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脉脉(mò) 颤动(zhàn) 乘凉(chéng) 独处(chǔ)的妙处(chù)
B.酣睡(hān) 参差(cī) 袅娜(nuó) 蓊蓊郁郁(wěng)
C.点缀(zhuì) 倩影(qiàn) 皱缬(xié) 梵婀玲(fán)
D.惦着(diàn) 羞涩(sè) 宛然(wǎn) 踱着步(dù)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情态、样子)
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5.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6.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二、课内文段
(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 )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3.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4.这一节依次写了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
(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加粗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3.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 )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三、课外拓展
(一)莲花自古以来,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绮;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碗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周敦颐所写的《 》。
2.下列词或句子打上引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 )
①“君子花”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救济粮”
A.①引用 ②强调 ③具有特殊含义 B.①强调 ②强调 ③引用
C.①强调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义 D.①表示专用名词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义
3.由“莲花”联想到朱自清先生,这属于 ( )
A.因果联想 B.相关联想 C.相似联想 D.对比联想
4.朱自清拒领救济粮的原因在于 。
(二)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
2.“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 (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
3.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 。
4.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B(A颤chàn C梵婀玲fàn D踱duó) 2.C (乍看:刚一看去,初看) 3.D(前三句都是通感) 4.B 5.C 6.C
二、课内
(一)1.C(A弥留:病重快要死了; B更加 C满 D填满) 2.C 3.B (并没有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4.叶?花?香?波
(二)1.C(颜色深浅不一)2.D(A项,内心有淡淡的喜悦;B项C项明显不当)3.B
三、课外阅读
(一)1.《爱莲说》 2.C 3.C 4.表现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
(二)1.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 2.荷塘夕照,确也可乐。 3.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 4.①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 ②闻不到荷香; 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景。 5.A、E(本文主旨倘用文中语句说,应是“一年好景,一岁繁华”以下文句。文中未用对比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只是转换观赏、描写的角度。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2
常识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 》,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 》,成了著名的散文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基础知识。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煤屑路( ) 蓊蓊郁郁( ) 独处的妙处( )( )
袅娜( ) 脉脉的流水( ) 倩影( )
三、阅读课文。 全文共10个段落,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可以划分成四个大部分:缘由、去荷塘、观荷塘、离荷塘。
缘 由: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月下荷塘。
第五段:塘中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一)缘由。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二)去荷塘。
第二自然段写荷塘的环境,写这一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心理描写照应上文中哪一句话?
(三)观荷塘。
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这一段所写的景物依次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2、这一段景物描写的观察角度是:由_______而_______,由_______则_______,由_____而_______。
3、“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写出清香的特点是 ( ) A、随风飘散,荡然无存 B、聚而不散,芳香浓郁
C、悠长连绵,沁人心脾 D、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4、第四段文字结尾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的作用主要是:( )
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5、这一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
A、托物言志 B、融情于景 C、触景生情 D、直抒胸臆
第五自然段:塘中月色。
1、下面句子加点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富有动感)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洗”字显出牛乳之清)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字赋予主动意识,写 出倩影之真)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弥”字突出荷叶之广之密)
2、“酣眠”和“小睡”分别指( )
A、熟睡和田较少时间的浅睡 B、满月和淡淡的云
C、朗照和淡云遮掩的朦胧的月照 D、黑影和残月
第六自然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这一自然段描写荷塘四周月色,其作用至少有二,请简要分析。
(四)离荷塘。
第7、8自然段写荷塘月色中的人。
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表现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惦念,其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2、填入下面的《采莲曲》(南朝梁代萧纲)中的诗句,正确的一项是( )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辉。风起湖难度,莲多采未稀。
棹船芙蓉落,__________,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A.船移白鹭飞 B.傍人娇莺飞
C.莲摇鱼暂飞 D.更逐鹧鸪飞
答案:二、xiè wěng chǔ chù niǎonuó mò qiàn 三(一)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正是夜阑人静出游观赏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二)1(1)交代没有月色夜晚的荷塘四周的景色,为下面写月色荷塘做铺垫;(2)交代作者的心情特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三)第四自然段:1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由静而动。3D 4B 5B 第五自然段:1B 2C 第六自然段 (1)从内容上看,这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哀愁”(2)从形式上看,全文的中心写的是月色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而四周月色的描写,与“荷塘月色”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四)1、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惦念,表明作者欲超然现实,强调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2、A
荷塘月色
1.下面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踱(慢步行走)着 朗(稀朗)照 蓊(草木茂盛)郁
B. 乘(利用)凉 眠(睡眠)歌 苍(青色)茫
C. 亭亭(直立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 空隙(缝隙)
D. 丰姿(姿态) 点缀(组合) 惦(挂念)着
2.如果将下面加点的句子改成括号中的语句,比较准确的一项是( )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
D.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乱七八糟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印)在荷叶上。
3.对下列语句的分析,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心绪的烦乱;这也正是作者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
B.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在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句话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并不割爱此句,是因为作者心中有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D.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句话在结构上照应前边“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一句;在感情上,照应前边“心里颇不宁静”的心绪。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下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段描写的是月下的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
B.本段描写的是月下的荷塘。
C.本段描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D.本段描写了月下荷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2.下面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文字写景顺序的概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从天上到水里 B.从上到下
C.由静到动 D.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3.作者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荷塘上的荷花呈圆形而且闪闪发光;
B.塘上的荷花是名贵的品种,而且朵儿不大;
C.这种荷花能像“明珠”和“星星”那样光芒四射;
D.在月光的照射下,白色的荷花给人一种如“明珠”般润泽的感觉,在绿叶的映衬下,又像碧天里的星星了。
4.作者将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请指出二者的相似点。
答:
5.从全文看,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综合实践创新
1.将下列句子扩展,使之丰富,突出性格特征及情状。
他走进了教室
。
2.根据北京市统计部门发布的最新抽样调查结果的要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
1999年第10期《内参信息》发布了北京市统计部门最新抽样调查结果:北京市失业人口中,86.8%是40岁以下的青壮年。其中25岁至29岁的失业人口最多,而40岁以上的失业人口较少;失业人口中男性所占比重为58.4%;失业人口中,3人户、4人户、5人户及以上户所占比重分别为42.5%、20.4%和20.2%;失业人口中,95.6%的人有求职愿望,但只有3.3%的人正在接受培训,29.7%的人准备参加培训。
(不超过40个字)
3.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形式,以“真诚”为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运用
1.B(A.“朗照”的“朗”应为“光线充足” C.“亭亭”应为“形容高耸” D.“点缀”的“缀”应为装饰) 2.C 3.A(这句话直抒情怀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而不是“含蓄”地表达)。
综合迁移训练
1.C 2.A 3.D
4.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相似。
5.这段文字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拓展探究学习
1.他双手插在裤兜里,用跟狠狠地将门踹开,摇摇晃晃,慢慢腾腾地走进了教室。
2.北京市失业人口中“四多一少”:青壮年多,男性多,3人户多,有求职愿望者多,愿意参加培训的少。
3.真诚就像开满枝头的花朵,总是能结出友谊的果实。真诚好象一条清澈的小溪,心灵就是小溪的源头。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3
【同步达纲练习】
一、课内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小煤屑路( ) (2)弥望( ) (3)袅娜( )
(4)点缀( ) (5)倩影( ) (6)参差( )
2.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yōu( )僻 (2)miǎo( )茫 (3)bān( )驳
(4)lǎn?( )照 (5)没精打cǎi( ) (6)妖童yuàn( )女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3~7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运用“置换法”体会文中加粗词语的精妙之处。
(1)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还原法”分析以下各句的修辞效果。
(1)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2)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5.下面画线的词语与“只有些大意罢了”中的“大意”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此事关系重大,大家千万不要大意。
B.聂卫平此番败给少年棋手,真可谓是大意失荆州啊。
C.这巨幅碑刻经过了上千年的雨淋风蚀,现在只能看出个大意来了。
D.分析一篇较长的散文,得先从理解语句、归纳段落大意开始。
6.第二段文字在描写荷塘周围的树木时,用了好几个叠音词。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说明它们的好处。
答: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8~11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8.下列各词语中的“弥”字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弥留之际B.欲盖弥彰C.弥天大谎D.弥补过失
9.“不能见一些颜色”一句中“颜色”的含义应是( )
A.面貌,容貌B.情态,样子
C.色彩D.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
10.把荷叶比喻为“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特点是( )
A.翠绿欲滴B.轻盈飘逸C.舒然展放D.高高耸立
11.根据语段内容。
这段文字依次写了荷__________、荷__________、荷__________、荷_________。
二、课外练习
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完成12~14题。
绿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得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4年,作者时年26岁,任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国文教员。当时,南方已成为革命策源地,北伐战争正在酝酿之中)
12.运用“置换法”体会文中加粗词语的精妙之处。
(1)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
招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运用“还原法”分析以下各句的修辞效果。
(1)(梅雨潭)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2)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3)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14.细读原文,结合文章后面提示的写作背景,概括出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18题。
河 流
沈天鸿
现代美国诗人兰斯敦?休斯写过一首《黑人谈河流》,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我了解河流|我了解河流和世界一样古老,比人类血管中的血液还要古老‖我的灵魂与河流一样深沉。|……我了解河流|古老的,幽暗的河流。”第一次读到,我就喜欢上了它,它说出了我没有说出的对河流的感受。这的的确确是只有对河流有着深刻了解的人才能写出的诗句,是“古老的,幽暗的河流”,抓住了河流深沉的魂??河流深沉的灵魂只有在幽暗中才能呈现出来,才能被看见。阳光太亮的时候,河流以流水的强烈反光对抗,它的灵魂,它的水声,那灵魂的声音,都被细碎而刺眼的强烈反光遮掩住了。
观看河流的最好时间是在晚上,夜色笼罩,河流在白天暗藏不现的光从层层流水中照射出来,但只照亮它自己,让流水在自己的光中流淌。这种流淌与白天是那么的不同,看上去几乎停止不动,平静、安静,但水声响亮起来,向夜色的深处流去,使人知道,那静谧不动的河水其实是在一刻不停地流动,流动就在不流的表象之中,而且那水仿佛不是在水中流,而是在水声中流。当水声大了起来时,便是河流在拐弯了,如果是乘着小船顺着河床前行,这时尽可以停下桨来,即使不是汛期而是深秋河水枯瘦季节,拐弯处的水流也仍然会以足够的速度将你的小船送过这“转折点”??河流拐弯处的确可以用“转折点”来形容,接近拐弯处时,黑暗突然加深了,只有紧贴河面的黑暗因为被水光照射才稍淡一些,变成一种幽暗。河水肯定也觉察到了这一点,因此它的速度也突然加快了,带着小船猛然拐过弯去,水光顿时明亮起来,夜色也顿然淡了几分,让人体验到一种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的感受。不过,不论你有什么感受,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在自己的光中幽暗深沉的河流,总是对一切视如不见听若不闻地在自身中在水声中,在天空和大地之间一如既往地流淌。如同休斯熟悉他家乡的密西西比河那样,我也极其熟悉我家乡每一条河流上这样的夜晚,我多次在夜晚的河流上独自划一条小船劳作,休息时,放开桨听任小船随水流飘荡,古老的水声敞开它的门任我进进出出,又像一种灵魂的叹息声,抚摩着我什么也不想,但又正因为什么也没想便什么都似乎全想到了。这时,河流的灵魂和我的灵魂便融合在一起,与休斯不同的是,河流的深沉让我感到不可企及。人,一个如此为衣食住行殚精竭虑劳碌终生,而且生命大多不过以两位数计的人,灵魂虽然也可以深沉,但那深度那重量如何能与河流相比?人,永远只能向河流学习而已。
体内藏着意外的高峰的河流,一直保持着一成不变的朴素,就连对于颜色,它也所取甚少,只取浑浊的黄色这一种,此外就是无色了??无色之色就是清澈。这样的深刻,这样的朴素,从河流边发源的人类,究竟又学到了多少?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在歌唱,我看到河流混浊的胸脯被落日染得金黄。”将密西西比河染得金黄的落日,也同样将地球这边我中国家乡的河流染得金黄,那金黄的胸脯中,有比一切都深沉、有力地搏动着的心脏!
15.作者为什么喜欢休斯写的《黑人谈河流》?找出文中的原句作答。
16.河流的灵魂最本质的特点是 。在文章的第二段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两个句子。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三段中“朴素”一词的语境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河流为“主人公”加以描绘、讴歌,实则寓情于物。
B.作者对河流灵魂的赞扬,使人体味到其实是对某种人生态度的审视和颂扬。
C.说河流“体内藏着意外的高峰”,在文中“高峰”实指“朴素”。
D.河流在文中已不是单纯的“物”,它融合了作者丰富的感情,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1)xiè (2)mí (3)niǎo nuó (4)zhuì (5)qiàn
(6)cēn cī
2.(1)幽 (2)渺 (3)斑(或“班) (4)朗 (5)采 (6)媛
3.(1)可将“浮”置换为“升”字。“浮”字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另外雾是在荷塘上面漂浮着而不是一直向上升,因此“升”字欠准确。
(2)可将“画”置换为“印”字,“画”给人以美的感觉,眼前的景象就像一幅画一样,而“印”则没有这种效果。
(3)可将“带”字置换为“片”字,因为是透过树梢去看,而且又是远山,因此“带”字较准确,而“片”字范围太大。
(4)可将“漏”字置换为“洒”字,用“漏”字说明树叶比较密。与上文的“蓊蓊郁郁”相照应。“洒”字则体现不出这一点。
4.(1)还原为:叶子和花在月光下显得很朦胧。
修辞效果:“牛乳”给人一种洁白而鲜艳欲滴的感觉,“梦”表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
(2)还原为:光与影搭配得很和谐。
修辞效果:运用通感,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像,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3)还原为: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昏暗的路灯光。
修辞效果: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灯光的昏暗,生动、形象,而且与作者当时的情绪融为一体。
5.C
6.内容上:写出了树木的错落有致、数量多、茂盛等特点。
形式上:读起来节奏感强、韵律协调,有音乐美。
7.不能摆脱现实的惆怅、失意之情。
8.C 9.B 10.C
11.叶 花 香 波
二、12.(1)可将“镶”字置换为“挂”字或“贴”字。“镶”字给人以“画的美感”。作者的眼前就像一幅动态的画面,内容是从上倾泻而下的瀑布,而两旁的山石则是画框。
(2)将“踞在”置换为“位于”,将“浮”置换为“停”,原文两个字化静为动,写出了梅雨亭的气势,它仿佛就要展翅高飞了。
(3)将“拥”置换为“围”字,“拥”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三面环山的地形。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富有情趣。
(4)将“招引”置换为“吸引”,“招引”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梅雨潭水的可爱迷人。
13.(1)还原为:梅雨潭水一片碧绿。
修辞效果:运用比喻,写梅雨潭水的绿,形象生动,突出了绿的程度。
(2)还原为:梅雨潭水面有细小的波纹。
修辞效果:运用比喻,写潭水的动态美,而且使人联想无穷。
(3)还原为:我很喜欢梅雨潭的绿。
修辞效果:运用呼告,写出对梅雨潭的绿的喜爱,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物我统一的境界了。
14.全文通过对充满生机、洋溢着生命活力的“绿”的赞美,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思想感情。
15.它说出了我没有说出的对河流的感受。
16.深沉 ①那静谧不动的河水其实是在一刻不停地流动,流动就在不流的表象之中。
②总是对一切视如不见听若不闻地在自身中在水声中,在天空和大地之间一如既往地流淌。
17.对于颜色所取甚少,只取浑浊的黄色这一种,此外就是无色了??无色之色就是清澈
18.C(“高峰”指河流的“深沉”)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4
荷塘月色?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突然看去)
D.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享受,多用于否定)
2.分别选出与下列词语加粗字的意义
[ ]
(1)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A.欲盖弥彰 B.弥天大谎
C.弥补过失 D.弥留之际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
A.彩陶文化 B.光彩夺目
C.五彩缤纷 D.兴高采烈
3.标点符号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①当时旧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②作者③心里是一团乱麻④也可以说是一团火⑤见⑥朱自清给S君的⑦一封信⑧
4.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 ]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选出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
[ ]
①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②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光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③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A.①拟人、比喻 ②比喻 ③拟人、反问、反问
B.①拟人、拟人 ②比喻 ③拟人、反问、反问
C.①拟人、暗喻 ②比喻 ③拟人、设问、反问
D.①拟人、暗喻 ②拟人 ③拟人、反问、反问
6.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A.表转折 B.表停顿
C.表解释说明 D.表递进
7.对《西洲曲》一诗分析恰当的一项
[ ]
A.此诗是北朝乐府中的名篇。
B.诗中采用了夸张、顶真、比喻、借代多种修辞方法。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为的是描写莲花高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的特点。
D.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情思缠绵宛转,音节和谐流畅。
8.下面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有了一道宛然凝碧的波痕。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有袅娜地开着的。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D.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英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9.《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然把笔锋一转,联想梁元帝《采莲赋》和江南采莲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借“惦记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对现实的不满。
B.对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惦记江南,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D.丰富月下荷塘画面的意境,进一步反衬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不快。
10.《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说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种
[ ]
A.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朦胧美的感受。
B.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慨,借讴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发了作者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C.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D.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二)阅读
课文文段阅读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加粗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3.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 ]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参考答案
(一)1.C(起初一看)2.(1)B(2)D 3.B 4.D 5.A 6.C 7.D(A.南朝乐府;B.无借代;C.本诗通过谐音双关,曲折表达情意) 8.C 9.C 10.D
(二)1.C(颜色深浅不一)2.D(A项,内心有淡淡的喜悦;B项C项明显不当)3.B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56413.html
相关阅读:归去来兮辞同步练习题(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