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二中2015学年第二学期开学考试高一年级 语文第1卷试题一 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4分)①春秋战国的时候,鲁国的季文子是宣公与成公的国相,但他的婢女不穿绸缎,他不给驭马喂粮食。惹得仲孙它劝告文子:“您身为鲁国上卿,给两位君主当过国相,而婢女没有绸缎,驭马不吃粮食,别人不仅会认为你为人小气,也会使国家脸上无光。”文子不以为然:“我何尝不想让婢女穿得好,让马吃得好,但是我看见国都的人民,有不少父兄吃得粗糙穿得破旧,怎么敢随心所欲?做国相要知荣辱懂羞耻,我只听说道德高尚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婢女穿得华贵,驭马吃得精细,能给国家带来光彩。”②季文子这番话不仅仅说明他关心人民疾苦,不攀比,不羡慕奢侈,还反映出他心目中清楚何为荣誉,何为羞耻。 真正懂得廉耻的人,一般不会有意去做越轨的事情。③耻感文化缺失,几乎成为当下社会的万恶之源,危害多多,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之中。南方一家媒体指出: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可以听任污染泛滥,可以生产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产品;官员为了创造政绩,可以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大搞强制拆迁;法官为了迎合权力或资本的需要,可以违背法律精神,做出枉法裁决;作家为了得到更多的版税,可以炮制连自己儿子都不敢给看的下三滥作品;学校为了创收,可以贩卖文凭;运动员为了金牌,可以服用兴奋剂;裁判为了金钱,可以吹出黑哨。我以为比这些事实本身更可怕的是,他们虽然做出了很可耻的事情,却毫无耻感,甚至当作一种本领,当作一种“业绩”,向人们炫耀,记在功劳簿上。这真叫 (tián)不知耻。④如今官场腐败屡反不绝,屡抓不尽,也是因为贪官都持一种“实惠意识”,而没有“羞耻意识”。有的腐败分子为自己辩护,说他在受贿赂时有“三不”,即: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不主动是说他从不主动索贿;不拒绝是表白他对社会环境无奈的一种顺应;不负责意味他并没有被行贿人“绑架”,找不出明显的犯罪色彩。吃鱼则说没有腥味。这种人的心中哪里还有羞耻二字,否则能讲出这样不要脸的“辩护词”吗?⑤我国古人说:“力行近乎仁, 。”古希腊人说:“对可耻的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现代西方人说:“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明末清初我国有位大师级人物顾炎武,他写过一篇文章《廉耻》,该文有两句话令人没齿难忘:一句说“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另一句说“士大夫无耻,是谓国耻”。为什么今人对羞耻事不但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呢?其中原因不一,也非三言两语讲得清楚。我只想讲一个原因,就是当代人中有那么一部分人不知自爱,不要自尊,专讲实惠,只要利己,再什么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⑥国人本来是很讲自尊和要面子的,甚至讲自尊已讲到很虚荣的程度。说实话,所以有了至今“不知耻”的变化,一多半原因要追究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时的历次政治运动。不论是反右派运动,或是反右倾运动,或是拔白旗、四清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运动,大字报和批判会是从来没有隐私一说的,所有的屎盆子尿盆子都往你脸上泼;戴高帽子、游街、群专、抄家……一切都在于揭掉人们“温情脉脉”的面纱,实际上是一次次一层层揭去人的脸皮,让你从自尊到自贱,从爱面子到失去耻感,从不好意思到什么都无所谓,一句话,就是不让你再讲什么“做人的尊严”。物极必反。有些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小资产阶级爱面子好虚荣”,走向了不要面子、没有羞耻感,结果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心灵和环境。要说过去政治运动留下了后患,“没有耻感”、“不让人有自尊心”是最大的后患之一。这种遗患,或许要影响几代人呢!1.根据拼音写出第④段“ ”的汉字;第⑤段中“ ”应填入的句子是 。(2分)2.第①段写季文子的言行有什么作用?(3分)3.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1)孟子在《尽心上》中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2)当文子心存耻感和不让国家蒙羞的畏惧,他才做到了严格地自律。(3)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有羞耻感。(4)因为知耻,其行为有所规范,做事讲究原则。A.(3)(1)(2)(4) B.(3)(1)(4)(2)C.(4)(3)(2)(1) D.(4)(2)(3)(1)4.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5.简析第⑤段的写作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6—9题。(16分)①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②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他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杈上,站在笼子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者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③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在最初的惊恐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出现转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给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事实上,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④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竟觉得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⑤我见到这只鸟儿的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喙啄笼壁的铁枝。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在笼子里练飞。它站在笼子底部,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的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有见过。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它还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怎样训练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⑥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⑦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学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是一件隐秘的事。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⑧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6.作者写前两类鸟的目的是 (3分)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作者对三种鸟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第一种鸟,作者是带着讽刺口吻来描述它们的表现的。对第二种鸟,作者不同意它们的抗争方式。B.第4段先说“这种鸟儿太少”,接着又说“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言外之意是这种鸟其实是很多的,只是“我”没机会见到。C.“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一排比,紧承上文,进一步渲染了鸟的生存困境。D.作者在“理想主义”的鸟面前“感到惭愧”,是因为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而自己现在却不能帮助它们。E.全文过渡巧妙,衔接自然。作者在第3段开头和第4段开头,分别用“但”和“而”两个转折连词,将对三种鸟的描述连接起来,使全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8.文中最后一段中“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这句话的含义是 (4分)9.文中第三类鸟象征的是哪类人,请举一例分析这类人的特点。(5分)(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0.(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 ,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3)蒹葭萋萋, 。(《蒹葭》)(4)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5) ,荫此百尺条。(左思《咏史》)(6)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7)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2题。(5分)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11.从体裁看,这属于近体诗中的□□(1分)12上海市松江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考语文试题1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447444.html
相关阅读: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