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
高一新生处于初中和高中、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衔接、过渡阶段,无论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心理和生理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惑和问题。就高中地理学习方面,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心理层面上的问题主要有:
1、中考形势对地理学习影响的思维惯性;
2、高一课程学习负担与学生学习精力的相对矛盾导致学生学习心理上的倦怠。
学习层面上的主要有:
1、“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薄弱与高中地理必修1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的反差;
2、以上及“教育新政”背景下,课时安排与教学质量保证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处理的影响;
3、高一新生自主学习的养成进度与高中地理学习效果的“马太效应”。
心理层面上的问题,可以在开学伊始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门课程,高中地理的特点和地位,树立学生学好高中地理的信心和决心。而学习层面上的问题,就需要在开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当中,通过课堂教学、作业系统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等方面,从教学情境创设、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培养等角度潜移默化,力图解决问题,令学生不以高中地理为畏途。否则,积重难返,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事倍功半,甚至丧失学习的兴趣。以下就学习层面上的问题谈一谈笔者的一些教学实践和思考,以抛砖引玉。
二、对策
问题1:“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薄弱与高中地理必修1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的反差。
相对于高一新生,地理学习遇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难点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那么,初中的“基础地理”部分中的经纬网知识的掌握是学好“地球的运动”的前提。因此,就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并通过实物地球仪演示、FALSH动画播放、地理图表的读图分析、地理规律与原理的归纳、演绎和多媒体幻灯片投影等方法或形式形象直观而又不失理性的弱化该知识点对高二才学习的立体几何思维上的要求。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目“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之前先回顾经纬网知识。回顾经纬网应循序渐进,通过演示,由感性的引导过渡到理性的归纳再归为空间思维的建构,为第一目乃至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思维基础。
首先,从“次品”地球仪认知在地球基本运动中地轴北端的空间指向,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如此,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了一个基本的感性认识。
其次,按地轴→极点→经线→纬线的顺序在地球仪上逐一指示并通过同步的侧视图投影来明确经纬线在地球仪上和侧视图中形状、大小关系和指示方向等方面的特点及差异。简短的八个字的记忆,目的是能让学生再现经纬线的空间形态:地球自转轴——地轴→地轴与地球仪表面的交点——极点→地球仪上连接极点的线——经线→地球仪上与经线垂直的线——纬线。
再次,对照实物地球仪来认识俯视图。考虑到知识容量、难度以及教学进度,可暂时简化认知的过程,并提醒学生在课后复习时参照《地理图册》第10页上的俯视图。
最后,在经纬线认知的基础上示图认识经纬度并列表比较经纬线的形状、大小关系、指示方向、度数以及经纬度的分布规律。
第一目“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完成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异同的比较。通过演示,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在地球自转中,地表某点就是沿着其所在纬线圈运动,从而对地球自转角速度与线速度特点的掌握不仅仅是对教材图1.18“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上数据的归纳,而是更进一步的理解记忆。并且为第五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中昼夜长短变化本质上的理解埋下伏笔。至于公转速度特点也是从运行轨道着手,运用《地理图册》第10页上“日地距离与地球公转速度的关系”一图绘制的原理——开普勒面积定律去理解记忆。相对教材15页活动2的表格而言,添加“轨迹”一项,就能对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特点有个清晰的认识。
在第五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学习中,一方面,以动画演示、生活现象和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读图归纳的形式来认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另一方面,从变化的本质来理解。例如,在昼夜长短变化的学习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系统的、理性的去挖掘其变化的本质: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晨昏线空间位置摆动→昼弧/夜弧→昼长/夜长。其中“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晨昏线空间位置摆动”的理解,在之前“太阳直射点”与“晨昏线”的学习中已经做了铺垫。
“太阳直射点”部分的铺垫: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
如上图,L为地表A点地平面,与球半径R垂直于A点;若A点为太阳直射点,接受太阳垂直照射,则L与图示太阳光线(直射光线)垂直于A点。
所以,图示太阳直射光线与球半径R位于同一直线上。换句话说,太阳直射光线指向地心,与地表交点即为太阳直射点。
“晨昏线”部分的铺垫: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那么,晨昏线的空间位置符合哪两点才能作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观察教材图1.19后,比较容易得出结论: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1 2>>尾页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332566.html
相关阅读:高一化学必修一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练习题(2015?2016)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