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2015——2015学年上期期中试卷高一 历史 命题人 刘向锋(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 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答案】B考点:分封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封制下周天子为了扩大统治区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其重要的亲属和功臣,希望建立较为稳固的统治秩序,地方诸侯王的权力直接来源于天子的授权,所以B项表述最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A D两项与题意明显不符,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分封制史实特征。2.A.分封制下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的特点C.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D.贵族兼并土地愈演愈烈【答案】A考点:分封制的特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周实行分封制在统治形式上构筑了统一的形式,但由于诸侯拥有世袭特权,久而久之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这是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实行时间与西周分封制不符, 小农经济春秋时期开始出现, 郡国并行盛行于西汉初期, 贵族兼并土地愈演愈烈盛行于封建社会。3.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答案】C考点:宗法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说明宗法制具有治理家族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所以答案选C,A B两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4.A.皇权高度集中导致暴政加速覆亡 B.争夺皇位的战争瓦解了大秦政权C.朝议制度未能制约皇帝独断专行 D.皇帝制度超越了社会的发展水平【答案】A考点:秦朝灭亡的原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皇帝制度本身葬送了大秦帝国”是指皇权高度集中不受约束进而导致暴政加速覆亡,所以答案选A,B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秦朝亡于农民起义,封建社会前期皇帝制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C项表述偷换了概念,皇帝制度与朝议制度并不一致。5.A.监察百官之职 B. 审议决策之权 C.上传下达之责 D.专司行政之事【答案】A考点:三公九卿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说明中国古代宰相的主要职责管理,即丞相是百官之首,负责监察百官,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含义材料并未直接体现出来。6.A.宗法制、中外朝制度 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察举制 D.宗法制、推恩令【答案】C考点:察举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是指西周实行分封制;而“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是指汉代实行察举制,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组合错误。7.A. 夏朝 B. 西周 C. 秦朝 D. 汉朝【答案】C考点:郡县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是指中国古代实行郡县制和中央集权体制,这种政治制度首先始于秦朝,所以C,A B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8.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清朝【答案】C考点:宋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文字“防止帝国再次因为地方军阀的兴起而分裂,……代价却是牺牲了军事实力,这使他们在处理与富于进攻性的蛮族邻居的关系时,处于不利的地位。”含义是统治者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过分削弱了地方军事实力,无法抵御少数民族的军事进攻,这与宋代的军事特征相符,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9.A.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明清两代没有区别 B. 行政机构分散、权属交叉有利于集权C. 行政机构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扩大行政区域是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答案】B考点:宋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说明宋代统治者通过分散地方行权权力强化中央集权,但这样处理问题容易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所以答案选B,A 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D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10.“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A.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 B.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 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答案】C考点:行省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由此可知元统治者此举的主要用意是弱化地方权势,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C,A项是行省制的作用而非目的,B D两项显然与统治者的主观目的不相符合,同时材料也无直接体现。11.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答案】A考点:行省制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说明统治者最初设置行省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答案选A,B C两项说法正确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D项与行省制的设置无关。12.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B.抑制权臣,加强皇权C.设厂卫,加强监督 D.改革官制,增设内阁【答案】B考点:明代皇权专制的强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说明朱元璋认为元代灭亡的原因是权臣弄政,所以皇帝应该亲身参与政治不可荒政怠惰,因此其主张应是抑制权臣,加强皇权,故答案选B,A C D三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13.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考点:明朝内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14.A.明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明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明朝内阁名存实亡【答案】D考点:明朝内阁的特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材料中“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说明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所以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当然内阁阁臣也只是顾问不是宰相,所以A B 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材料含义但与题意要求不符,应该直接排除,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15.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A.缓和土地兼并 B.社会分化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考点: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将户强化社会16.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答案】B考点: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说明设置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所以B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军机处并未实际掌握行政决策权,C D两项与题意相反,材料文字“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认为明代内阁对皇权有制约作用。17.“封驳”和“谏议”制度。下列机构设置属于“封驳”和“谏议”制度的机构是A.隋朝中书省 B.唐朝门下省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B考点:三省六部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中国古代具有纠察行政决策功能的机构是唐代的门下省,它具有“封驳”和“谏议”的职责,答案选B,A项是行政机构,C D两项可以参与行政决策但无实际决策权,更无纠察功能,它们是强化皇权专制的产物。18.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答案】A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专制皇权,为此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结合史实不难判断出①③④三项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②项属于加强皇权举措,所以①②③④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故答案选A,B C D三项组合错误。河南省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_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452498.html
相关阅读: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