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

2.地域差别:

①黄河流域:

②长江流域:

3.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①五谷:

②六畜:

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农业的发展(生产力方面)――从耒耜到曲辕犁

(一)耕作工具:

1.原始社会:

2.商周:

3.春秋战国:



4.西汉中期:



5.唐代:

6.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二:





(二)灌溉工具:

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上古:

2.春秋战国:

3.西汉:

4.东汉:

5.西域:



(四)农学理论的产生:



三.农业的发展(生产关系进步)――从千耦其酝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

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

①产生原因:


②特点:



③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三:



④自耕农经济的评价:










1. 我国“南稻北粟”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从集体农耕到个体农耕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重难点解析】

1. “精耕细作”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个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表现:

(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如铁农具、铁犁牛耕、曲辕犁。

(2)耕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从千耦其酝到个体农耕。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4)农学知识理论不断积累和推广:如《农政全书》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按工具出现先后顺序 B.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

C.按考古学特点来划分 D.按工具的优劣来划分

2.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技术革新是

A.犁壁的安装 B.铁犁铧的发明

C.牛鼻环的使用 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

3.以下三张图按先后顺序分别表现了



A.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 B.大河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

C.海洋文明、草原文明、大河文明 D.草原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地位的提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6.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了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有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7.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8.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9.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

10.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总结与反思】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B


A


B


C


B


C


C

11.(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

特点:①自给自足。

②以家庭为单位。

③封闭性。

④分散性。

(2)材料二。

主要观点:①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

②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

③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7639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