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高一历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专题检测试题
新程高一历史教材点拨及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1)
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合作讨论11999年前后,北京各界人土曾经围绕着是否应该修复圆明园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一种意见主张按当年原样修复,当今国力强盛,理应再现我国园林一绝,褒美于世界;一种意见主张保持现状,以利于教育子孙后代勿忘国耻。
你是怎样认识这一问题的?试谈谈你的观点。
我的思路: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建议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可以归纳分歧意见,适当引导不同论点问题展开辩驳交锋,以活跃思维,培养思维说理能力,并鼓励多角度地考虑问题,不必强求一致。
当然,讨论辩驳时可以适当参考以下资料: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精美的主体建筑大多被焚毁,处处断壁残垣,不胜悲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再次被劫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残存的景点和同治、光绪年间修复的部分景点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中华民国成立后,军阀割据混战,圆明园无人管理,军阀政客乘机将园中名木佳石拆卸运走,附近农民为了生计也拆砖运瓦加以变卖。这样,铭刻中国近代历史沧桑的圆明园遗址最终形成!
2 合作讨论2
下面是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借债情况表:
时间借款额年息折扣年限共计偿还本息
1895年4亿法郎4厘9436白银3亿两白银7亿两
1896年1600万英镑4厘9436
1898年1600万英镑4.5厘8345
请你想一想: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我国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我的思路: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的国家环境(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目的(偿付战争赔款)、性质(政治借款)等方面加以分析,使学生明确:目前中国面临着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即经济迅速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与本国现有资金短缺的矛盾,因此需要引进外资。这是在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条件下主动实行的,只要我们加强法律、税收等综合手段的运用,对外资的剥削本性加以约束,是可以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取得经济效益的。这与清政府的大借外债是完全不
3 1899年,美国政府第一次向侵华主要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核心内容是要求“利益均沾”“商业机会均等”。1900年5月中旬,美国第二次向诸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核心内容是强调“维护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
请思考:有人相信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保持中国领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我的思路:这实质上是把美国的要求由经济利益扩大到政治领域,由只包括各国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国。 因为美国所说“保持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的实际含义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完整和稳定的世界市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在于:(1)把中国的门户向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开放。这是因为美国害怕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使自己难以插足。(2)美国企图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得以插足任何一国的“势力范围”,分享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权益。(3)美国的经济实力在当时的世界上首屈一指,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在竞争中排斥其他列强,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所以从表面上看,美国标榜“利益均沾”似乎是一视同仁,而实际上在同等条件下竞争,结果总是对强者有利。而事实也正是如此,随着“门户开放”政策得到列强认可并得以贯彻,美国在华势力逐步扩大。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美国取得优势地位。
练习
“领事裁判权” 也称为“治外法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英国通过《五口通商章程》,首先在中国攫取到该项非法特权,据此特权,英国在华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约束和法院审判,在中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受英国领事依照英国法律审判,中国政府不能过问。随后,美、法、俄等国也取得了此种特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历史回眸一、国门洞开
1.经过
(1)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并通过《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美、法等国也加入了侵华的行列。
(2)1856~1860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前后,俄国侵吞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乎方千米。
(3)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4)1894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5)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t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等1l国签订《辛丑条约》。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危害
(1)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杀害了数以百万计的无辜百姓;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灭中华明遗产。其中,英、法联军及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就是最有力的例证。
(2)政治上,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3)经济仁,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1895年,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3.1897年11月,德国派军队占领了胶州湾。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4.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
“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清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有:一是封建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商品;二是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闭关政策的实行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因为闭关政策不但不会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妨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上至皇帝下至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骄傲自大,故步自封,阻碍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在他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租期为25—99年不等。表面上看,在租借期间,租借地的主权仍属于出租国,实际上这是帝国主义国家侵占弱小国家领土的一种形式。1897年,德国租借胶州湾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块租借地。它和租界不同,在产生的时间、空间、殖民性质的程度等方面二者都存在较大差异。“势力范围”一般指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国家凭借军事、政治或经济力量,控制某一国家或该国部分地区,作为其“势力范围”,宣称这个地区是特定地带,它享有特殊权益,不许其他国家染指。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实际是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及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它的取得必须有条约根据,条约中规定这种待遇的条称“最惠国条款”。这种待遇一般是相互给予的,其享受范围可由缔约国双方协议确定。这是发展国际间正常贸易、消除贸易歧视的一种手段。但鸦片战争后,中国与外国所订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力,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
突破思路本节言简意赅地涵盖了自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侵略,主要包括国门洞开、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两部分,其中的“门户开放”政策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鉴于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此比较熟悉,历史资料又很丰富,我们教学时应该各有侧重。
(1)国门洞开 本目主要阐释了中国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及其影响,其中的“影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首先,结合《1841年1月29日英军侵占香港》等插图,指导学生教科书并填写“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简表”,从而把握历次侵华战争的时间、发动者和结果;其次,教师出示体现战争危害的典型资料,结合《日军旅顺大屠杀》等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从中归纳出列强侵华在人权、主权,经济等方面的危害。
(2)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这是本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学时应予以特别的关注。首先,教师应在简要指出瓜分狂潮国际背景的基础上,结合《19世纪末列强在华强占的租借地示意图》和《时局图》等插图,形象直观地介绍瓜分狂潮的状况,真切感受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其次,指导学生教科书,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重点有不加干涉是其策略、现行税率利于美国等,说明“门户开放”政策既是中国对列强开放,又是列强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对美国的开放。
时空隧道1英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材料一:英国商务监督或领事,将遵本国政府的命令,制定制度规则和章程,并设立法庭,以管理侨华的英国臣民,如有任何英国臣民被控犯罪,他将受监督和总领事为此目的所设的法庭审理。如果他讯明有罪,则他的处罚应听由英国政府或它的官员处理。
一一《巴麦尊子爵致奉命向中国政府交涉的全权公使函》
材料二:关于刑民事案件管辖这一问题,我愿唤起你的注意,最好是能以环境所能许可的一种正式方法,争取中国同意,英国当局对英国臣民这一类案件的绝对管辖权。
——1843年1月4日《阿伯丁伯爵致亨利•璞鼎查爵士函》
材料三: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思维点睛:上述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英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有关过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基本相同,反映了英国企图从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材料二中的“绝对管辖权”最能说明英国企图攫取这种特权。鸦片战争结束以后,英国最终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承认了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时空隧道2 正确认识中国近代铁路的兴建
材料一: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其词曰:“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屏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群相讹骇”,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维艰可以体味。
材料二: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
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据袁昶估计,庚于(1901年)前后,仅顺天府(注:清朝时北京称京师为顺天府)所属州县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材料五: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一如他们所有的经济扩张活动,“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马克思语)。俄国外交大臣维持在揭示列强争夺铁路的奥秘时说:“欧洲列强十分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力方法之一,就是将铁路建筑权抓在乎里。”
——周积明著《最初的纪元》
思维点睛:中国近代铁路的兴建与列强的入侵直接相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一、二、五反映了中国近代铁路兴建的主要特点:遭到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兴建铁路,并超过了中国自建的铁路长度;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铁路建筑权。材料三和材料四则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兴建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了其他产业发展;传播了知识和信息,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以及从业人员的生活。对于中国近代铁路的兴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修筑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因而修筑铁路有其进步性;但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铁路的兴修在当时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但从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看,修筑铁路值得肯定。
时空隧道3 列强在瓜分中国问题上的斗争与勾结
材料一:“不在中国长城以北为他自己或英臣民或其他人谋求铁路让与权。”
材料二:“不在长流域为他自己或俄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铁路让与权。”
——《中外条约》英俄换协议
思维点睛:上述英俄换协议,表面上看是在尊重中国主权,但根据材料中的“长城以北”和“长江流域”等信息,联系本第42页《19世纪末列强在华划分的“势力范围”示意图》可知,“长城以北”是俄国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由此不难看出,英俄换协议的真正意图是互相承认对方在中国所取得的既得利益,巩固或分取更多的侵华特权,并非是为了尊重中国主权。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国家在瓜分中国过程中的关系是既勾结又斗争。
j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48280.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福州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