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落实课标
一、知难行易
1、原因:
孙中山认为造成民国初年因循守旧、放弃理想社会心理等思想根源是“知易行难说”,这种观念使革命党人忽视了革命理念对实践运动的指导作用,危害极大。
2、含义:
人们的一般行为是普遍的、广泛的,也是极容易的,但要知道其中的道理,认识事情的本质与规律却很难。
3、地位
“知难行易”学说是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二、三民主义
1、背景:
鸦片战争后的救亡探索纷纷失败;孙中山由改良转向革命;1905年同盟会成立;
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
3、内容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压迫;
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思想)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产重新分配问题。
4、传播与实践:
创办报刊;与保皇派激烈论战;组织起义;推翻清朝,建立民国,颁布约法和政令。
5、评价:
积极影响:
第一,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第二,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三,以它为指导制定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局限性:
第一,民族主义只反对清政府,未明确提出反对造成民族危机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第二,民权主义虽强调建立“国民”的政府,未提出民众的个人权利;第三,民生主义虽表达的对农民的同情,未提出的土地革命纲领。
三、新三民主义
1、 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屡遭挫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五四运动给孙中山新的启示与希望;共产国际和共产党帮助;
2、内容:
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与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生活状况
3、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4、总结:
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相同,是两党合作基础;但没有彻底的人民权利、彻底的革命纲领和最终的社会主义目标,是两党阶级基础不同。
与旧三民主义不同:民族增加反帝内容;民权普及到反帝反封的一般平民;民生增加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政策。
5、评价
继承性:是三民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
指导性: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体系;
革命性: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合作性: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69184.html
相关阅读:必修2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