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把“以学生发展为本”做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强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提倡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呼唤着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设和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
创新源于探究,探究更是创新的过程。我市初中数学以引导学生探究为目的的“导学法”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经过两三年的实验。实验表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像、计算机等电教手段,能创造生动、形象的教学境界,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和谐教学的目的。笔者结合实际教学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调动感官激发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运动的倾向,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我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运用了如下教学软件:屏幕出现的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太阳开始露出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事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在舒缓、优美的音乐的伴奏下,地平线上一轮红日随着《日光曲》冉冉升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快“悟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的本质特征,我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公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像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学会用联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并且使学生的探索兴趣持续进行下去。实践证明:教师在多媒体的设计和使用时,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要求,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
二、突破重难探索方法
重点和难点是知识信息传递的关键所在,学生对一节课中的重点知识不能掌握,难点不得突破,无疑是一节失败的课,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将重难点的突破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考虑,确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难点并举、当堂解决。多媒体中的图像与动画模拟能够达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或难达到的效果。例如,我与学生探究二次函数的增减性这一难点问题时,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寓教于乐的特点,设计了二次函数增减性的二维动画片,这样就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教学知识以直观地形式出现,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地学会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来展示微观的授课方式,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三、积极探究追求创新
我们应在课堂上为计算机找到一个较为恰当的、合理的位置,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软件,既创设情境,以境生情,又孕伏新知,分散难点。软件的演示要有效地催化、启动学生的内驱动力系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情感,诱发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恰当的激化教与学双方的各种矛盾,诱发学生独立、深入、灵活、由浅入深地去思维,驱动信息思维活动不断地向高级递进,从而维持学生的探究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能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运用电教媒体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时,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自我创新,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学习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而言,能使他们参与学习过程,并获知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的受到学习效果的激励,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对我而言,又能迅速准确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效果;学习方法上的操作性得到了有效的加强,从而使学生真正达到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水平,并在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过程中使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同步发展。
总之,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把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初中数学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营造真正而和谐的教学氛围,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陈海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1013607.html
相关阅读: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之笔记存在的误区分析