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检测试题(附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4年高一历史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人民版必修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2.《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3.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 )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②看到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③买到长沙铜官窑烧制的粉彩瓷器④坐“俞大娘航船”在江西至淮南之间观赏沿海风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对下列两幅图片(图7、图8)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 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
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 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中这段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形态(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6.唐代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
D.著名的“唐三彩”
7.读图5,从中可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
A.黄河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城市
B.河运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C.城市大都是某一区域的重要中心
D.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8.“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
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9.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到:“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③“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④“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
11.有学者根据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12.右图是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力冶铁鼓风工具,该工具最早发明使用于( )
A.西汉 B.东汉 C.北宋 D.元朝
13.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14.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15.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
16.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①海瑞正确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史载,道光时(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它反映的是
A.因“海禁”政策,湖丝只能从广东、上海出口 B.道光年间,湖丝先从广东后自上海出口
C.鸦片战争后,湖丝方出口海外 D.道光年间,湖丝仅在上海出口
18.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
A.手工工场兴起 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19.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牛耕开始普及全国 ②出现结构更完备的曲辕犁 ③设置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④使用高转筒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21.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表现的是
A.建立起地方监察机构 B.突破了“市”的时空限制
C.创制了木活字和铜活字 D.出现了新的文学体裁??“词”
22.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 )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23.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对商人实行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限制商人 C.禁止经商 D.反腐倡廉
24.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25.右图是一幅“针路”示意图。“针路”出现于宋代,指的是古代人们在罗盘指引下将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连结而成的一种航线。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的出现是宋代航海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B.它的出现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
C.我国在宋代就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D.宋代开始突破“海禁”政策鼓励对外贸易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6分)
(2)图四中的商业有什么特点?(4分)
(3)图三、四和图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8分)
(4)比较上述几幅图,哪幅图给你印象最深?它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 (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
材料四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4分)
(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yù)子孙,以偿债者。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分)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4分)
答案:
1.D 2.C 3.A 4.A 5.C 6.B 7.D 8.D 9.B 10.C 11.B 12.B 13.B 14.D 15.D 16.D
17.B 18.B 19.D 20.D 21.B 22.C 23.B 24.B 25.D
26.答案:(1)图一反映的是刀耕火种,图二反映的是铁犁牛耕。铁犁牛耕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显著标志,它使农产品的产量有所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3)联系: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原因: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认识:商人拥有大量财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商人的活跃也形成了特殊的交通现象;客商也常面临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商人重利轻离别等。
(4)图一:锄耕是古代中国农业重要的种植经营方式,锄耕的出现促进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图二:新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土地的进一步开垦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加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图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扩大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物质文化交流。图四:商业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古代社会的进步,商税成为古代政府的重要财源。(答出任何一点即可)
27.答案:(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
(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交通便利和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
意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4)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并且逐步向农村扩展。
28.答案:(1)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原因。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73556.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福州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