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点内容有什么变化?复习需要注意什么?地理网高中频道小编整理了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天天练试题练习,希望为大家提供服务。
1.19世纪以来世界气温的变化趋势是()
A.波动下降 B.波动上升
C.上升 D.下降
解析:19世纪以来,大量的气温观测资料证明,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答案:B
2.关于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流域文明的出现,与当时温暖湿润的气候有直接的关系
B.我国古代文明发展比较昌盛的时期,大多也是气候寒冷干燥的时期
C.我国古代历史时期没有出现连续的气候相对暖湿的时期,因此朝代更迭十分频繁
D.从古至今,海南岛都没有经历过气候寒冷的危害
解析: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对古代文明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古代文明的诞生期和昌盛期,与当时温暖湿润、适合人类生存的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当然寒冷的气候同样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如1683年和1684年海南岛的风寒严重,椰树、槟榔枯死过半,海鱼也有冻死。
答案:A
3.下列关于雪线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连线,正确的是()
A.雪线升高气候变冷
B.雪线升高气候变湿
C.雪线升高气候变暖
D.雪线降低气候变干
解析:本题考查对雪线及其变化的理解。 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限就叫做雪线。雪线的高低变化,主要是在气温和降水的作用下形成的。雪线升高,表示气候变暖,冰雪的消融量增加,多年积雪的体积减小,多年积雪区的面积减少;或者是降水量减少,多年积雪消融后得不到足够的补给。
答案:C
4.关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上升之中
B.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偏短、寒冷期偏长
C.新生代以干旱期为主
D.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
解析:地质时期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而不是波动上升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其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答案:D
5.出现于14~17世纪欧洲的小冰期属于()
A.地质时期的冰期
B.历史时期的气候寒冷时期
C.近现代气候寒冷的时期
D.挪威雪线高于1600 m的时期
解析:地质时期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的时期,近现代是指一两百年以来有气象观测记录的时期;此时温度低,挪威的雪线应低于1600 m。
答案:B
6.南极大陆周围海冰覆盖面积年变化很大,其覆盖面积最大的月份应为()
A.2~3月 B.8~9月
C.11~12月 D.6~7月
解析:6~7月是南极的冬季,气温非常低,大陆周围海水封冻。
答案:D
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9题。
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
温室
气体 浓度(mg/m3) 年增长率(%) 生存期(年) 温室效应强度(CO2=1)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 1750年 1990年 CO2 280 353 0.5 50~200 1 55 氟氯烃 0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CH4 0.8 1.72 0.9 12~17 11 15 N2O 0.00029 0.00031 0.25 120 270 6 7.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主要原因是()
A.CO2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
B.CO2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
C.CO2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
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
解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率最大,最主要的原因是CO2浓度大。
答案:D
8.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使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多
B.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加
C.使太阳活动增强,从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
D.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解析:温室气体具有保温作用,使大气逆辐射增强。
答案:D
9.有利于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合理措施是()
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
B.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
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
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
解析:我国能源需求量大,二氧化碳排放较多,所以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答案:B
10.读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所示的部分地质时期曾出现过________次大冰期,________次大间冰期。
(2)该图所反映的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温暖期较________,寒冷期________;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________,但新生代以________期为主。
解析:冰期是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时期,间冰期是两个冰期之间气候相对较温暖时期。
答案:(1)两 两 (2)气候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3)长 偏短 交替 湿润下图为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后完成1~2题。1.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数字①、②、③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增强、气候变暖
B.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冷
C.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冷
D.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增强、气候变暖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和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析可知,气候变冷、气温降低,会导致洋面的封冻面积扩大。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会导致洋面的封冻面积缩小。洋面封冻又会使生物衰退,光合作用减弱,二氧化碳吸收减少,从而使温室效应增强。综合分析得出①、②、③代表的内容分别是: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增强、气候变暖。
答案:D
2.图中箭头④的含义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增强
D.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解析: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因此,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大气对地面辐射(属于红外线长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A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分析回答3~4题。3.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A.不断北移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野象活动北界不断南移。
答案:B
4.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解析:该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北界南移说明气候变冷,则雪线会降低,而现代气候变暖,则雪线会升高。
答案:C
读下图,回答5~6题。5.据a图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南美大陆
解析:从a图可知该地区存在针叶林、苔原带、冰原带,结合题中各大陆的自然带类型,除亚欧大陆外其他三个大陆由于较高纬度地区为海洋,在水平地域分布中均缺乏针叶林、苔原带、冰原带,故选A项。
答案:A
6.与a到b的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相同的是()
A.地震将频繁发生
B.阿尔卑斯山雪线将降低
C.华北地区旱情将加重
D.黄河三角洲将向海洋推进
解析:从a到b的变化可判断40纬度地区荒漠扩大,其他各自然带所处的纬度北移。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其后果是海平面上升。故黄河三角洲部分地区被淹没;高山上的雪线将上升;我国华北地区将变得更加干旱。全球变暖与地震没有关系。
答案:C
末日时钟是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设计的模拟钟,它通过时针的不定期人工调整来象征人类在核武器的阴影下离末日(午夜0点)还有多长时间。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1月17日上午10时10分,美国原子能科学委员会将象征世界核安全局势的末日时针又拨快了2分钟,从而使距离代表发生全球灾难的午夜时刻仅剩5分钟了。该次调整不仅考虑到人类受到的核威胁,同时又把目前危及人类生存的某一重大环境问题考虑其中。据此回答7~8题。7.材料中所提及的使末日时针拨快的某一重大环境问题是指()
A.水土流失 B.臭氧层破坏
C.全球变暖 D.酸雨危害
答案:C
8.形成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的破坏
B.大量氟氯烃的排放
C.大量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D.大量SO2等酸性气体的排放
解析:当前危害人类生存的最重大问题是全球变暖,它和人类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关系密切。
答案:C
9.读我国西部雪线高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沿AB线雪线高度的变化规律及主要成因是什么?
(2)近几十年来,我国西部雪线高度有不同程度升高的趋势,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解析:由图可看出,我国西部雪线高度分布沿AB线在青藏高原以北是由南向北降低,在青藏高原以南是由北向南降低。其成因应从影响雪线高度的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分析。近几十年来,我国西部雪线高度升高的人为原因应从全球变暖的成因去分析。
答案:(1)北段(青藏高原以北):由南向北降低,主要因为纬度向北增高,降水量大致向北增多;南段(青藏高原以南):由北向南降低,主要因为降水量大致由北向南增加。
(2)人们生产、生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所致。
地理网高考频道第一时间为您发布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天天练试题练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yi/832278.html
相关阅读:湖北仙桃一中高一地理寒假作业第⑤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