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册单元检测评估试题(含答案和解释)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解析:选D。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没。“大跃进”时期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以股息发放工资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股金证”“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信息说明B项错误;C项中贷款与图片中的“股金证”说法不一致,C项错误。
2.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C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3~1958年间,由于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的超额完成、“八大”的正确经济决策使得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呈上升态势,而改造后期、“八大”以后出现的急躁冒进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回落,符合这一特点的是B;1959~1964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思想、自然灾害、苏联的背信弃义,使得经济发展持续下降,“八字方针”和“七千人大会”对“左”倾思想的纠正,使得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符合这一特点的是C;1970~1975年,“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使得经济不断下滑。1973年周思来着手恢复、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使得经济发展出现两个高潮,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1979~1984年,改革开放的实行,使国民经济进入持续发展阶段,符合这一特征的是D。
3.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二五”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解析:选D。四个选项均始于出现峰值的1958年,但A、B、C三项均属于宏观政策;一方面不构成直接原因;另一方面与能耗关系不大。“大跃进”以大炼钢铁、高指标为标志,直接导致“单位GDP能耗”达到峰值,故选D。
4.(2014年高考大纲全国卷)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解析:选A。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0~1965年”,这一时期国家开始纠正“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由此排除B、C、D三项。
5.(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解析:选A。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在当时”等进行思考。根据教材知识可知,1960年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党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6.(2014年高考福建文综卷)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份”,这些就构成了(  )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解析:选B。依据信息可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形态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即集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因此选择B项。
7.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解析:选A。建国初我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中显示“一五”期间生产资料的生产有了大幅度提高,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A项符合题意;B、C两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项。
8.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解析:选D。材料说明农村经历了由小农经济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的变化,即由个体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再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其实质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其中最晚的人民公社开始于1958年,由此排除A项;这首山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没有认识到集体化运动是政府组织的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9.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年份农业(%)工业
轻工业(%)重工业(%)
第一年26.633.141.3
第二年27.234.338.5
第三年28.836.7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解析:选D。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农业、工业比重在逐年趋向合理。建国开始时学习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优化农业、工业比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0.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C。企业厂长经理发出“松绑”的呼声,说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受现有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无法调动企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松绑”的实质是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行公私合营是社会主义改造的表现,因此排除A项;1984年实行的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因此排除B项;当时正处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不可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正确答案为C。
11.(2014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下列三幅图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解析:选A。三幅图片反映的都是1980年的事情,第一幅图反映农村改革,第二、三幅图反映的都是经济方面的改革,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确立是在1987年十三大上,B项错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是在2002年的十六大上,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十四大上,D项错误。
12.(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选C。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85年《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进行思考。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而国有企业工资改革的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强企业活力,故C项符合题意。
13.下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1979年《人民日报》首次刊登广告的积极作用包括①、③、④,做题时应把题干信息与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比对,尤其是关于对内改革的思想,也可结合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逆向思维,得出改革的实质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认识,②“实现中外合作生产”叙述错误。此时我国正在规划、建设经济特区,中外合作生产还未能实现。
14.(2014年高考江苏单科卷)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解析:选A。三幅图片依次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土地归集体或国家所有,土地所有权、土地的用途都未发生变化,土地规模变化也不明显。
15.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解析:选C。1919年的五四运动说明中国人民已觉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明民族独立,1979年的改革开放说明民族振兴,2009年我国已进入崛起时期。
二、非选择题(16题20分,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民日报》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2:某一历史时期的图片“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3: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凤阳的一段花鼓词
材料4: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具有什么特点?结果如何?能从中吸取哪些教训?(10分)
(2)与材料3相比,材料4中的凤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3)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对经济建设的哪些启示?(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1《人民日报》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可知说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由材料2中的图片“一个萝卜千斤重”,可知说的是“大跃进”。由材料4中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可联想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结合四则材料,得出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答案:(1)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结果:浪费了资源和民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1959~1961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困难时期。
教训:不能单纯按主观意愿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由外出逃荒到农业大丰收。
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发展经济要遵循客观规律;要坚持实事求是;要坚持党的。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实行生活必需品配给制度,往往是在战争状态下被迫采取的临时措施,然而各类票证在新中国历史上却流通了40多种。
材料2: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几乎离不开各种票证。到商店购物,除了付钱,买粮要凭粮票,买布买衣服要凭布票。买油要凭油票,买肉要凭肉票,其他消费品如蜂窝煤、炉具、肥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烟、家具等都需凭票购买,甚至春节期间城市居民凭证每人只供应200克花生、150克瓜子。
材料3:1999年10月1日始,分次发行第五套人民币。第五套人民币有八种面额,分别是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
材料4:1985年中国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中国银卡”,……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卡”已司空见惯。
(1)根据材料1,简要概括建国以来我国使用票证的特点。(4分)
(2)结合材料1、2说明出现这一票证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
(3)结合材料3、4分析第五套人民币以及信用卡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4)谈谈你对上述变化的认识。(6分)
解析:本题以各种票证的存废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状况变化的理解,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第(1)问可从图中提示的存在时间、存在范围、品种方面概括其特点;第(2)问要结合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分析原因;第(3)问要结合当前经济建设的成就分析;第(4)问要结合变化谈认识。
答案:(1)范围广、品种多、时间长。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财政经济困难,物资紧缺,供求矛盾突出;三大改造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品相对短缺;生产力的落后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60267.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福州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