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荒漠化问题中的人文因素透视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1914~1930年,美国小麦涨价,新的移民像潮水般涌入大平原开荒,他们采用机械化耕作技术,草原区尽被辟为麦田。1930~1936年,大平原持续干旱,因为缺乏水土保持措施,风吹沙起,尘埃蔽天,使这里成为有名的“尘涡”。1934年5月9日,一场沙尘暴从蒙大拿和怀俄明州携走3.5吨尘土,5月11日早晨,这些尘土降落在波士顿和纽约的大街和汽车上。20世纪30年代适逢美国经济处于大衰退时期,很多农民失去了财产,被迫离开得克萨斯、堪萨斯、俄克拉何马和新墨西哥等大平原诸州。据统计,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大约有一百万农民离开大平原;到1935年后,又有250万穷人走出他们的木屋,移往附近的城镇寻找工作,或者前往西部,1935~1940年,涌入加利福尼亚州的生态难民达到30万人。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粮食市场对谷物的需求增加。为支付石油进口所需要的巨额外汇,美国政府鼓励西南部的农民提高谷物生产。大约有24万平方千米休闲农田被恢复耕种,作物轮种被废止,农民单一种植玉米、小麦或大豆,并采用新的更集约的技术如中心旋转灌溉系统。这种系统依靠轮子上的旋转洒水装置,能够利用地下水灌溉直径在两千米范围内的农田。但是,这种繁荣是短期的。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谷物出口下降。在失去土壤保持措施的保护后,土地遭受严重的水蚀和风蚀。据估计,40%以上的美国农田土壤侵蚀速度超过形成速度,加上牧场和林地土壤侵蚀,每年土壤侵蚀总量达50亿吨。

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萨赫勒地区,还难以摆脱过去殖民统治时期形成的经济联系,政府为了出口创汇或获取较高利润,鼓励农民种植花生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结果,迁移种植制度被废弃,土地休闲期被缩短,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垦。例如,尼日尔曾经是法国殖民地,在20世纪60年代,受法国对油料作物需求增加的刺激,花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34年、1954年和1968年的种植面积分别是730、1 420和4 320平方千米)。由于这种作物严重消耗地力,在连续种植三年之后一般需要休耕六年。到60年代末,作物价格下跌,农民无力购买良种和化肥。为了维持收入水平,农民被迫利用休耕土地,并进而侵占传统的种植其他谷物的土地和牲畜用地。这些都促进了尼日尔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萨赫勒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遭遇干旱时,也有很多牧民迁往城市。在西非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由于荒漠游牧民的大量涌入,城市人口由1959年的4 000人增加到90年代初的50万人。这些生态难民大多生活在城市边缘缺乏规划的临时住房中。除了举家迁出之外,长期生活在旱地地区的居民还发展了多种多样的传统对策和准备。例如,在尼日利亚北部的村庄,一些小农户转变成雇农,挣钱购买食物;很多家庭依靠树叶、草根等灾荒粮食过活;编织席子和绳子或砍伐薪木出售;靠亲戚接济;在好年景储存食品;作物种植和牲畜多样化等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009347.html

相关阅读:高考地理复习方法:通过图形掌握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