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州中学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河北冀州中学—学年度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25)高 一 年级(文班) 历史 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试题分数:100分 命题人: 耿新亮 选择题(50*1.4=70分)1、(原创)西洋某史家曾把中国两汉时代的历史,和罗马相比较,他说:凡罗马衰亡的原因,中国都有的。却有一件事,为中国所有,罗马所无,那便是选举。观此,便知选举制度关系之重大了。材料中的“选举制度”指的是什么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原创)“当时(汉初)的功臣,所以不敢推翻刘氏,和汉朝同姓分封之多,确实是有关系的,所以不能说没有一时之用。然而异姓功臣都灭亡后,所患的,却又在于同姓了。……到武帝……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下列说法对材料的作者关于“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的看法理解全面的是A、其存在和消亡都有历史的必然 B、是历史倒退不利于政权的巩固C、“封建政体”指分封众多同姓诸侯 D、汉武帝的做法顺应了历史潮流3.先秦经典《尚书》多次提到“民主”:“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材料中“民主”的正确理解是 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 B.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 C.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 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4.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 (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建域制度.梁启超在《战国载记》中说:“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其中“皋牢百代”的政治举措是A.创立皇帝、丞相和郡县制度B.“使黔首自实田”C.“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字体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B.与清朝统治者相比洪秀全并未显现其进步性 C.受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未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 D.向西方学习的不深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7.“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其中“三更”与今天时钟的对应是 A.21点—23点B.23点—1点C.1点—3点D.3点—5点8.A.B.C.D..“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使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堪称中国法律建设里程碑的举措是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B.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D.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A.中体西用的倡导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实业救国的践行者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A.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B.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证C.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以单独制定法律D.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 A.权力制约 B.公民意识 C.平民政治 D.法律至上15、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30年前,卡特在白宫欢迎邓小平时说:“我听说,在这新年之际,你们向慈善的神灵打开了所有的门窗。这是忘记家庭争吵的时刻,也是团聚与和解的时刻。”邓小平说:“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世界形势也正经历着新的转折。”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邓小平访美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美国完全改变了对中国的遏制政策C.中国开始追随美国 D.邓小平访美揭开了中美关系史的新篇章16、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17、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19.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20、据新华社2010年1月13日报道,中国驻海地维和部队在此次地震中有8人被埋,10多人失踪。……面对重大牺牲,中国有关部门表示将继续参与海地的维和活动。此材料表明新时期中国外交A.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C.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1.《晚清大变局中的人物和思潮》中评价某人所写的一本书,写到:它的历史作用在于它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勇敢地承认了能人的创造性劳动和富者经营的事业的价值和正当性。通过实行专利制度,“准富者请人雇工”,奖励私人兴办各种工业、交通企业、开矿、办银行、办“学馆”和各种福利事业,从而把旧式的农民战争与切 合当时中国需要的历史进步事业直接联接起来。这一“某人”是A.洪秀全 B.洪仁? C.孙中山 D.李鸿章22、(原创)用当时一位改革家的话来说," 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改革家可能是A、洪秀全 B、李鸿章 C、康有为 D、陈独秀23.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 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 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A.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D.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24.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说:“经历了思想解放进程的中国就像 一个混血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这种认识A.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立场B.承认中国道路已经成功C.肯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D.赞赏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融25.中三大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国共合作及共产党员是否加入国民党会议,最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在会上以5票的优势(21票赞成,16票反对)通过。该决议案的通过,推动了A.五四运动 B.国民大革命 C.土地革命 D.抗日战争A.正面战场国共合作抗战 B.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C.百团大战的战况 D.抗战转入战略反攻27.《新浪?文史观天下>第35期主题是:NO!八张否决票告诉世界¨中国态度”。其中记载:“1955年12月3号,中国在‘安理会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上投了反对票”。关于这一外交记载的解读正确的是 A.这一记载是假的,当时中国政府尚未加入联合国 B.彰显了新中国参与国际活动的积极态度 C.反映了新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D.体现了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28.在清朝末年的一次科举考试中,考试题目为。项羽和拿破仑”。一位十年寒窗苦读的考生写到:“项羽者,千古英雄也,有拔山盖世之伟力,岂不能拿一破仑哉?”这不能说明A.闭关锁国政策的恶果 B.中西文化的碰撞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兴起 D.八股取士受冲击29.1909~1934年,中国最高等的奖学金是美国政府设立庚子赔款奖学金,它资助了众多中国教育界和政治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钱学森、竺可桢、胡适等。庚子赔款奖学金源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败 C.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30、《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31.20世纪30年代后期,张河北冀州中学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685443.html

相关阅读:福建省四地六校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