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青春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吟诵青春
目标: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 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了解青年毛泽东的主要事迹
3、借助注释,读懂词的大意。
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 背景介绍
三、 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 听录音
2、 根据节奏提示,齐读
3、 理清思路,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四、 探究新知
1、 学习词的前三句
a、疏通大意 b、调整词序 c 、初步感受词人形象
2、 赏析写景句
讨论: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b、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c、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d、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e、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3、学习直接抒发作者豪迈情感的句子. 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4、小结:词的上阕主要通过写生机勃勃的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而深刻的时代命题.可见,写景是为抒情所服务,景为情蓄势.
5、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c、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五、总结全词
(由学生归纳本词的主题)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学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橘(jú)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 róng) 携(xié) 遏(è)制
C.漫江(满) 寥(liáo)廊 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 稠(chóu)密 辟谣(pì yáo)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二、文本阅读分层训练
(一)阅读下面诗句,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 。 “霜天”即: 。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 。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答: 。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句子?
答: 。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 ,这里用来表达 。
2.“沉浮”同 意思相近,这里指 。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三)阅读下面句子,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 ,这里指 。
2.“粪土”的意思是 ,用法是 。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答: 。
(四)阅读下面句子,完成1?3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 ;“遏”的意思是 。
2.“记”字领起的下文是 。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
阅读《相信未来》,完成1?5题。新课标第一网
1.用象征手法表达残酷的现实,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复咏唱“相信未来”,对表达诗人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诗中“我”“我们”“她”三个形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我”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不是指作者自己。
B. “我们”包含作者自己以及千千万万对生活失望的人们。
C. “她”泛指未来的人们。
D. “我们”和“她”指代的内容相同。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仍然执着地相信未来。
B. 诗中的“固执”并非贬义,显示出作者相信未来的执着。
C.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作者当时还很幼稚很年轻。
D.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高一语文反馈练习答案
沁园春?长沙
一、1.C 2.C 3.C 4.D
二、(一)1.满江 秋天 2.看
3.山、林、江、舸、鹰、鱼 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 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2.升沉 盛哀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 大军阀、大官僚
2.视……为粪土 名词的意动用法
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四)1.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阻止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1.A 2.D
(六)1.a.写美景,抒豪情 上半阕都以写景为主,即景抒情,下半阕以叙事议论为主,抒发豪情壮志。
b.运用对比手法,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户侯”与“同学少年”的对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与“风流人物”的对比。
c.语言极富表现力
2.同:写壮景写得雄奇伟丽,异:北国、湖南/冬景 秋景
3.甲诗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谁主沉浮”的提问作了巧妙的回答,即主宰国家未来命运的将是我们“同学”。
乙诗通过对历代“豪杰”的否定,直接提出真正的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当然“今朝”的“风流人物”,我们也可以当是毛泽东的自况。
(七)1.一块像鹰一样想飞的山岩,用意是为了抒发作者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新课标第一网
2.比喻拟人。作用:使山岩的形象更具体,突出其勇敢、倔强的形与神。
3.用神女峰那颗早已是石头的心来反衬山岩那刚毅不屈的灵魂。
4.真正的自由必须挣脱传统的勇毅与刚强去实现,而为此将付出巨大的牺牲。
5.C
(八)1.略 2.相思、离别
【《相信未来》参考答案】
一、
1.被蛛网查封的炉台、紫葡萄化为露水、鲜花在别人怀中。这些意象蕴涵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失望与悲哀,凄凉与迷惘。
2.相信年轻的生命经过无数次的迷途、探索、失败,一定会正视残酷的现实,克服困难,创造出新的生命。
3.(1)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以热情与执着去面对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突出强调;“相信未来”,相信未来客观公正的评定,相信未来的美好,相信理想一定能实现。
(2)反复咏唱 “相信未来”,一唱三叹,不断强化坚定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具有崇高的悲剧感。
4.B(A诗言志,诗中的“我”是抒情主体??作者本人;C“她”指未来觉醒的人们;D不符合文意)
5.C(用“孩子的笔体”并非说明作者年轻、幼稚,而是突出“我”相信未来信念的纯净、执着、神圣而又充满希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7916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