绘的雄奇伟丽风光,更是来自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伟大理想和胸怀。D、这首词中的秋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相比之下古人“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样的诗句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境界上都显得逊色了。6、诗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4分) 7、这首词用语精当、形象,语言极富表现力。请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并回答。(6分)(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的“遍”改为“透”好吗?(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的“漫”改为“满”好吗?(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改为“飞”好吗?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9+10=19分)?“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8.对下列语句中抽出来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 B.将焉取之       之:指代土地 C.又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何厌之有       厌:厌烦9.下面句子中加黑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动词。认为 B.敢以烦执事      以:介词。用,拿。    C.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代词。怎么。 D.将焉取之       焉:语气助词。呢。1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请客的主人  行装   B.宴请的客人  行装 C.宴请的客人  使者   D.招待过客的主人  使者翻译句子。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5分)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分)四、补写出下面诗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2、在雨的哀曲里, ,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13、那榆阴下的一潭, 。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14、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不仁; ,不知; ,不武。吾其还也。”15、风萧萧兮易水寒, 。16、但我不能放歌,,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五、表达交流(3+3=6分)17、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词谦词。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1)对方的母亲可以尊称为“ ”。(2)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 ”。(3)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以说“您老人家 ”。18、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请以一种标点符号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六、作文。(60分)一个矮子对巨人说,我比你身材短。一个女人对男子说,我比你力气小。一个小孩对老人说,我比你经验少。一个丑妇对美女说,我比你容貌差。一个记者对富翁说,我比你贫穷。一个百姓对官员说,我比你地位低。……他们忧愁着。智者托着天平走过来,爽朗地说:“你们不必忧愁。测生命的重量,这些都不是主要的砝码。”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一、现代文阅读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A、整合第一段内容,可以得知,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影响的是“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但是文化中所渗透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A项错误。B、整合第二内容,及第三段倒数第四行第一句话,可以得知B项是正确的。C、条件与结果颠倒。原文说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而C项将条件与结果颠倒了。D、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原文说“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D项将“许多”理解为“所有的”,显然是错误的。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A、由文章最后一段可以推断,此项正确。B、文中说“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由此可以推论——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C、此项说法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文中说“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由此可以推论——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文章最后一段也说,“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由此推论——西方现代性原则中陕西省宝鸡园丁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2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305936.html

相关阅读:陕西省榆林实验中学2015——201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