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绍兴一中 期中考试题高一语文一、基础知识(30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倔强(jué) 召唤(zhào) 入不敷出(fū) 汗流浃背(jiā)B.熨帖 (yùn) 戕害 (qiāng) 铩羽而归(shā) 曝(pù)背谈天áng) 翘首(qiáo) 休戚相关(qì) 载饥载渴(zǎi)D.隽永(juàn ) 饿殍 (pi?o) 亘古如斯(gèn) 敛息屏气(bǐn) 2.下列各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B...。D.针对媒体质疑壶王为赝品的事件杭州市南宋官窑博物馆原馆长张振常表示究竟壶王是赝品需要多方专家进行讨论研究,业内专家并不能为准。。7.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话,语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②我们都知道,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③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幽会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④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⑤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A.②③①⑤④ B.②⑤③①④ C.②④⑤①③ D.②①③④⑤8.下列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作者以“始得”的惊奇反衬出“未得”的遗憾。B.“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想北平》)——本句要表达的是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感情,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这种感情炽热而深刻,以致于缺失了理性和认知,爱得感性,爱得不顾一切。C.“万山红遍,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沁园春?长沙》)——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组成有时空距离的、层次感强的有机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传达出更为丰富的思想感情。D.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的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用排比的修辞和倒装的句式,描摹了地坛四百多年来的荒凉和颓败,写出了时间的无情和万物的无奈。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的“性恶论”提出“性善论”,同时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代表作有《劝学》等。B.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话剧《茶馆》。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C.) 金就(靠近)砺则利C.非利足也,而致(使……到达)千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糊涂)矣D.心凝形释(解除束缚),与万化冥合 圣心备(完备)焉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字相同,两个“”字也相同?B.两个“”字相同,两个“” 字不同C.两个“”字不同,两个“” 字相同 D.两个“”字不同,两个“” 字也不同..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B.C.D.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B.《劝学》选段连用三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1-23题。(6分)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21.选出与例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A.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B.作《师说》以贻之C.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2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3分)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23.苏辙为六国提出的自安之计是 (四个字概括)(1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12分)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3分)25.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3分)26.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27.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三、默写填空(每小题1分,共8分)①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劝学》)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劝学》)④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赤壁赋》)⑤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⑥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 。(《赤壁赋》)⑦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赤壁赋》) ⑧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赤壁赋》)四、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人生就像一出戏,有开幕总有谢幕,有相聚总有分离。我们的生命中注定要有许多告别的时刻,如告别某个人,告别某个地方,告别一段时光,告别一种心情,告别一种习惯等等。每逢告别时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哀愁,有人潇洒有人无奈。 , f2 K* ne+ n/ b; X8 g* h% a  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文章。 - ^' p+ D% [& R/ L5 x   要求:1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A, j1 3、800字以上。 4.卷面整洁,书写端正。ài;D,屏bǐng)2.B(A,震-振;C,?-湎 ;D, 晨-辰)3.C["胜地"是"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圣地"是"①宗教徒称与教主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②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不耻,不以为耻辱。不齿,不愿意提起,表示极端看不起。 “给予”与“给以”, “给予”是及物动词,可带宾语,而“给以”则是不及物动词,故选“给予” ; “越发”与“更加”都表示程度加深,但“越发”往往与时间因素有关,如“这一月来,他越发瘦了” ,而“更加”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4.D(A应为“无可非议” 。 B“望尘莫及”指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现在多用于表示对人钦佩的自谦语。”后面的“,”号改成“:”。C“( )”放在“目标”后面。D“《》 ”改成“”)gkstk7. B8.C(A作者以“始得”表现惊喜,与以前游众山对比,突出西山游历让作者真正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B老舍对北平的爱是有理性的,有认知的。D写出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有情。)9.D(A项,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B项,《龙须沟》是话剧;C项,《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10.A(B项,际是交会;C项,致:到达;D项,备:具备)11.B(两个“之”都是这的意思,第一“其”是难道的意思,第二个“其”是大概的意思)。12.C(A项,不-否;B项,趣-趋;D项,缪-缭)13.B(均为名作动,A项形容词作名词,C项名作动,D项意动)14. C15.D(浙江省绍兴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572141.html

相关阅读:广东省邓发纪念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