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
1.下列有关商朝历史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A.商王在不同程度上有支配内外服的权利 B.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C.各个附属国必须绝对服从商王的统治 D.各个附属国对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
2.《史记 周本纪》中记载:“武王……乃褒封……大禹之后于杞。……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这标明西周分封的对象包括
A.先代贵族、功臣、亲族 B.部落首领、周王子弟
C.商代贵族的敌人、功臣 D.周王的兄弟一辈
3.2014年2月6日,大年初二是传统民俗“回娘家”的日子,马英九依往例,赴苗栗县通霄镇马家庄祭祖,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可以追溯到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唐宋时期
4.“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文中所反映的是
A.宗法制度 B.礼乐制度 C.皇帝制度 D.分封制度
5.下列关于秦朝的电视情景与秦朝官制事实不相符合的是
A.太尉甲手持虎符到大奖蒙恬处调兵 B.御史大夫乙向皇帝弹劾不法大臣
C.县令丙由秦始皇直接任命到地方赴任 D.乡长丁在乡下管理治安,秩序井然
6.“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所述的“选拔制”是
A.先秦的世袭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
7.秦国能够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是
A.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 B.秦国是六国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秦国军事力量强大,进行兼并战争 D.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8.章炳麟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
A.兼并了六国 B.建立了皇帝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9.对“启”登上王位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B.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C.是社会历史的倒退 D.有利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10.据《独断》记载,三代(夏、商、周)的“一夫多妻制”情况是这样的:“天子娶十二,夏制也,二十七世妇。殷人又增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八十一部御女。周人上法帝喾正妃,又九九为八十一,增之百二十人也。天子一娶十二女,象十二月,三天人九嫔。诸侯一娶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这段不能说明
A.父权家长制家庭普遍实行“一夫多妻制”,并在诸妻中分嫡庶
B.众多嫔妃,妻妾所生的一大堆子女如果不划分先后次序、订立章法规矩,那就会乱套
C.划分先后次序,订立章法的办法就是以父亲省份和子女出生先后,把子女划分为嫡庶
D.宗法制源于父权家长制家庭
11.“到公元前800年,西周有二百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其中25个封国较大,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诸侯国
A.承担向周天子缴纳土地税、带兵打仗等义务
B.其君主是封国内最高统治者,有主祭祖先和任意选择统治继承人的权利
C.有利于维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
D.25个较大的封国大多是在争霸战争中形成的
12.《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夏商西周时期的“礼”主要是指
A.礼仪 B.社会秩序和生活准则 C.风俗 D.贡赋
13.春秋时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春秋争霸战争 B.郑国变法效果显著
C.宗法分封被破坏 D.统一条件已经成熟
14.“秦始皇设置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5.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该是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16.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世史》中谈到唐朝中央官制时,评价某机构有“天子的官”,该机构应该是
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吏部
17.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程度高于唐代
18.“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下心腹之臣……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枢密使始设于五代 B.体现了北宋重文轻武的原则
C.反映了君权的加强 D.说明君权还离不开相权
19.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20.“王”字的本义是: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是指一个贯通于天地之间的人。“王”的称谓一经出现,就为统治者所采纳和继承,主要是因为
A.王是天地人的主宰,象征最高权力 B.体现皇权独尊
C.有利于打击割据势力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21.台湾同胞祭祖团在陕西参加公祭轩辕皇帝大典。这种现象深受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影响。回顾历史,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B.《说文解字》记载:“宗,尊祖庙也……”
C.《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D.《左传》记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
22.《水经注》云:“秦灭楚,立长沙郡。”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九县。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郡守是长沙郡最高行政长官 B.长沙郡守需要定期向皇帝缴纳贡赋
C.郡守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命 D.县令、县长也由皇帝直接任命
23.下列是一位在读高一的同学对科举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适应了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B.为不同阶层的人士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C.创立于隋朝 D.明清时期培养了大批有用的人才
24.唐朝时期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中书门下
25.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 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最早的连中三元可能出现在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宋朝
二、材料解析(共计25分)
26.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材料二: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规定刺史监察地方官吏、地方豪强有无“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唐代规定,监察官则主要察官人善恶;户口流散,籍账隐没,赋役不均;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伸者;察桑农不勤,仓库减耗等。
材料三:汉文帝时,发现“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使出刺并监督御史”;而唐代规定尚书仆射对于“御史纠劾不当,兼得弹之”;金代规定“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
材料四: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请回到: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实行的监察制度及其职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唐监察官职责的不同
(3)材料三反映了古代监察制度的什么特点
(4)材料四中提出了什么原则?
(5)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分析对今天有何借鉴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65662.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福州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