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答案 B
解析 物质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而能量一是在流经各营养级时被生物细胞呼吸消耗;二是通过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2.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 )
答案 D
解析 选D。解题的关键是大气中CO2只与生产者之间是双箭头,其他成分间是单向箭头。
3.许多同学设计制作小生态缸,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 )
A.生态系统维持时间的长短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生态系统有机物积累的速度
D.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全面
答案 A
解析 小生态缸与自然生态系统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生态系统维持时间的长短就可以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时间越长,说明小生态缸稳定性越强,其他选项最终表现维持时间的长短。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调节大气CO2平衡方面,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大于海洋生态系统
B.发菜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简单
D.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 B
解析 在调节大气CO2平衡方面,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小于海洋生态系统;发菜属于蓝藻,是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不受损害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
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且同化量各占一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
D.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3500千克
答案 D
解析 该图包括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分解者细菌构成的完整生物群落,食物链共有3条;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蛇为最高营养级,如蛇增重1千克有0.5千克来自螳螂,0.5千克来自黄雀,则消耗绿色植物最多为:0.5千克?10%?3=500千克;0.25 千克?10%?4=2500千克与0.25千克?10%?3=250千克,共需绿色植物最多为3250千克。
6.下列不符合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B.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变草原放牧为圈养等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C.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D.禁止利用生物技术对珍稀动植物进行保护和利用
答案 D
解析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细胞工程等,是对濒危动植物实施保护的重要手段。选项A、B、C中叙述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7.(2014•滨州)2009年6月下旬,太湖某水域发生严重水华现象,水体发绿发臭,对渔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下列关于此次生态灾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造成此次生态灾难的主要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
B.此次事件将对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
C.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
D.在湖水中投放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将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A
解析 由于大量N、P等物质排入水域,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最终出现严重水华现象,并对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太湖蓝藻并非外来物种。
8.(2014•莱芜)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适当放牧,由于动物植食作用,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数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
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的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答案 B
解析 A正确,动物的植食作用可以促进植物的分化,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C正确,例如: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
9.(2010•唐山)生活废物中常用生活污水、洗涤剂、生活垃圾、塑粒袋等,对其处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到河流的污水含有机物多,会引起水质富营养化
B.洗涤剂帮助杀死腐生性细菌和腐生性真菌,利用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
C.生活垃圾是土壤污染的主因,且有机物降解时还会吸引害虫传播疾病
D.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制品不易降解,对环境污染较大,应减少使用
答案 B
解析 处理有机污染时可以用微生物将其分解,杀死微生物不利于污水处理,所以B项叙述错误。
10.(2014•日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可采取大规模围海造田,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来提高粮食产量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生态系统中,维持自身相对稳定性能力最大的是草原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答案 D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而不是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动态平衡,说明这个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如果能量输出长期大于输入,生态系统就会退化,自我调节能力降低,那么这种情况最可能是由下列哪个因素造成的( )
A.长期低温 B.连续阴雨
C.植被破坏D.品种退化
答案 C
解析 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是依靠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固定太阳能完成的,植被的大量破坏必然会减少太阳能的固定量。
12.生态捕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无毒黏合剂的黄色硬塑板,利用某些昆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捕田间害虫。在此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类型是( )
A.化学信息B.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D.其他信息
答案 B
解析 “黄色”是一种物理信息。
13.在美国的亚利桑喀巴高原上狮子、狼捕食鹿。为了保护鹿,人们就开始对鹿的这些天敌进行大规模的驱赶和捕杀,若干年后,鹿的数量剧增,以致它们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许多鹿饿死了,其他的鹿啃食树皮,因而树也死了,对鸟类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的生存也造成了严重影响,水土大量流失。你认为造成上述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根本因素是( )
A.鹿的繁殖能力太强
B.缺乏足够的水,使高原上草的生长受到影响
C.鹿的适应能力太差
D.人类的干预违背了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
答案 D
解析 人类的活动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必须在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将会事与愿违。
14.(2014•威海)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切断下列过程,碳循环就基本停止的是( )
A.工厂使用煤和石油B.动物的呼吸作用
C.植物的光合作用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联系生物界与非生物的生物是生产者、分解者,而生产者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没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无法进行,生态系统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15.(2014•北京东城)一块弃耕的农田上,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答案 B
解析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增多,净光合产量增加,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16.(2014•温州)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答案 C
解析 粪便中的有机物会被分解者利用,不会流向植物,且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A、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C正确;次级消费者获得能量的多少与初级消费者数量无直接关系,D错误。
17.(2014•西宁)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鸠、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
A.种群 B.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D.食物网
答案 C
解析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8.(2014•临沂)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 D
解析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19.(2014•威海)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属于( )
A.生产者和消费者B.生产者和分解者
C.消费者D.分解者
答案 B
解析 硝化细菌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0.(2010•湘潭)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出生率越高,种群密度增加得越快
B.在我国北方的冬天,适当降低温度可以增加农作物的生长速率
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答案 D
解析 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取决于自然增长率,即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在我国北方的冬天,适当增温可以增加农作物的生长速率;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改变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21.(2014•湘潭)“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下列关于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22.(2014•常州)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去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答案 B
解析 DDT是一种不易分解并能长期残存的农药。当人们施用DDT时,真正落到植物上的大约只占5%,其余95%不是落到地面,就是在大气中漂浮,以后随雨水流入地下,若顺小溪流入江河。随着大气环境作用和海水运动,DDT被运到全球各个角落,然后再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并在各生物体内积累和浓缩起来。可见,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故南极动物体内也会含有DDT。
23.(2014•北京东城)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答案 A
解析 丁为无机环境,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d过程为呼吸作用,b过程为光合作用;甲为生产者,生产者在食物链中所含有机物中的能量最多,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碳元素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反复流动。
24.(2014•北京西城)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B.动物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D.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
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包括了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动物可以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和异种生物间进行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的传递是单向的。生态系统中植物不但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而且也有行为信息,例如棉花遭受棉铃虫侵害时,会产生某些挥发性信息化合物。虽然放出的信息是以化合物为载体的,但植株平时体内并不含有这种物质,只有遭受棉铃虫侵害时才会释放,所以这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也是一种行为,可以称为行为信息。
25.(2014•西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该生态系统( )
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 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 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⑦生产者的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
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 B
解析 长白山生态系统能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该生态系统中生长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比较复杂(或营养结构比较复杂)、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②、③、④、⑤、⑥正确;长白山生态系统已经处于森林阶段,不会有大量物种的更替,①错误;生产者所含的能量最多,并不意味着其个体数最就最多,⑦错误。
26.(2014•汕头)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依次表示( )
A.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C.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答案 D
解析 甲能够利用大气中的CO2,是生产者。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丙,表明丙能将二者分解,故丙是分解者。乙以甲为食,故是消费者。
27.(2010•济宁)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选项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
A.警犬嗅寻毒品 B.蜜蜂跳舞
C.蝙蝠捕食D.花香引蝶
答案 C
解析 “警犬嗅寻毒品”,“花香引蝶”与化学信息传递相关;“蜜蜂跳舞”属于生物的行为特征,是行为信息;“蝙蝠捕食”是由蝙蝠发出超声波,然后通过回声定位来获得食物的过程,声音属物理信息,因此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
28.(2014•济宁)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实现“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以下关于“低碳”和碳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会导致生物圈的碳循环受到阻碍
B.现代工业迅速发展,短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导致了生物圈碳循环失衡
C.尽量减少塑料袋使用量,遏制白色污染是转向“低碳生活”的途径之一
D.“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模式向“原料—产品—原料—产品”模式转化,有助于减少废料处理的能耗,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答案 A
29.(2014•烟台)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答案 C
解析 粪便中的有机物会被分解者利用,不会流向植物,且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循环的,A、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C正确;次级消费者获得能量的多少与初级消费者的数量无直接关系,D错误。
30.(2014•江西联考)动物为保证食物等生存资源而占据的空间叫领域。如图表示各种鸟类的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三种鸟类组成一条食物链
B.体重决定领域的大小
C.植食性鸟类能量同化效率高于主要食虫的鸟类
D.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越大,可能其营养级越高
答案 D
解析 题图没有反映三种鸟类的食物关系,A错误;食物的种类决定领域的大小,B错误;根据能量的传递规律,同化效率一般都维持在10%~20%,与鸟的食性无关,C错误;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传递到该营养级的能量就越少,故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较大是为了获得较多的食物。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5分)
31.(10分)下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刺激水稻生长,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稻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生产出无公害的大米与蛋肉类。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_。鸭与害虫、杂草的关系是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产的大米无公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发酵装置里的B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其细胞结构与水稻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如图示,在农业生产上,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试分析其增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般地说,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较低,废弃农田上会发生群落演替,该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水稻、杂草 捕食 (2)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环境污染(或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3)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对水稻的污染 (4)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5)分解者 蘑菇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蔬菜进行光合作用,使其光合作用增强 (6)抵抗力 次生演替
32.(9分)某兴趣小组对一淡水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探究,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_,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定处于第四营养级的某种群的种群密度最好用________________法。
(3)从该湖的某一深度取得一桶水样,分装于6对黑白瓶中,剩余的水样测得原初溶解氧的含量为12mg/L,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将它们分别置于6种光照强度下(以字母表示),24h后,测得6对玻璃瓶内溶解氧的含量,记录数据如下:
光照强度(klx)0ABCDE
白瓶溶解氧(mg/L)61218243030
黑瓶溶解氧(mg/L)666666
①黑瓶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为6mg/L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瓶中所有生物24h的呼吸消耗O2量为________mg/L。
②当某水层光照强度为C时,白瓶中植物24h产生的氧气量为________mg/L。光照强度至少为________klx时,温度也适宜,再增加光照强度,瓶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也不会增加,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生态因子是________。
③若将A光照下的白瓶置于D光照下,瓶中植物细胞中的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产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2)标志重捕 (3)①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内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一部分氧气 6 ②18 D CO2浓度 ③三碳化合物量减少,五碳化合物量增加
33.(2014•郑州)(9分)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一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通过过程①,碳由无机环境中的________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过程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________。设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_______kJ。
(3)过程④表示________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
(4)由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O2 有机物
(2)高 3.0×107
(3)分解者的分解 群落
(4)带有全球性的循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4.(2014•济宁)(9分)在一个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小型鱼类→大型鱼类中,一种突然而来的污染使所有植物死亡,请回答:
(1)在此情况下,池塘内氧的浓度将首先________,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此,你估计在什么时候(白天还是晚上)和什么样的(污染的还是未被污染的)湖水中氧浓度最高?
(3)如果是轻度污染,则对池塘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为这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态系统,它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____________平衡。
(4)若该污染物是脂溶性农药的话,你估计在题干几种相关联的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此类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别是______,属于______级消费者,它在食物链中所能获取的能量值______。
答案 (1)下降 植物死亡,光合作用停止,氧气不能再生 池塘内需氧型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
(2)白天,未被污染的湖水中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动态
(4)大型鱼类 第四营养级 三 最少
35.(2014•滨州)(9分)当今全球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有关。
(1)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________3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动物种群自动调控模型。该动物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
①该自行调控模型中右侧的调节机制为________。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于________变化起决定作用。
②若此模型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直接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数量。请你依据此模型提出更有效的灭鼠策略:________。
(3)下表是五个种群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所含有的总能量和含高残留污染物X的平均浓度。已知水中X的质量分数为0.003mg/L,请分析说明:
甲乙丙丁戊
能量(kJ)1.6×1091.2×1091.1×1089.8×1072.9×107
X含量
(mg/L)0.0370.0360.350.393.40
①处于本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种群有________。
②若每一种生物都可被相邻的下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捕食,请你绘出该生态系统最可能的食物网________。
答案 (1)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缺一不得分) (2)①负反馈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 ②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 (3)①甲和乙 ②
解析 (2)①调节机制是负反馈。(3)表中的能量、X含量都能作为确定生物营养级的依据。
36.(2014•枣庄)(9分)下面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2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进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
(1)若消耗生产者60000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至少可增重________kg。
(2)C→A和F→D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牧草返青时,“绿色”为蝗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维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当前倡导的“低碳生活”,结合生物学知识,谈谈如何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0 (2)CO2、含碳有机物
(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增长 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的增多
(5)①植树造林 ②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考虑CO2的来源和去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56282.html
相关阅读:高一生物必修二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